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希腊与秦国为何兴起? —阶级、地缘与上古国际格局

地中海世界体系、南亚世界体系、东亚世界体系三大世界体系并存;三个体系之间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有限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对于体系内部的影响不大;在各个体系内部,中心地带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等原因陷于破碎化,半边缘地带逐渐建立起了一些巨大的影响深远的帝国并入住中心地带,边缘地带也有一些庞大的游牧帝国,但是由于很少有建设多为破坏对于各个世界体系发展的影响有限。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希腊与秦国为何兴起? —阶级、地缘与上古国际格局

沃勒斯坦把现代世界体系划分为中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地带,同时,沃勒斯坦认为古代世界的国际关系不是一个世界体系,而是多个世界体系,各体系之间的联系是有限的。我赞成这种观点。在上古时代,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文明地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世界体系,也就是地中海世界体系,南亚世界体系,和中国或曰东亚世界体系。各个体系内部的关系是当时“国际关系”基本形式。在当时,国际关系和国内关系的界限并不明确,因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变动十分频繁,即使是在统一时期,各地方政权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应该说,秦汉时代中国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状况的大型国家。

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也是世界体系研究的专家萨米尔·阿明认为,古代社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存在半边缘地带。因为很多庞大的帝国往往直接边境上边儿就接壤与没有形成国家的原始部落,也就是中心直接连接边缘。个人认为,半边缘地带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上古社会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并没有明确界限,大帝国的主要形式是作为一个联盟体的存在,因此在帝国的内部就存在着中心和半边缘地带。其实直到近代,美国的南部与美国的北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与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显然也是不同的。我们在研究国际关系世界体系之中,要打破国家界限,要把国际关系与国内的区域关系统合起来考虑。

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德约的观点。德约提出了一个“侧翼大国”的理论,也就是往往中心地带由于激烈的纷争而陷于分裂,最终导致地缘政治版图的破碎化。而在侧翼地带容易发展起来一些庞大的国家,这些国家能够入主中心地带,最终成为世界体系的统治者。他的这套理论显然是根据二战以后初期美苏通过雅尔塔体系来分割欧洲演绎出来的,而且他也把其适用范围仅仅放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古代社会的侧翼大国或者说半边缘地带某种意义上更具有典型的意味。因为古代社会尤其是上古社会,国家还处于一种发育期,这种不成熟的国家统治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往往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由于内部激烈的阶级冲突而走向分裂与衰败。相反,在半边缘地带往往受到中心地带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吸引,他们便可以学习中心地带的制度与技术成果,迅速发展成比较强盛的大国。所以半边缘地带往往是能够形成巨大帝国的起点。

中国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要是我们不带有色眼镜考察而非刻意的标新立异,那么毫无疑问,中原地带应该是中国上古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夏代与商代都是起自于中原地带。周国的发展水平明显比较落后,可以说是当时中华文明的半边缘地带。周人一般把商称之为“大邑商”,把自己称之为“小邦周”,这主要指的并不是领土面积的大小,而是指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周文王时期,周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仍然依附于商。不过,商由于内部的矛盾和醉心于同比较富庶的东夷之间的战争,最终被周所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表现的更为明显。在那个时代,晋国与齐国是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秦国则处于半边缘地带。但是晋国与齐国由于内部矛盾非常激烈,诸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严重损耗了国力,而且也在最富庶的中原地带的争霸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总的来看是逐渐走向衰败。而秦国在当时积极吸收中原社会变革的成果,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社会变革差不多是最晚的,而且也不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那样摧毁了旧统治集团。这是因为秦国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内部矛盾不那么突出。但是恰恰是这个原因,为秦国积蓄了国力,最终统一了中国。另外的一个大半边缘地带的大国楚国,最初的时候也不如齐国晋国等国强盛,其也是由于兼并了南方上百个国家从一个小国发展起来的。虽然最终在兼并战争中被秦国所灭,但是在不久之后的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项羽等楚国人发挥了主导作用,后来的汉帝国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个半边缘地带对中心地带的胜利。

地中海世界的情况则与中国是类似的。其类似于中国中原地带的中心地带是北非的尼罗河谷地和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就是从埃及,经过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到叙利亚最终再到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这个地区土地开垦比较容易,是铁器革命前早期国家的一个中心。而希腊则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带,《黑色雅典娜》等诸多着作都证实希腊文明是起自于对这个中心地带的模仿。更加致命的是,希腊狭小的地域和多山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其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恰恰是这个原因,希腊人具有一种巨大的扩张冲动。最落后的希腊地区国家马其顿这种扩张冲动也是最强的,因此其统一了希腊以后,很快便征服了整个矛盾重重的地中海世界,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这并不能证明希腊的文明水平高,恰恰证明了希腊的相对落后。就以当时希腊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土地承载力来看,马其顿以前的希腊不太可能出产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在希腊之前的波斯,和希腊之后的罗马与希腊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先进,恰恰是因为半边缘地带的竞争优势。即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这些心脏地带由于国家发展较早,阶级矛盾尖锐,所以无力对外扩张建立大帝国。半边缘地带的发展水平是用相对较低,但是内部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可以比较容易地整合成为较大的国家,也能够积极的吸收中心地带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且具有向中心地带扩张的冲动。所以地中海的三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希腊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兴起于半边缘地带。

南亚世界的情况则比较模糊,这是因为南亚的历史很不发达,一直到中世纪前期南亚的情况,我们还要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中去查找。这种状况给我们了解南亚的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就南亚的传说与考古资料的相互验证来看,南亚在这一时期也同样存在在半边缘地带帝国兴起的情况。就南亚世界来说,上古时代最早产生国家的应该是在印度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这一地区相当于中国的中原地带和地中海世界的尼罗河流域及新月沃地,是南亚世界的中心地带。而在印度河流域,上古国家同样长期处于分裂碎片化状态。而统治南亚世界的两个大帝国,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不是兴起于印度河流域,而是兴起于半边缘地带的恒河流域。这与东亚世界和地中海世界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有人可能会说,那么当时边缘地带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当时边缘地带主要是一些游牧民族,他们也建立过一些庞大的帝国,例如秦汉时期中国北方的匈奴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地带帝国。但是,与半边缘地带不同的是,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太巨大了,并不能像半边缘地带一样积极的吸收中心地带的经济文化成果来发展自己,对于中心地带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一种破坏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于他们的记忆就是很模糊的,大多数仅仅是一些战争与劫掠而已。这不是由于历史学家的区别,而恰恰是由于他们发展水平太低了,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汉书》中指出,匈奴的人口还不及汉的一个大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则更是难以相比。然而历史学家对于匈奴的研究却比汉朝的任何一个郡都要多,这已经是很公平了。民国大师陈寅恪宣称北方的游牧民族才是亚洲的中心,十年前的《狼图腾》也照抄了这种观点,其实这是一种逆向民族主义作祟,而非历史的真实。何新近年来在批判希腊罗马历史中极力推崇灭亡西罗马的匈奴帝国,虽然和陈寅恪与《狼图腾》的初衷相反,但是这种做法同样是不合适的。希腊与罗马的发展水平确实不高,但是,要比匈奴帝国这种游牧帝国还是要高出一些的。

另一方面,这三个世界体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的联系也就是我们近年来熟知的“一带一路”,即经过中亚沙漠到伊朗高原连接起三个世界体系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除了这两条道路以外,还有一条是经过北方草原的所谓草原路。这三条道路比起来,丝绸之路在当时是起主导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路的作用则要小很多。草原路在当时发展困难的原因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发展水平太低,喜欢劫掠,导致商路不畅。海上丝绸之路未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也不高,不能承担大规模的商品运输。不过,我们应该对这一时期各个世界体系之间的联系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即使是最发达的丝绸之路,运送的丝绸等商品,也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并不是当时的平民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大众消费品,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大的。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古代远途贸易的文化交流职能大于经济发展职能。因为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所以贸易是很有限的,粮食等一些大众消费品不大可能主要来源于进口贸易。这些也在另一个角度上证实了所谓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最发达的地带,大部分粮食都靠海路进口的不可信。

总之,地中海世界体系、南亚世界体系、东亚世界体系三大世界体系并存;三个体系之间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有限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对于体系内部的影响不大;在各个体系内部,中心地带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等原因陷于破碎化,半边缘地带逐渐建立起了一些巨大的影响深远的帝国并入住中心地带,边缘地带也有一些庞大的游牧帝国,但是由于很少有建设多为破坏对于各个世界体系发展的影响有限。这就是上古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612/3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