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马奇诺防线”——“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的政治效果是把美欧与亚洲的历史又颠倒了过来,不仅抵消了海洋大国的战略优势,而且得以由战略被动转变为战略主动,由此正在逆转美欧亚的强弱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破解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马奇诺防线”——“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美国全球战略是南北向的,而在南北之间有一道分界线,这就是美国的“马奇诺防线”,这条分界线实际上也是海权与陆权,海洋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在冷战期间称之为“铁幕”,在欧洲它穿过德国柏林向东延伸至中东,然后在亚洲穿过北越与南越,经过台湾海峡,一直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几乎是人为地将世界一分为二。一边是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冷战后,美国的意图是将这条线向北不断推进,试图通过全球化、市场化与民主化,容纳俄罗斯与中国,最终达到历史的终结。而目前美国显然又回到了退守的状态,在欧洲退到了乌克兰,在中东目前争夺于叙利亚,在亚太则试图在南海,或者利用朝核问题,或者台湾问题找到一个引爆点,从而将中国阻止在第一岛链之内。由此结果,南北对峙不断加剧,几乎又回到了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走向,以东西向代替了南北向的地缘政治格局,这既是不同的地缘政治思想,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世界秩序。

美国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曾经将美国的全球战略归之为一个地理公式,即“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控了整个世界的命运。”那么,为什么要控制边缘地带呢?这是因为尽管从表面看,美国东西两边临海,北接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几乎不存在任何威胁。但是,如果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出现一个或者数个联合起来的强国,那么美国将处于一种被包围,被孤立的危险境地。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教训,所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积极防御。而要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要维持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均势。而要做到此,美国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而要控制欧亚大陆,美国就要控制欧亚大陆的三点即欧洲和亚洲还有中东,而要控制这三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处于分裂,内部力量相互牵制,防止它们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在欧洲,亚洲和中东崛起主导性国家。否则美国就会被挤出这三个地区,进而被挤出欧亚大陆,被迫回到美洲,进而失去对全球的控制,从全球性大国沦为区域性大国。斯皮克曼将这一战略思想称之为和平地理学,但是,事实上对于欧亚大陆和世界来讲却是战争地理学,因为冷战期间与当今世界的动荡与冲突无不源于此。

在欧洲,美国目前的战略目的无非是以乌克兰问题和克里米亚问题为引爆点,挑起俄罗斯与欧盟国家以及新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由此形成俄罗斯与欧盟等国家相互牵制的所谓均势格局。冷战后,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讲北约东扩大不是针对俄罗斯,但是当北约军队进入新欧洲,美国导弹防御体系指向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还会这样认为吗?对此美国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米尔斯海默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讲了真话,他认为:奥巴马总统决定硬抗俄罗斯,发动制裁,进一步支持乌克兰新政府,这是个严重错误。因为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分歧,还将制造更多麻烦。在美国与西方国家看来,一切都是普京的错,且普京的动机上不了台面,这是谬见。事实上此次危机的根源是北约东扩,所以由来已久,一直以来俄罗斯人极度厌恶北约扩张,眼见着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纷纷加入北约,但俄罗斯并未出手阻拦。2008年,北约宣布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将成为北约成员国”,俄罗斯立刻表明其底线。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不只是俄罗斯邻国那么简单,这两个国家就在俄罗斯的家门口。俄罗斯2008年8月的强硬回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阻止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和西方阵营。至于当前乌克兰危机,普京当然认为事态发展是对俄罗斯核心战略利益的直接威胁。谁能怪他?不管怎么说,美国一直甩不掉冷战的阴影,自1990年代以来便将俄罗斯视为潜在威胁,全然不顾后者抗议北约东扩,反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但实际上,没有哪个美国和西方国家决策者站在普京的立场换位思考。

在中东,这是美国三点一线战略中的南线,美国的目的是利用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引爆地区冲突,以阻止俄罗斯与伊朗势力的南下,而以色列则是美国在中东的主要代理人。特朗普担任总统后,美国仍维持在中东的超脱政策,不愿意为中东事务投入太多的政治和外交资源,并减少对中东的经济援助。然而,令美国政府感到不安的是,俄罗斯和伊朗等非西方力量,通过打击“伊斯兰国”、帮助巴沙尔政府收复失地和参与中东安全治理,趁机填补权力真空。甚至美国在中东唯一的北约盟国——土耳其也响应俄罗斯倡议,启动俄罗斯—土耳其—伊朗“阿斯塔纳进程”,形成了统一战线。随着美国和西方在中东事务中被边缘化,特朗普政府日益感到焦虑,不得不重构在中东的联盟体系,通过扶植代理人来遏制俄罗斯和伊朗的扩张势头。2017年,特朗普担任总统后首次国际访问便选择了沙特和以色列。在海湾地区,美国与沙特签订1100亿美元的军火销售协议,使沙特和阿联酋成为对抗伊朗的“急先锋”。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美国把以色列打造成“桥头堡”,向以色列提供F-35战机,并把在以的柔性军事存在升级为刚性军事基地,默许以色列越境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朗军队的设施。在中东北部地区,特朗普政府默许土耳其越境打击,在叙利亚阿夫林等地区建立缓冲带,打击叙库尔德武装——“人民保卫部队”。美国此举旨在离间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今年4月,美、英、法空袭叙利亚政府的军事目标,埃尔多安政府宣布支持就是一例。显而易见,特朗普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目的就是把俄罗斯、伊朗、叙利亚巴沙尔政府、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等推到“中东地区体系”的对立面,拉帮结派,制造对立,人为把中东地区分成了“亲美”与“反美”两大阵营,引发了中东地缘政治冲突的教派化和冷战化,从而形成地区国家相互牵制,相互消耗的所谓均势格局。

在亚太,这是美国三点一线战略中的东线,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可以说变得更加不确定,一是美国继续在南海推行所谓的“航行自由”,二是朝核问题,三是制造台海紧张局势,四是推出所谓“印太战略”,五是明确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六是开打贸易战。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或者制造这些问题,以此引爆地区冲突,形成所谓的均势,而自己躲在后面,从中渔利。但是,美国迄今一直苦于无法找到一个引爆点,这是因为目前亚太地区依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与最有活力的地区,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亚太地区的主流。所以,所谓中国崩溃论,所谓亚洲世纪即将终结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另外,所谓中国威胁论,美国目的无非是想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形成对中国的合围与遏制之势。

事实上,亚太大多数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没有国家希望被卷入冲突和战争,也没有国家愿意成为美国的马前卒与牺牲品。一直以来“重返亚太”与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照美国自己所讲,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有两大目的,一是分享亚洲的经济繁荣,促进美国出口与就业,二是维护亚洲的安全与和平,但是事实上美国重返亚洲,不仅没有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而是动荡与冲突,不仅没有拉动美国的出口与就业,而且破坏了亚洲的合作与经济发展。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说美国重返亚洲,不是要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但是事实上美国的所作所为全然是针对中国的,否则根本无法解析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部署,美国的目的就是想把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推回到第一岛链之内。但是美国迄今苦于无计可施,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于挑衅,中国采取有理有节的坚决反制,但是坚持不打第一枪,所以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中国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不对抗,不冲突,倡导与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国家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及共同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命运共同体。

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曾经分析到:近代以前欧洲与欧洲的历史实际上是隶属于亚洲与亚洲历史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而长期斗争的结果。而地理大发现所导致的主要政治效果是把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关系颠倒了过来,不仅抵消了游牧民族占据欧亚大陆中心位置所具有的战略优势,而且使欧洲由战略被动变为主动,因为欧洲的航海者开始用海权包围中亚的陆地强权,从此逆转了欧亚的强弱关系。同样,我们可以说目前“一带一路”的政治效果是把美欧与亚洲的历史又颠倒了过来,不仅抵消了海洋大国的战略优势,而且得以由战略被动转变为战略主动,由此正在逆转美欧亚的强弱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鲍盛钢,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811/4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