尹帅军: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
一部由英国BBC打造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在英国》最近红遍网络世界。在这部三级纪录片中,英国学生见识了严酷的中式教育,严格的纪律、霸道的老师、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填鸭式的教育、服从,而中国观众们也前所未有的见识了英国公立学校的真面目,自由散漫的学生、失去纪律和秩序的课堂、近乎游戏的课堂、自我中心主义的学生、放任的自由。
中国老师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被学生及家长逼到崩溃痛哭之后,又展示了一番中国式的因材施教“比如补课、开小灶、跳扇子舞、扔实心球、国旗下的讲话等等”,最后中国老师带的实验班(大班)在数学、自然科学、中文三科考试中,全部超出由英国老师教的小班。
该视频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许多曾经轻信英式、美式教育的人,开始反思自己对西式教育的盲目认同。如此自由散漫、失去纪律和秩序的课堂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吗?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很难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影响整个班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学习”的结果却是助长了许许多多的坏毛病。在中国老师使出中国学校的王牌“找家长”之后,英国学生的家长竟然说上课不能喝茶是反人类!
也有坚持中式教育的人士大为高兴,中国老师可以在短期内把毫无中国文化背景、自我中心主义的英国学生的成绩提高这么多,这恰好表明了中式教育的优点!
但是许多英国学生、家长、老师却不领情。的确,英国公立基础教育需要变革,但是这样一种要求服从、填鸭式、超负荷的教育,不是抹杀了个性和个人自由吗?国内比较倾向于西式教育的网站为此辩护,中式教育是更多的让政府受益而不是个人,而西式教育则是更多的让个人受益。BBC指出中英教育取向不同,英国孩子愿当木匠电工。
也有媒体客观的指出,其实纪录片中的英国公立学校并不能代表英国和西方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和真实状况。在西方国家,其实有许多以培养精英为任务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都有极为严格的纪律、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想跟上教学速度绝非易事,除了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之外,他们还有许多的社会活动、社会考察要做,需要在各个方面出类拔萃。许多私立学校的竞争甚至比中国重点中学的竞争还要残酷许多,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
虽然和英国公立学校对比之后,国人似乎会产生一丝优越感,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式教育的失败。我们高喊着要“全面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对社会和国家漠不关心,缺乏生活的热情、浑浑噩噩。 还有一些人成为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那么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呢?什么样的教育能够不失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一点,教育的根本思想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种回答。不过我认为16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
教育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
这16个字不仅观点鲜明,而且还有一个优点,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自然世界,认识人类社会。
认识自我就是认识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认识人性,明确自己要为什么人服务。
改造自我就是培养、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力。
改造世界就是按照我们的立场和认知来改造世界。立场有可能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也可能不符合。认知有可能符合自然规律,也可能不符合。
教育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人的一生其实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过程。
一些人以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和享受,这些人没有抓住人生的根本。人生的根本,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只有具备了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应对自己的生活圈子的能力、应对身心问题的能力,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才有可能幸福。如果连必要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不可能幸福,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天差地别。很多人不具备科学家、革命家的巨大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能逃离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小了,他的舞台、圈子、世界便随之缩小。普通人的世界,最主要的便是“我自己”、家庭圈、亲戚圈、朋友圈、同学圈、工作圈。如果他无法认识自己,无法认识这些圈子,无法处理好亲友、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他的生活肯定无法顺利、无法幸福。
当然,即使他能处理好这些圈子的关系,也并不代表他的生活一定会幸福。比如,他所不关注、不理解的社会和国家突然发生了巨变,爆发战争或者革命,他的个人生活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当外部大世界发生巨变,掀翻了他所熟悉的小世界的平静,把他推离了熟悉的生活轨道,社会就开始逼迫他认识他所不熟悉的大世界。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指数增长的过程。或者认识、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己越来越有清醒的认知,越来越有力量和自信,生活圈子和舞台越来越大,真正掌握主动权。或者相反,对自己越来越失去清醒的认知,越来越退步,失去力量和自信,生活圈子、舞台越来越小,随波逐流,越来越被动。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个过程。
有了这样的对于教育和人生的根本认识,我们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所在。
西式教育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反而导致不自由
毛主席他老人家很伟大,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美国政府、英国政府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提出了它们的教育发展原则,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尊重个性发展。表面上的尊重个性发展,背后的真实意图却是将人民原子化、分散化。
譬如,“人人都是天才,人人都可以成为总统、富豪、球星、明星”。鼓励个人成功、自私自利,潜台词便是少数资本家的成功和大多数人的失败。
譬如,“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极端重视人的个性,无视人的共性,意图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邻为壑。
譬如,“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在儿童期就给予孩子过度的自由,助长其虚荣心、物欲、自私自利。
这样的观点不仅在国外很流行,在今天中国的文化界、媒体界、社会舆论界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只关心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正确引导,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私自利的理念早已流行起来。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高呼:
“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你就是你,不是其他任何人!”
“独一无二的你,具有特别兴趣、特别才能的你。”
“只要不违法,就是我的自由,你们没有权力干涉我。”
“我们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在教育界我们也听到这样的舶来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
“每个时代,青年人都是最容易被定义的群体。教育、政治、社会、传统、家庭,各种力量裹挟下,很多青年人都生活在“标签”的阴影中……幸运的是,改变亦在发生,我们的身边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不一样”:不一样的生活选择,不一样的处世哲学,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他们都不甘心让别人定义自己的青春,而是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觅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谁又有权力去定义别人的青春?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提供更为多元的视野?”
客观的讲,兴趣、个性、自由,这些都是人们共同的需要。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不是活的教育;缺乏兴趣和个性,生活的丰富多彩会大为减色;缺乏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人的思考能力会大为降低,思想不再深刻,创造力大为减弱。因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兴趣、才能。
但是若是把个性、自由、自发的兴趣强调到极端的程度,则意味着脱离人的共性。过于强调个性和自由,就没有时间、精力、兴趣去认识人的共性,认识普遍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规律、自然界的规律,甚至会反对“世界上存在普遍的规律”的说法。“不一样的处世哲学,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这样的说法再前进一步,就会站在普遍的规律的对立面。
在教育过程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兴趣爱好、个性、自由,但是不能把它提高到极端的高度,而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
一个人若是太过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自我,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不做不感兴趣的事情。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很难在儿童期、少年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人不能太自由,我们不仅要能做喜欢的事情,也要能做不喜欢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真的需要,就能够做。只要下定决心,就有能力做好。这也是一种独立观、自由观。
当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独立观、自由观,他就不会成为外界环境的奴隶。他会变得“富贵的日子也能过,贫贱的日子也能过”。他的能力和兴趣异常广泛,有着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靠着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他什么工作都能干。他不是某一个兴趣爱好的奴隶,离开类似的工作就感到痛苦。这样的自由观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就是“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而极端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则会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自由。只有做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自由;若是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他就会痛苦,不自由。事实上,这种不自由的例子在今日西方世界很多很多。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太强调个人自由,以致工作之后才发现,事情很难顺遂所愿,社会上处处不自由。而这种例子,在今天的中国也开始越来越多出现。这样的自由观符合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自由观指导下,人们很难培养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人民会被分化为原子化的个人,而不是团结的整体。
当然,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今天的中国教育,不仅缺乏对个性、自由、兴趣爱好的重视,也缺乏对共性的重视。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教育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
今天的中国教育,无论自然科学方面还是社会科学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超负荷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这是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我们都知道这非常不好,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首要的不是传递、灌输僵化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独立行动能力的人,同时这些人又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说教、恐吓都不是好方法。那些暴躁的父亲,他们达到目的了吗?那些唠唠叨叨的的母亲,她们达到目的了吗?古人说“言传身教”,言传是启发引导,身教是以身作则。家长、老师应该用行动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
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和劳动来学习。这里面不仅包含着纯粹精神性的实践和劳动,也包含精神和体力相结合的实践和劳动。写文章、阅读、演算数学题目、思考,这些大约可归入纯粹精神性的实践和劳动;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讨论社会问题、参与民主选举、劳动等等,这些可归入精神和体力相结合的实践和劳动。
通过实践和劳动,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认识世界,同时也能认识自我,明确立场,进而改造自我、改造世界。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看不起工人农民,轻视实践劳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好吃懒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学生中的这些现象都和现在的教育直接相关。
我们的青年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社会科学教育,但是等到大学毕业,大多数学生却对社会问题越来越不关心,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从这个角度讲,说我们被教育成“白痴”其实并为过。
社会科学本是最有意思的课程,其中包含了无数大故事、小故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地理;它还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它还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宏观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观、婚姻观、爱情观。它所涵盖的内容如此丰富,故事如此之多,简直可以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我们社会科学却让人厌倦。
为什么?
社会科学本应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追踪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新闻事件,让学生参与身边的历史。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不让学生参与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
毛主席在批评教条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话,可以作为今天中式教育的一面镜子。“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这就是今天中国教育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作者作品《错的不是我们 是世界》,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5月出版。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508/2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