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海权是中国的地缘政治突破口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当前,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这场历史性博弈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竞争,而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全面竞争,是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全面较量。要竞争就要有战略,要有战略就要有战略思想,而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缘政治思想。从地缘政治思想出发,能够对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国际竞争的要害有一个更加质朴和真实的认识。
事实上,国家之强弱不在于GDP的数值,甚至不在于武器装备的堆积,而在于关键权力的获取。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权力关系。这些财富和物质如果不能转化为国际权力,那么它们最终将被别人获取。国际权力有众多组成部分,如制定经济规则的权力,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对资本、资源、商品流动的控制权等等。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取得致命海域的制海权。
近几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关系,这固然源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但如果这一切没有转化为制海权,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国际地位。
两千多年来至近代以前,中国屡遭外患,甚至几度灭国,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方向的欧亚大陆内陆地区。但近代以来,虽然来自内陆地区的威胁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主要威胁的来源发生历史性变化,即从西、北内陆方向转为东、南海洋方向。这一趋势自鸦片战争以来就已存在,冷战后更加明显,目前则越发突出。
缺少制海权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安全软肋。首先,布满重要航线的几大洋的制海权不在中国手中。对于现在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资源的中国来说,这个无疑是个致命的安全问题。和平时期尚可苟活,一旦开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最好记住美国战略家马汉说过的话: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不会给予人类永久的和平。”[1]】
没有制海权,中国就只能永远寄希望于不那么可靠的永久和平。
其次,中国处在美国多重岛链的包围之中。西太平洋正在取代北大西洋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美国不仅把自己最尖端的和大部分的海空力量向这里集结,还大力强化地区同盟体系,试图打造亚太版北约,特别是推动日本重新军事化。实际上,这些岛链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些线性的链条,它们正在形成一个从日本到澳大利亚的广阔的面,而且这个面正在向印度洋延伸。在这个日益厚重的面的包围下,中国拥有战略安全和战略自由吗?
第三,在东亚地区,美国可以随时在朝鲜半岛、台湾、南海这些潜在的热点地区点火,甚至一些域外国家也想重温百年前的旧梦。本地区的一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骑墙观望,并向中国寻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向美国寻求安全和外交利益。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中国的海上力量不足以把美国海上力量挡在门外。不取得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中国就无法掌握东亚地区的主导权,难以扞卫领土主权安全,而且不得不遭受和平讹诈,为保持和平与稳定买单。
显然,中国的海上门户尚未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不要说保卫远洋航线了。这样的地缘政治态势使中国在竞争中难以摆脱被动处境。苏联的前车之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苏联一度与美国并驾齐驱,完全不是什么老大与老二的关系,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其中原因固然复杂,特别是苏共的蜕化变质,但苏联始终未能突破北大西洋防线和夺取世界制海权是重要原因之一。遏制战略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它把苏联困死在欧亚大陆腹地。英国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曾提出过一个着名公式:
【“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2]】
苏联本身就处于心脏地带,它也统治了东欧,但最终非但没有控制世界,而且还丧失了自我。所以,麦金德的公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掌握制海权。
当然,中国还远没到与美国争夺全球制海权这一步,中国现在要解决的还是领土主权安全问题,是不让自己的要害部位被对手拿捏和玩弄,而不是争夺全球霸权。所以,中国无需与美国争夺全球制海权,但必须至少取得东亚沿海至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这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和独立自主,确保崛起进程不被打断的最低地缘政治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经过一番激烈斗争甚至生死考验。曾经并列第一的苏联倒下去了,曾经位列第二的日本被打压住了,但始终无法摆脱被占领的境地。中国能否继续崛起关键在此一举,即在西太平洋突破重围。
要在海上突破重围,发展海上力量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海上力量首先就是海军。发展海军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应具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作战目标,即为了取得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中国海军必须在东亚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现在,日本在美国推动下不断破坏战后秩序,不遗余力地强军备战,特别是发展海军,以期在海上压倒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压制中国,从而取得东亚主导权并彻底摆脱战后束缚,重塑列强地位。所以,中国实现海军发展目标的任务既艰巨又紧迫。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安危和地位,也事关国际基本秩序和格局。
发展海军不仅要有地区内的参照物,还要着眼于对抗域外强敌。美国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并将在海上包围中国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但问题是,美国要维持全球霸权,究竟能把多少军事资源用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用于对付中国呢?与美国不同,中国则只需将力量集中于一点,形成局部力量优势。当年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毛泽东就是这样打仗的。从目前态势看,美国尽管不断增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构造战略态势,但完全没有做好与中国打一场战争或一场像样的战役的准备。美国能做的只是针对中国和平发展信念对中国进行和平讹诈,以期从心理上、精神上压倒中国。从总的战略态势看,毛泽东1974年与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的谈话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毛泽东说:
【“这么几个兵,分得这么散,我不晓得它这个仗怎么打法。”[3]】
毛泽东的这个思维是战争思维也是和平思维,因为不会打仗就不会保卫和平,不准备打仗就一定丧失和平。
现在是一个和平与战争的中间地带,寻求和平的道路不是妥协退让,而是坚决较量。要看透对付底牌,拿出胆识、智慧和意志,加速发展有针对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上力量。要知道,当年美国就是顶着欧洲列强的军事压力,冒着危险发展海军并实行门罗主义的。做生意都要冒风险,何况要实现国家崛起呢。要抓住这个危险的机会,尽快加大对方的战争成本,从而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增加和平一边的砝码。事实上,中国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兼具海陆优势。中国有广阔的陆地纵深,又有广阔的沿海地带和分布极广数的岛礁,路基的战机和导弹完全可以成为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空军要以夺取制海权为主要发展目标,火箭军也是一样。在继续稳步提高洲际导弹打击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发展中程和近程导弹,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对西太平洋特别是第一岛链内目标的全覆盖,具备一击必杀的作战能力。
地缘政治上的突破重围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集政治、经济、外交于一身的综合战略。国家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为经济服务,战略也要为战略服务。中国要把东亚作为对外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全力推动经济一体化,使东亚地区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安全和政治关系,最终实现中国与整个东亚地区的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东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破碎状态,使竞争对手失去落脚点和着力点。放眼世界,主要力量无不以地区融合为基础。而且,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关系有可能打开中国通往印度洋陆上的通道,从而进一步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
当前,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矛盾尖锐,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外战略特别需要地缘政治思维,明确目标,集中力量,为新的发展打开突破口。60多年前中国与美国在朝鲜较量过,50多年前中国与美国在越南较量过,而且每次中国都占了上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美国较量的能力难道没有极大提升吗?所以,中国没有不在新的较量中取胜的理由。
注释:
1. 马汉:《制海权》,海潮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39页。
2. 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商务印书馆,1965年5月初版,第134页。
3.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4年12月第1版,第350页。
【任卫东,察网专栏学者,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903/4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