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蔡万焕: 查找经济下行的原因——国有企业?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贯方向。但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找机会、寻借口抹黑国有企业,将国企等同于低效、国企改革等同于国企私有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蔡万焕老师的文章正本清源,有助于澄清当前对国企改革的一些模糊认识。

 

清华大学蔡万焕: 查找经济下行的原因——国有企业?

 

原编者按: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贯方向。但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找机会、寻借口抹黑国有企业,将国企等同于低效、国企改革等同于国企私有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蔡万焕老师的文章正本清源,有助于澄清当前对国企改革的一些模糊认识。

 

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改革促发展是目前国内的共识,但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存在一些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例如近期网络上流行一篇文章,宣称东北衰落是由于经济被国企吸干了,20世纪90年代国企大改革,东北改革不彻底,很多大型国企遗留下来,因此为现在的衰落埋下隐患。无独有偶,在2015年庆祝经济特区诞生35周年之际,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声音认为经济特区证明了自由市场的成功,政府干预少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那么,国企真的是所谓“僵尸企业”并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吗?化解过剩产能、东北摆脱衰落,是否就是要将剩余的国企全部私有化,为私营经济即所谓的自由市场的发展扫清道路?

 

一、对国企的抹黑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实际上,将国有企业污蔑为“僵尸企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有数据证明,国有企业财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高于私有企业,而且能够更好地执行法定的劳动制度,更快地进行技术创新。国有企业对整个经济起到了稳定器和推动器的作用,极大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预计将保持在6.5%-7%的区间内。同时,国内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拖累,另一方面主要源于国内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端层次、科技创新力不足,以及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经济改革受新自由主义影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经济泡沫问题。

而经济特区经验,先不论其是否成功,能否将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仅仅是“大政府,小市场”与“小政府,大市场”的区别尚有待商榷,经济增长是一个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无法将原因简单粗暴地总结为只与市场或政府的相关作用;更不用说特区建立三十多年来,似乎只有深圳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他几个特区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优势。

 

二、国企私有化是目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关于中国经济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问题的根源还是和国有企业的地位、改革的目标和途径有关。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否定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倾向性观点,这种意见认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就应当是私有化,其依据不外“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国企腐败论”、“与民争利论”、“产权不清晰论”等等。这些理由,或否认因技术条件决定的自然垄断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控制的必要,或无视在重要的竞争领域中大量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为综合国力作出重大贡献的事实,或是抓住国企一时一地出现的问题,以偏概全,无限放大。

而关于国企改革的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中,以“管理层收购”(MBO)为代表的“损公肥私”的改制途径,被一度广泛宣传和推行。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以种种方式低估国有资产的价格,有时收购价格甚至大大低于每股净资产,从而导致巨量国有资产损失。公有制经济被削弱,私有制经济急剧扩大;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生计无着,而少数人则一夜暴富。

为加快推行这种错误的“改革”,一些人制造了“私有制必然优于国有经济论”,甚至“腐败有利、腐败有理”论,公然违反社会主义原则,挑战道德底线。其意图显然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把中国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实际上,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导致员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是东北地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私营企业无序生产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僵尸企业”是这些私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混改”的过程中,让国企把经济效益好的子公司、部门专门剥离出来,引进私人资本或外资控股,使少数人变成所谓“合法的暴发户”。习总书记指出,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企改革变成少数人发财的机会。2015年6 月5 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要防止借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私有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的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内,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指出,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为关键和及时。

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幕在各地拉开,但在部分省市出现运动式、行政命令式的做法,如搞“一刀切”等;还有许多人误读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些私营企业家公开表示,如果不能取得控股权,就不会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正确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避免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变成一场运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明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手段而非目的,其目标是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活力,同时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但混合所有制并非搞好国企的全部内容,不能指望“一混了之”、“一混就灵”。第二,坚持功能定位和分类改革的原则。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国家现代化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依据这种功能定位,国有经济适宜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国有经济,主要分布于主粮种植、能源、重工装备、网络与通讯、金融、基础设施与服务、以及军工等命门产业;第二,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国有经济,主要分布于钢铁、化工、汽车、机械、以及电子通信设备等支柱产业;第三,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的一般性国有经济,它们可以广泛分布于其他各类产业。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别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建立差别化的改革方案,特别要注意保证国有经济对前两类行业的控股权和主导功能。

其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中国经济运行环境的新特点,党中央及时作出了经济新常态的判断,要求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稳增长、调结构。在现阶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不断坚持、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这其中就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能够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扩大投资,是熨平经济周期、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要体现按劳分配,保障公平正义,不能搞两极分化,这有利于将收入分配的差距控制在合理水平,从而拉动内需;国有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最后,大力振兴公有制经济,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正确理解“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应坚持整体和个别相结合,从整体上做大做强国有资本、从单个上搞活国有企业。不能片面将对做强做优做大的理解停留在单个企业层面,要从整体上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来谈国企改革。在单个企业层面,要着力解决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在公有制经济整体层面,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贯彻党中央关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的方针,大力振兴公有制经济,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控制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制经济比重。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蔡万焕: 查找经济下行的原因——国有企业?

 

蔡万焕,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目前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和《政治经济学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济导刊》编辑。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