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创新的思考
【本文为作者王升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引言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目的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精神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并培养党和国家忠诚干练的接班人队伍,因此关乎国家未来和社会前途,切莫等闲视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全面影响着学生生活,在此背景下,如何灵活地将高职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效率和效果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创新、改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机会。
一、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事业背景在网络时代的部分变化和存在的部分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生,可能存在学习兴趣相对欠佳,学习热情待提高,以及学习方法可能不足等问题,这就意味着相比于更为讲究抽象和概念性的本科、研究生院校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教学者在教育中更需要诉诸具象化、具体性的教育模式,加上高职院校教育更讲求实用性、实践性,这给思政教育者带来了很多挑战,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出身往往并不富裕,他们对于改变生活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经常对于思政类教育感到“无用”和“没必要”,也不能迅速理解思政教育的长远意义,这就会让他们对教育者产生部分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需要面对的“固有背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事业背景在网络时代还遇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首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被网络深刻影响;其次,是学生的创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现象背后,实际上是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也透出了很多具体问题:
1.学生的思维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
网络时代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交流,和不断变化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来源不仅可以是传统媒体,还可以是手机APP、网络直播平台、自媒体等等,被人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信息的多样和更新、传播的迅速,对各种信息缺乏系统辨识能力的高职学生极易在芜杂的信息中迷失,因为无法分辨碎片化、游离化的信息,并对其梳理,一些高职学生容易在这些信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被片面、虚假的信息影响,导致其信仰和三观出现松动。
2.高职院校本身思政课建设不够系统、到位
jrs低调看直播直播高职院校的定义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正是如此,其对思政的教育建设相比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难免会显得有待提高,以江西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其一学期思政课时常常在30课时以下,不仅如此,虽然大一大二时将思政课设为必修课,但是考核方式是开卷式的,且考核方式缺乏新意,就难免导致学生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情进行学习,且部分院校对思政教育的评估与考核机制明显缺失,加上只重视短期效应的评估,导致建设中对学生长远影响缺乏关注,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方式也比较僵化,偏重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育。[1]
3.学生网络教育载体的客观不足
当代高职院校虽然一直重视思政网络教育载体的建设,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人力、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高职院校的思政网络教育载体建设一直比较滞后,其内容多为现成或照搬,缺乏新意,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
二、网络思政教育事业中高职院校获得的部分机遇
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革新,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化,这也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如下:
1.对高职院校现有思政教育有效补充
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为思政教育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思政APP、网络课堂、网络知识答题、思政作品网络比赛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创新的抓手,围绕这些项目可以具体实施思政教育创新,如网络思政APP课堂教学、网络思政讨论、网络思政主题宣传等等,这些都可以对目前僵化、缺乏新意且内容偏少的思政教育有效补充,增加教育方式;
2.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
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可以获得新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尤其是线上教育可以实现快速对口的交流,师生可以高效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2];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对策创新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不可忽视,对其对策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可以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舆论阵地
过去高职院校学生的舆论重心往往偏向于年轻人爱好的话题,如影剧、偶像、生活、游戏等等,思政教育的舆论阵地比较小和零散,并不为学生群体主流关注,且客观上,高职学生的政治冷感问题,较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校更为突出,而创新高职网络思政教育对策,可以将政治和爱国主义话题在学生舆论板块中的阵地显着增加。
2.可以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对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忠诚心
高职学生对于政治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其实是接受的政治信息相对较少,长期如此造成其逐渐对政治无感和无兴趣。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政治学习之外,增加对政治的敏感度和对国家的忠诚心,从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3.可以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增加思政教育的最终效果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客观上呼应了课堂思政教学,与课堂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加深学生们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强化政治信仰。
四、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面对的新的背景和新的形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这就需要我们以互联网的思路来寻求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破题点。
基本思路:
1.教学理念改革
教师应当改变教育理念,不拘泥于线下、课堂教育,而是延伸到微课、网上课堂、微博、乃至微信公众号等诸多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工作,避免“就事论事”,而是将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同时,不固定于“教师”这一身份,而是改变理念,学当同学们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2.完善线上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建设了自己的网上思政教育平台乃至网站和手机APP,所以真正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加强现有还处于“雏形”的网上思政教育平台,而不是再“另起炉灶”,寻求建设新的思政教育平台。
3.将心理教育进一步融入思政教育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故而会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而有效的,故而应当进一步加强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联系,而在网络思政教育事业中,更需要将心理教育融合其中,以心理学的思路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设计。
4.网络规范化管理
网络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宣传,如果对宣传投入不足或者控制不够,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酿成舆论事件。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更需要严格把好宣传规范化原则,这就需要高职网络思政教育中负责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管理的负责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度,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出“既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而在具体做法上,有:
1.教师学习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网络平台的应用和运营,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学校特殊思政APP、网站等网络平台运营,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教学内容出发点是学生、回归点是学生,以学生能理解的思路、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平台教学。
2.培养学校自己的线上平台队伍
教师能做的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导,要管理庞大的线上平台,教师的个人力量肯定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就需要学校培养一支自己的线上平台管理队伍,包括学生、平台负责老师等,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整理、审核、发布以及线上与同学互动,通过幽默风趣以及生动活泼的方法拉近和同学的距离,实现同学对于思政教育信息的认同和关注。
3.心理平台建设
心理平台,不仅仅包括线上,也包括线下的平台,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心理平台的关注和建设,是思政教育中不能回避的点。
4.成立思政宣传领导小组
思政宣传需要统一筹划、统一管理,过去高校思政宣传,常常出现“单打独斗”的问题,不仅低效,而且已造成资源浪费和互相竞争的问题,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统一谋划、统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小组负责人应是相关高职院校党组负责人,而同时增设具体负责人1-3人,负责对不同群体的宣传,不同群体的划分,应当以各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为标准。
5.人本主义化思政宣传
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要真的让受众接受你的思路和思想,需要尊重受众本身的特点,以受众为根本进行宣传,因此高职院校线上思政教育也应当照顾高职学生自身特点,采取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内容,吸引高职学生的关注,在得到关注后,以他们为根本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网络线上教育常态化、规范化,蓬勃发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戴媛.探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创新
[2]李魁 李聪利.关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分析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909/5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