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挑战的思考——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新文化思潮的不断产生、价值观的多元凸显,加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的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负面影响。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在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坚定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设、塑造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重要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挑战的思考——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人的全面提升,这种价值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的诠释,因其价值指向的深刻内涵而更具普遍意义,它能切实引导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拓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促进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按照科学而和谐的目标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要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首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由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革命中成功实践并加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本质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文艺的相关问题进行评判,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包含以下核心内容:首先,文艺的基本定位为文艺是社会上层建筑,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在生产创作中,文艺的理论根源、创作过程、思维导向等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系、现实与灵感的相互碰撞、艺术手段和创作者价值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文艺的高雅源于它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和理性思考,其真、善、美的价值凸显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其次,文艺在意识形态中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是文学艺术生产与创作的主要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文艺生产、活动与文艺创造的繁衍。文艺是由人创作产生的,人是劳动的主体,因此,文艺创作的最终形式是劳动的产物。文艺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1]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艺主体具有指导作用,从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要求出发,文艺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神和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经典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人的创作与生产的高度指导性作用,展现了对文艺的实践导向和价值评判。再次,作为独立意识形态,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依存,它与政治、宗教、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价值关联,文艺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连结着微妙的社会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影响。其中,文艺与政治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关系,因为文艺的生产与创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主导价值的具体反映。离开政治,文艺创造就会失去方向、偏离社会发展现实,其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文艺是艺术创作产生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文艺观作为意识形态,是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并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文艺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体现客观的评判,从而满足主体的特定审美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享有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体现在规范、引导和育人功能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强调: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2]

由于认识和实践主体不同,当代大学生中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观念,这些观念则经塑造形成了价值观。文艺与理想、时代、历史、传统、生活等密切相关,作为文艺类创作主体的大学生,其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与风格、道德与价值等又必然和创作者的素养及感情密不可分,而这又取决于其自身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使艺术创作者有坚定的信仰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作品。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引领方向,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引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作科学的思辨。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文艺创作者,培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其能够为人民创造出富有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意义重大。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探索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及建设的主导者和理论家,更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文艺观的人民性思想,在中国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也是就人民本位的思想。1942年,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人民本位文艺观的思想内涵,阶级社会中,什么阶级占有社会支配权、统治权,谁占据文化和美学的资源,是一个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革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文艺活动的舞台必须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句话,就是文艺活动的目的、服务对象,为什么人写、为什么人演。[3]存在决定意识,革命的文艺必然是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人民生活和对社会认知的产物。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阐述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针,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完整体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1944年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问世,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尔基、鲁迅及毛泽东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的着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次理论性飞跃。邓小平强调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强调文艺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邓小平再一次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人民性与文艺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文艺成为不同时期引领时代的坐标。可以说,毛泽东文艺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开端。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则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飞跃,构成了邓小平文艺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艺思想,他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4](p.401)“弘扬主旋律,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5](p.134)艺术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推动我国文学艺术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艺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在21世纪,胡锦涛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与内涵,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精髓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一切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是由人民生产创造,人民又是成果所有者和享有者,可见,文艺的原本属性是人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之际,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文艺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6]可见,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新理念,为文艺生产与创作提出新任务、新目标。2014年10月14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而又创新发展,他强调: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7](p.1)

文学艺术不是抽象、独立存在的,它是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习近平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与时代浑然天成的关系,运用马克思文艺观结合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具体实际,提出了新理论、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找到了明灯,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提了四点要求: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第三,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第四,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8]

这要求文艺创作者要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文艺创作和发展找到了源泉。文艺植根于人民,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正确信仰和价值观,才会使国家发展更有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状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精神得以洗礼,让人发现事物的美好,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挚情感和向善的价值观,给人以美的享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与荣誉感,让人们感受到文艺的价值本源是追求真、善、美。

首先,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艺创作的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文艺作品离开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空洞而无味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2]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理论根基和价值取向使文艺理论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和韵味。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缺失,思想和价值观扭曲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面对这种形势,要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根本任务,鼓励他们用独特的思想、情感、气度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而又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

其次,从文化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精神危机远比经济危机更凶猛,因为精神坍塌会摧毁人内心的底线,使人丧失民族精神。当今世界,东、西文化碰撞日益激烈,民族精神必须撑满心灵的空间。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艺术家是没有灵魂的,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毫无价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方式日益多样、不断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文艺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大批新的文艺作品,对文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文艺领域内产生了一批新型创作主体和运营机构,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国内外文艺产品市场,为文艺创作搭建了广阔平台,由此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文艺工作要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文艺创作手段上要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而具有感召力,这就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理论“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和引导不够,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出现了“失语、失声”甚至“失踪”的现象。我们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调查问卷显示,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知晓度方面,1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了解和比较了解,8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大大高于本科生,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晓度有差别。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认同度方面,近40%的学生表示一般喜欢,约18%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和比较喜欢,4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动因方面,8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理论课程是学校的规定课程,应付考试获取学分这一动因排在各项原因首位。14%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提升是有益的。从中可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还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以及理论求知欲不强。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受到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的文艺思潮不断激荡,文化的渗透力极强,出现了文艺创作跌入与国际接轨陷阱的趋势,文艺创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土壤,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有些文艺创作者会用国际路线取代思想界线,套用西方文艺理论,出现了用“拿来主义”塑造人们审美观念的倾向。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西方文艺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开阔了文艺创作者的视野,提升了生产者的创作手段和方法,对我国文艺理论与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部分人对外来文化无限崇拜,加之鉴别能力不足、选择导向不成熟,使得一些负面思想侵入人们内心,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和人格构建等都会带来不利。后现代主义流入我国,让人们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和危机有了清醒的认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雅的艺术作品会被当成商品经济下的产品,而失去了应有的审美和价值,人们对物质的盲目追求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理解产生偏颇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受到商业化和拜金主义的严重冲击。目前,存在文化市场失灵现象,促使过度商业化模式形成,拜金主义思潮和盲目跟风盛行,不断冲击文艺在实践中创作,制约文艺创作形成与发展。商家与艺术创作者或隐或显的谋划,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盛行,造成艺术作品质量低俗,复制率高,失去审美性、思想性、艺术性、真实性,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忽视自己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家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任由商家和运行机构操控,失去了文艺的精神实质和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如影视文艺作品以其形象化、直观性的特点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目前的影视文艺作品中对一些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直观展示,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有电影界人士提到,当前的影片审查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不良影片通过非法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加之光碟盗版猖獗,严重冲击我国电影市场。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会造成一部分人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淡漠,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滑坡,面对这种浪潮的袭击,原本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也很容易失去方向,很难创作出好作品。

再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关注度降低。从学生自身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专业特点,经常会开展演出、比赛等活动,接触社会较早,思维相对活跃,普遍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关注度较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人认为是内容难懂、抽象,因而对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强,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时看其他书籍或小说、睡觉甚至逃课。另外,艺术学生由于学习外国艺术作品较多,对西方的文化思潮往往较为崇拜,多数艺术生认为西方的文艺思想和制度比较适合文艺的发展,推崇西方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来看,目前部分艺术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较为忽视。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的挑战是全面、复杂、深刻的,发展中各种新矛盾还会不断产生,我们要直面问题,有效应对挑战,引领我国文艺创作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9]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概括指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特征。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艺术类大学生是文艺作品的主要设计者和创作者,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文艺育德的社会氛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决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既是一个文艺理论性观点,又是一个文艺实践问题,理论方面能够引领文艺理论发展导向,实践方面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给出新回答、凝练新结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与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庸俗化,又要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实践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紧密结合,发挥艺术创作者在文艺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当今时代信息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人们在文学艺术价值观方面容易失去判断力,给中国文艺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认知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帮助创作者真正认清什么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为谁而创作、文学艺术为谁服务等问题,让艺术创作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同民族运命、祖国未来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艺术作品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决定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9]

文艺工作者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与艺术工作者密切相关,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的主要艺术工作者,是艺术的抒写者和创造者,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面对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类大学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繁荣文艺创作为己任,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文艺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引领作用,只有这样,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与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文艺创作的实践导向和社会效益的方向

文艺创作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既要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又要关注其社会价值。艺术创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氛围,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转折期文艺创作的实践导向和社会效益。

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创作,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些艺术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了社会效益。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反之就会损失经济利润,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上的效益而忽略了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体现,这种情况下很难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要牢记自己的社会担当,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创作出质量高、思想正的优秀作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引领社会新风尚,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艺工作者可通过对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的挖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出中国的声音、体现中国气派、展示中国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科学思辨能力,将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必定会赋予新时代以新的内涵,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文艺创作者,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坚守艺术理想、担当社会责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秋石.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抓在手上[J].求是,2014,(7).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1.

[3]张照强.习近平文艺思想浅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召开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7968123.html.

[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8]习近平一月:11月,这4次重要讲话一脉相承[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23/8102654.shtml.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作者:申淑征,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王丹,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10期,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