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新华: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必须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脱贫攻坚战的任务明年就要完成了,尽管到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而且都是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最难脱贫的贫困人口,相信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决心、扎实有力的措施、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脱贫攻坚战的任务一定能够胜利完成。现在需要未雨绸缪、深入探讨的是脱贫攻坚战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持续稳定脱贫致富、防止返贫。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贫脱贫做法,主要是发挥党和政府的决定性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举国体制,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地区、行业对口支援扶贫,把输血式扶贫(即增加投入、实行生活救助、给钱给物,授人以鱼)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即扶贫先扶“志”和“智”、实施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人口迁移扶贫、交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环境扶贫等等,授人以渔),实行精准扶贫脱贫,使几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了最大贡献,但是这些还不能完全保证贫困户不返贫。
因为,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落后,贫困人口的观念、眼界、能力、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弱而且短期难以根本改变,即使现在举全国之力实现脱贫、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经营的种种困难、可能发生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家庭的老弱病残,很难避免返贫。比如,现在不少地方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脱贫了,但是乡村旅游、农家乐如果遍地开花,就可能供给过剩、不可持续。而且,扶贫、脱贫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以致永远依靠政府、社会救助、支援、“输血”。
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家庭风险的能力。怎样才能形成和提高这种机制和能力、更好实现产业多样化、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呢?实践证明,贫困户靠单门独户、单打独斗,规模太小、财力太少、能力太弱、眼界有限,返贫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必须组织起来、报团取暖、集中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实现规模经营、分工协作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稳定脱贫、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防止返贫。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小规模分散经营效率低,也难以致富,所以农村必须实行产业多样化、产业融合、规模经营,但是贫困户如果只是跟着企业和大户干,收益企业和大户要得大头,贫困户很难富起来,贫富差距不仅不能缩小甚至有可能扩大。只有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才能既有利于实行产业多样化、规模经营,又能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到中国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的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知道,除了城市郊区和修建大工程的少部分地区农民依靠征地拆迁补偿和工商业发展富起来以外,凡是农村集体经济衰败的地方,就没有共同富裕做得比较好的村庄;凡是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先进繁荣、共同富裕做得比较好甚至农户家家都有楼房和汽车的村庄,几乎都是集体经济发展兴旺的地方。
【简新华,察网专栏学者,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906/4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