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当年毛泽东同志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武器。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是不要课堂,不要书本,而是不要走学院派的道路。正如文学要走出象牙之塔一样,哲学也应该从神圣的哲学殿堂里走出来。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国家,以问题为导向,真正进行创造性的哲学研究,把研究成果变为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培养与提高全民人文素质的现实哲学智慧,这是一条宽阔的无限向前延伸的哲学之路。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的哲学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哲学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
陈先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自由人人需要,关键是谁的自由、什么样的自由。应该懂得区分谁的自由和什么样的自由、多数人的自由和极少数人享受的自由。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这暴露了它们的虚伪性。在中国,只要有人敢于在“自由”问题上对社会主义叫板,就被冠以“斗士”,受到“热捧”,是非对错已经无关紧要。把这种人称为“民主斗士”,实在缺少理性思考,有点太离谱!我们要防止个别人在群众对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正当要求中夹带私货,甚至意有所图。我相信,把问题像剥葱似的层层剥开,一定能讲清、讲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责任。
-
陈先达:哲学与生活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以特有的概念、范畴为思想构件,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论证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思想体系。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哲学,是哲学家的哲学,它有自己确定的对象和边界。但哲学作为人类的智慧是没有边界的,智慧的应用是不受限制的。研究哲学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门研究哲学中的问题,在纯逻辑范围内进行抽象思辨;另一种是面对生活,思考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着重哲学智慧的运用。我们要从生活之树上摘取哲学智慧之果,又用智慧来观察生活。既要学哲学,又要用哲学。
-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原理,而与时俱进、创造性、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在学习时都必须特别重视。
-
陈先达:从社会规律认识伟大斗争
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执政党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何信仰缺失和庸政、懒政、怠政的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成就辉煌灿烂、前途如日东升的时代,也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和发展相伴的时代。期待躺在安乐椅上过着逍遥岁月的想法,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在当代哲学中,真正能把现实问题中的哲学蕴涵变为哲学中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问题的发现、捕捉和提出是一个思维过程。经验证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的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价值观念,拥有先前获得的知识和论断,一句话,拥有固有的思维传统。这种先于问题而为主体所拥有的观念,可以阻碍问题发现也可以帮助问题的发现,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
陈先达: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归根结底,怀疑论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实际认识。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相脱离,往往会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脱离现实问题去思考纯概念,否则概念就会变为“魔障”。
-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明确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完成这一使命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最庞大,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核心,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能否担此重任,取决于我们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品格塑造。
-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现象不是偶然
在社会主义中国,评价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成就,不应该以其出版过几本书、发表过多少文章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其是否能以问题为中心、是否能解释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标准。在高校中,如果不改变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评价标准,那么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将是难以彻底改变的。
-
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
毛泽东说过,中国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开始强起来后,这个方针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显示了作为踏上强国之路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虽然已经改变了近代在世界格局中屡遭侵略和挨打的地位,但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和平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中国。中国的开放政策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
陈先达: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一再强调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所以,富起来仍然是相对的。对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来说,从平均数来说,我们仍然是处在靠后的位置。因此,强起来阶段还要像富起来阶段那样继续朝富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把富起来阶段作为过去的阶段。但是,强起来阶段必须解决富起来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包括生态问题,包括贪污腐败问题,等等。
-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逝世后被安葬在英国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的僻静角落,20世纪50年代由共产党人迁葬并立了个半身像。虽然没有豪华的坟墓和高大墓碑,但任何王公贵族、巨商富贾的陵墓都无法与其相比。马克思的名字以自己对无产阶级、对人类世界的伟大贡献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到马克思墓地瞻仰和献花致敬者不少。“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预言已成为现实。
-
陈先达:马克思距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
马克思明确把自由与任性区分开来。他曾说过,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可是法律规定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之中。在法律规范中,自由的存在是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保障的是人民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但决不赞同“任性”。当“任性”越出道德底线,就应受到舆论谴责;触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
-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2018年5月4日上午10时,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教授特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撰写长文,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陈先达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术思想,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与真理标准讨论40周年,是时间的巧合,理论的必然; 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一政治事件,同样具有深邃的哲学蕴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当“龙种”,决不当“跳蚤”。
-
陈先达:马克思与生活
我们说追寻马克思,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着作,就是要掌握和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反过来说,你怎样选择,就表明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年轻人单纯把职业作为单纯谋生手段,只讲钱,什么都无所谓,就会陷入“有奶便是娘”的实用主义误区,有风浪乍起就会晕头转向。只有那些重视选择中的个人利益、个人生活改善,更重视原则、理想和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理解选择与价值关系的人。价值观存在于如何选择之中,选择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有舵有帆之船,即使在风急浪高的大海中航行,也不会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