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何干强|经济学西化:苏联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解体的,其中经济学“西化”起了极为恶劣的作用。“500天纲领”,是指从1990年10月1日起始的500天之内,彻底改变苏联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结构,转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而贯穿始终的有两个关键词,就是“经济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
何干强:论当代中国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特征和作用
当前要高度重视全民所有制经济问题,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必然趋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一般角度和从中国国情现实出发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特殊角度来认识,全民所有制是中国现阶段国民经济中体现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特征的经济成分。马克思依据历史辩证法,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即公有制、科学生产、计划调节和按劳取酬(按劳分配),这是共产主义经济的“基因”,如果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失去这些“基因”性质,那就失去了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具有许多现阶段中国国情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范围没有覆盖全社会、生产资料仍然具有价格形式和“社资形式”、管理中心职能仍然要由国家来承担、按劳分配还不能统一实施、外部还并存着非公有制经济,认识到这些特点,有助于从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现实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我们有必要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自觉维护国有经济的整体性,坚持国有经济的独立性,坚决维护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地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明确全民所有制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把国有经济主导城乡集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坚持国有经济主导私有制经济成分,坚持国有经济控制外资经济。
-
何干强:不是市场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市场
我们理应沿着马克思的科学理论道路前进。看清新自由主义违反辩证法,颠倒生产与流通关系,颠倒企业发展内外因关系,夸大市场作用,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服务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
何干强:区分两种对立的市场、政府与国有企业观
所谓“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有极大的片面性,资产阶级的所谓市场公平竞争,其实只是直观地反映市场经济形态的表面关系,是用简单商品流通等价交换关系,掩盖资本主义市场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实现环节;政府是国家的职能机关,必然具有阶级性,“政府不能进入市场”照搬了国际新自由主义的谬论,我国的人民政府理应进入市场;我国国企的本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否定我国的国企进入市场是违反宪法的。
-
何干强:略谈“老知青”精神
现在有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知青运动。然而,我们这些亲历者中的许多人却认为,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当然,应当总结经验和教训。如能有计划地、采取分期分批地、轮换的方式,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农场建设,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公有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科学地研究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它们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时代的先进生产方式体系,包含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固有弊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不但要遵循社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还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的要求,巩固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显着降低、非公有制经济显着上升,为此,建议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体上振兴国有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个飞跃”。
-
何干强: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唯物史观的精华主要包括: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研究最终目的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理论叙述采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经济数理分析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弄清经济事物的性质为前提;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研究经济学。唯物史观为我们从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运动的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经验和教训表明,认真地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建设就能不断稳定前进;如果偏离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实践就会遭受挫折。为此必须贯彻唯物史观,拒绝照搬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错误成分。应当牢记列宁的忠告,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
警惕泛用比较优势论阻碍民族经济自主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所说的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购回比自己国内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而获利这种“比较利益”现象,被搬用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称之为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似乎任何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只要能够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和表面的,也是具有欺骗性的。
-
何干强:泛用西方发展经济学话语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频繁使用中等收入陷阱、比较优势、人口红利等西方发展经济学话语。其实,“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只是对一定范围的经济现象所做的比喻;“比较优势战略”搬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把它扩展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人口红利”概念撇开社会生产关系,片面分析人口供求现象及其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我们只有自觉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维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权,才能防范资产阶级经济学非科学话语的泛用,保证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
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弊病,不宜照搬。唯物史观的经济发展观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认识经济发展,高度重视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唯物史观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结构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标本兼治地纠正宏观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要求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
何干强:贫富差距怪公有制和国家管理体制?
当前,有必要把揭露和批判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违宪舆论,与在经济工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起来,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结合起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的指示精神,把宪法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关键性的规定落实到经济工作中。
-
论宪法在经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宪法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的,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六条和第七条上;有关政策性文件把国有企业改革表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公司”的行文,是背离宪法庄严规定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各级领导不仅要遵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依宪纠错;更重要的是,应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力求“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为此,有必要弄清两大基本数据:一是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数据;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大陆投资产生的GDP中所占利润比重数据。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中,只有坚决纠正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在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增强实施宪法的自觉性。
-
何干强:评《2030年的中国》的“转变政府职能”
《2030年的中国》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实质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使人民政府失去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从而失去为人民服务的阶级性质和经济职能;它的目标,是要人民政府蜕变为服务私营经济的资产阶级政府;它根本否定公有制的基础地位,这决定了所谓“转变政府职能”,不但不能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因私有化“改制”带来的不良问题,反而会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要求政府转换经济职能,实现服务人民利益和适应市场社会分工制度这两者的统一;如果照搬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那就既背离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利益的阶级性要求,又会放纵市场社会分工制度固有的自发性和经济无政府状态,势必导致经济危机;必须结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分析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研究和实践政府职能的转变。
-
澄清一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严重曲解
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才能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重启改革议程》第一作者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诬蔑为“社会大工厂模式”,多次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义。马克思十分清楚地揭示了社会再生产运动与企业再生产运动的共性和区别,不可能提出把那种把企业管理放大到全社会管理的“社会大工厂模式”。该书的深层用心是,否定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指导中国当下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在改革指导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是非,必须予以澄清。
-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观点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强化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意识,为此,有必要阐明以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其本质含义是,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占劳动者总人数的多数;它要求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公有职能资本占主体地位;处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斗争的一面; 公有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绝不应当用“垄断”来贬低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搞活国有经济,实质上是要促进国有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不是退出竞争性领域;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就业稳定增长;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必然要求城市工商业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农村集体经济要振兴,必须发展集体工商企业;扩大就业,应当积极推动城市集体工商业经济发展,这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集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集体土地的统一经营;要制止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必须坚决制止公有制比重不断缩小的趋势;所有制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需要大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家宪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