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卫诚信传统:一场输不起的道德保卫战

诚实守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本质性要求。我国历来以诚信着称于世,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广泛的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问题提到政府、企事业和个人的重要日程上来。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扞卫诚信传统:一场输不起的道德保卫战

作者按本人于2004年5月26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发表了《论诚实守信》一文,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诚信也已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国人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商事、政务、司法、社会诚信体系,制定了奖惩规则;还树立了若干名坚守诚信的道德模范,为国人提供了学习榜样。应该说,失信行为有所遏止,但效果并不明显。纵观当代中国,失信行为仍然比比皆是,商业欺诈屡禁不止、电信诈骗屡打不绝、论文造假学术腐败屡犯不鲜,人们害怕欺骗已经到了怀疑一切的程度,以至于有文章感叹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无法互信的社会”。

在人类的行为规范中,法律和纪律都有强制性手段予以保障,唯独道德这个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因为道德的遵守是以较高的自觉性、较高的境界、较高的情操为前提的。在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让人们自觉去遵守道德规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说,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最后一条底线。如果最后一条底线被突破、被践踏、被抛弃,那么人类的行为就将出现失控,形成意志和利益相互冲突的混乱无序状态。失信失德行为将会严重侵蚀法律和纪律,使之陷入被动,甚至瘫痪而难以执行。试想,一个失信失德之人,能够按规定、按要求去严格执纪执法吗?它告诫我们,打赢这场以“扞卫诚信传统”为内容的道德保卫战,已经提到国人的重要日程上来。诚信一旦失效、道德一旦沦陷,就会出现满盘皆输的可悲局面。不知国人是否意识到这是一场输不起的道德保卫战。

本人的这篇文章,在发表前曾有人提出转让和购买的要求,被严辞拒绝;在发表后曾遭受过失信者的抄袭、剽窃和盗用,既便发现也无可奈何。为了重申诚信作为国人道德底线的独特作用,唤醒国人对道德保卫战的积极参与;也为了澄清世人对此文原作者的误解,特重新发表这篇文章以正视听。

从道德建设的角度,党中央提出当前我们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又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问题,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诚实守信问题呢?本文力求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深入探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诚实守信的科学内涵

何为诚信?就是指言而有信的意思。对于诚信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语言学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诚”字是言字旁加一个成字;“信”字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言字。这两个字都有 “言”字,说明它的语意是讲人在说话,而且对人的说话提出明确的要求,就是说话不能乱说,不能违背道德要求,即说话要真实,不虚假,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做到言而有信、言而有实、言而有真。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接触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有了感性认识,人们的头脑就会把感觉的材料综合整理,加工改造,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我们从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材料不准确,不符合实际,那么,在理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概念和知识就是错误的。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他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实事求是、知行统一。

第三、从道德论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明是非,辨善恶。我们常讲伦理道德,其实伦理和道德的侧重点不一样,伦理讲是非,道德讲善恶。伦理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在法律和纪律管辖以外的范围,就只能用伦理道德来解决。你要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就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否则是难以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就是不诚实、不守信的表现。

二、 诚实守信的历史渊源

我们现在讲诚信,不是现代人们的突发奇想,而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诚信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沿着德和法两条线发展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产生了儒家和法家两大主流派别,实际上就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因而形成了重德轻法的局面,也使道德文章十分丰富,道德学说传播广泛。中国古代的道德学说主要讲仁、义、礼、智、信。其中诚信是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诚信观,就是对诚信问题有很多真知灼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立身之本。中国古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惟有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否则,就难以在世上生存。孟子讲:“人天生存诚。”就是说诚信是人的本性。人生下来的时候,处于自然境界的时候,都是诚实的,不知道欺诈的。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人没有信用,不知道如何是好。苏东坡说:“天不容伪。”就是说天下不容忍虚伪、欺诈行为。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做诚实的人,而不能做一个虚伪欺诈的人。

第二、诚信是待人之态。中国古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要相互之间讲信用、讲诚实。这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根本态度。朱熹讲:“人忠诚有信,事忠诚有恒。”就是说人只有相互忠诚,才能有信用和信任;事业只要有忠诚,才能长远和永恒。曾国藩讲以诚交友。他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以诚而应。”就是说正人君子要提倡讲忠诚,只要你对人家忠诚,人家才会以忠诚对待你。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和人之间交往,要以诚相待。

第三、诚信是安民之策。中国古人认为,要想使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讲诚信。魏征讲:“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就是说君子所保持的道德情操就是诚信,只有把诚信确立为规则,臣下才没有二心,才能合作共事。曽国藩说:“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就是说要想赢得人心、赢得民心,就必须对老百姓讲忠心、讲良心,否则就难以争得人心、获得民心。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作为人民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诚信去争取民心。这是根本之策。

第四、诚信是治政之道。中国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就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任,政府就站不起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军队的管理。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就是说要掌握军队,驾驭将领,就要讲忠诚,而不能耍权术。曾国藩主张军人要讲“血诚”,就是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换取忠诚。曾国藩本人就曾四次自杀,以取得忠名。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治国理政也要讲诚信。诚信就会得民心,得民心就会无往而不胜。

第五、诚信是经商之法。中国古人认为,经商要讲信用,不讲信用,不但赚不到钱,甚至可能带来灾祸。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就是说不讲诚信得商人不能经商,不能以商谋生。荀子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就是说商人厚道诚实,没有欺诈,就可以使商品在流通中获得安全,实现货畅其流,这也是国家所需求的。中国古代的徽商,以“忠诚立质”,以“信义服人”,在明清时代,称雄商贾,财富日增,事业日隆,家业日兴,被传为佳话。他们事业获得成功,靠的就是诚信。这就是所谓“诚者有信,不诚无物。”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经商做买卖必须讲信用。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支撑,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之策。“祸莫大于无信”,经商而不讲信用,靠欺诈获取不义之财,只能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持久。因为商业欺诈行为,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自我毁灭。

第六、诚信是破欺之方。中国古人认为,只有诚信,才能破除欺骗,消除欺诈。曾国藩讲:“诚者不知欺”、“至诚无欺”。又说:“惟天下之至诚,可破天下之至巧”、“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他主张多用朴实无华,没什么心计得人,官气重、心计多的人一律不用。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倡导诚信达到最高程度,就是社会每个成员都讲诚信。大家都讲诚信,欺骗、欺诈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立足之地,而不会出现了。

三、 诚实守信的严重危机

在我国的体制转轨时期,出现了许多恶意失信行为。所谓恶意失信,就是有意识的、故意的失信行为。这些失信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恶意失信严重扰乱了经济发展秩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我们虽然搞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但是,在许多方面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其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远没有到位,以至于失信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一种重要道德障碍。

——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发展经济,制造产品,是为了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当中,由于技术不过关,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检测不准,也有可能出现质量不高的产品,但这种行为不是故意的。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受利益的驱使,特别是高额利润的诱惑,促使一些人道德水平倾斜,明明知道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不对而故意去做,明明知道有些涉及到危险性、有毒有害性的产品,还故意去制造和销售。例如,假酒会致人伤残;假电器会发生爆炸;假药品会致人死亡;假种子会坑害农民;假食品会致人中毒,但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肆意妄为。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每年使我国造成至少2000亿元的损失。这种行为还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使许多正常生产的产品受到影响,出现了一种不公平竞争的状况。

——逃废债务造成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借债还钱,这是亘古至今的一条铁打的道理。到银行贷款,就是借银行的钱。自己或投资或消费,都要按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向银行贷款坐地就不想还。老百姓称这些人为“玩贷款的”。近年来,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这仅仅是直接经济损失,还有无法计算的间接经济损失。

——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造成巨额交易成本。买东西不给钱欠账,甚至长期拖欠,给债主造成很大损失,也就是拉三角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很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很严重的障碍。由此出现许多讨债公司,甚至出现绑架人质、杀害人质的恶性案件。目前全国约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高达1.5万亿元。由于缺乏相互信任,买卖之间不能用信用证件做交易,大多用现金交易。用现款交易必然会造成新的交易成本。为此,我国每年损失2000亿元左右。

——违背服务承诺造成许多失信行为。商家的承诺主要是产品质量有保证,产品三包到位,售后服务周到热情,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保修、包退、包换。有些商家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得差,引起许多商业纠纷,被投诉的案件居高不下。例如,建筑业的承诺有相当一些不能兑现。建筑质量隐患,使楼房倒塌、桥梁断裂、公路破损。我国每年因建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就达1000多亿元。又如,建材业的承诺,也有许多不能兑现。砖瓦、石料、木料、油漆,都打上环保的字样,而一旦使用就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一些建筑材料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甲醛可以使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苯可以使人抽搐、昏迷;氨可以使人掉头发、小动物死亡,甚至癌症。2000年初,贵州一个大厦的业主突然发现,他们养在鱼缸里的鱼,活蹦乱跳地就突然死亡,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掉头发,而且大面积地掉。大家开始寻找原因。有一位业主偶然翻看资料,突然发现问题。原来是墙砖里含有一种放射性气体氡。这些氡气迅速淤积在一块,突然跑出来成为无形杀手。在美国,这种无形杀手,每年都杀死21000人。根据我国环境组织的调查,这种无形杀手,每年可致癌病人达7000~10000人,主要是肺癌。

第二、恶意失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失信行为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领域。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也存在着失信行为。

——违背廉政承诺。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在组成和任职时,都曾做出廉政保证,不但保证自己严格自律,而且保证抓好单位的廉政建设。可谓信誓旦旦,掷地有声!但是遇到实际情况,却把自己的保证抛到九霄云外。该收礼的收礼、该索贿的索贿、该玩妓女的玩妓女、该包二奶的包二奶。他们的严重失信行为,为党政机关抹黑,为领导干部丢脸。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不能有效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我们的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比如说,行政执法有一个文明执法的承诺。执法者对违法者要讲清道理,说明原因,使违法者明白犯了哪条哪款,做到心服口服。有些执法者是野蛮执法,不分青红皂白,就罚款、就没收东西、就抓人拘禁关押。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常有怨气。

——行业风气不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制定特权政策。管电不用电表、管水不用水表、管气不用气表,搞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以权谋私。

第三、恶意失信严重玷污了教育科学文化的纯洁性。失信行为无孔不入,几乎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所有领域,不但使经济政治领域深受其害,而且殃及到一向被人们认为比较纯洁的教育科学文化领域。

——考场作弊和文凭造假公开化。考试是检验人们学习程度和获得任职资格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考试,投机取巧者采取一系列非法的应对手段。传统的作弊,还是偷偷摸摸的,在背地里操作,被人们称之为打小抄。现在的作弊,已经达到了公开化的程度,明目张胆地进行。因而出现了替考的枪手,出现了替作弊者提供考试答案和枪手的专门机构,在考场外出现了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的场面,甚至出现了在日常考试中学生集体向老师行贿的案件。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制售假文凭的现象。

——伪科学和科学家失信行为利益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受利益驱动,打着科学发现发明的幌子,到处兜售和贩卖伪科学,诱使人们上当受骗,捞取好处。有些科学家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不顾事实真相,肆意妄为,做出许多失信行为。有的抄袭国外科学家的论文。有的对学生抄袭论文的不诚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的凭照片绘制所谓自主研发的实验室设备。科技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长吴宗泽惊呼科技界的失信行为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图书、光碟和进口影视片盗版经常化。为例谋取暴利,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公然违反着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原版正版图书和光碟大量翻制,使着作权人遭受巨额损失。为了防止盗版,有些进口大片的拷贝放映过后必须进行统一销毁。

第四、恶意失信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准则。恶意失信是对社会道德体系的严重冲击,使人们丧失了对社会道德准则的依赖,对道德的作用产生了怀疑,提出道德还管不管用、还有没有用的问题。

——是非混淆。原来有许多正确的东西,现在被当作错误的东西。老实人被看成傻瓜,投机取巧者被看作聪明。笑贫不笑娼。对贫穷者,不但不去救助,反而讽刺挖苦,说人家没有能耐。而对卖淫嫖娼则予以默许和认可。凭衣帽取人。对穿戴讲究者,高看一眼;对穿戴寒酸者,矮看三分。看重明星大款,看轻专家学者。实际是看重名利,而没有看重知识和才能。

——善恶不辨。人之初,性本善。性善是人的本性。但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性发生变异,出现了性恶之人。性善性恶本来是很好区分和辨认的,但是现在有些人辨别不清了。出现了助纣为虐的现象。在坏人欺负好人时,不是去帮助好人,而是看热闹,或者呐喊助威,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不但老百姓如此,有些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与坏人打得火热,为其通风报信,为其辩解说情。

——美丑不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的和丑的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可是有些人却把丑当作美。费尔巴哈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天使一面应该越来越多,可是相反,人的野兽一面暴露的越来越多。野兽的一面都是丑陋的一面,都是令人憎恶的一面。而有些文学作品则极力描写人的丑陋一面。凶杀、色情、赌博、吸毒等等,不一而足。

四、 诚实守信的体系建设

面对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的严峻局面,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为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我们认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至少应当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诚信盈利的科学理念。失信之所以能够盛行,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它能够得到好处、获得利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让诚信者有好处、能盈利。

——开展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专题讲座、理论研讨、演讲比赛、现场论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通过这些有效形式,使大家对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诚信的好处和失信的坏处都能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人诚实守信提供充分的思想认识基础。

——确立诚信为本的价值取向。经过思想道德教育,要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一种新的价值观。就是要使大家认识到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北欧的丹麦人以讲诚信而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名列前茅。阿拉伯人讲信誉和忠诚是出了名的。在阿拉伯 市场上买东西,是仿制的就是仿制的,店主会如实告诉你。你买皮货时,阿拉伯商人往往会拿出打火机在皮衣上烧,让你实地检验货物的真假。阿拉伯人的忠诚还表现在工作中,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讲价钱。许多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忠诚老实这一点。阿拉伯人对工作和事业的忠实是发自内心、不折不扣的。老板让他拧螺丝拧10下,他不会给你拧9下,阿拉伯语里甚至没有偷工减料这个词。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外国人能做到诚信,而我们做不到。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

——创造诚信盈利的舆论环境。要建立“诚信为本、失信应罚”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相配合。为此,我们要广泛宣传诚信的好处、诚信的价值,要树立诚信的典型。我们要大力宣传由于诚信而盈利的典型企业和典型个人。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第二、建立失信亏本的惩罚机制。要治理失信行为需要采取强制性手段,使大家认识到失信是一种亏本的买卖,要遭受很大损失,进而远离失信,免受惩罚。这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建立失信档案。如果有失信行为,那么,就要上黑名单,把失信行为记录在案,输入数据库。比如说,有恶意透支行为,赊账不还行为,从业违规行为,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并输入微机网络体系当中。如果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去银行贷款,银行就会委托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开展调查,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就会把你在银行存取款的行为、在商城购物的行为等个人信用状况写成报告交给银行。银行就会依据你的信用等级评估决定给不给你贷款,避免出现信用风险。

——对失信行为及时曝光。新闻媒体对恶意失信行为要加强监督,发现一个曝光一个,决不心慈手软,让失信行为没有立足之地,没有藏身之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大家谴责、抨击,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新闻媒体对恶意失信行为及时曝光,使一些企业尝到了苦头。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是一个百年老店。由于把前一年剩下的月饼拌在馅里,做成新的月饼,结果被新闻媒体曝光,使这个百年老店因产品销不出去而破产。

——对失信行为实行高额罚款。通过高额罚款,使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香港对出租车司机的处罚就相当严厉。就是说如果有人投诉,说你拒载,经查明属实,就要把你罚得倾家荡产,使你再也不敢有失信行为了。

——建立道德法庭审理失信行为。所谓道德法庭,就是集体处理失信失德行为的一种合法场所和有效形式。通过集体批评谴责,分析行为原因,寻找产生根源,提出改进措施。对失信失德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在家庭内部和家族内部可以搞,在农村村委会和城市社区管委会可以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搞。但要有理有据,合理合法,而不能搞成文革期间的批斗,要注意掌握度,以不违背道德要求为原则。(此文写于2004年5月)

【文林墨客,察网专栏作家,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校长】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706/3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