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蓝博洲:人间之前--陈映真1984的台独批判
映真先生后来在回顾历史时一再说过:在“台独”运动和以他所属的《夏潮》为中心的左统派都同受当局“严重的虎视”的当时的条件下,左统派在道德上、在政治上却无法对民族分离派的论述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斗争。于是,他只能就“台独”意识产生的社会构造和历史根源,展开思想的清理与批判。因此,基于策略需要,在政治禁忌犹存的年代,他的创作从批判消费社会与夸国公司的“华盛顿大楼”系列转为表面上较无批判意味的“自然主义风格”的系列,其实是直指台湾问题核心又禁忌的历史根源---50年代白色恐怖,及其背后的国际冷战与国共内战的双战构造。通过,他勇敢地展开揭露50年代白色恐怖历史的系列创作与批判。
-
蓝博洲:殖民地台湾人的9.18情思
八十七年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东三省划出一道道深深的血痕。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与之展开殊死搏斗,这其中也包括一峡之隔正遭遇着被殖民厄运的台湾民众。今日推送蓝博洲老师纪念“九一八”特稿,作者以生动的史料追忆了台湾青年宋斐如心系祖国安危,英勇抗日的卓越事迹。研究显示,“仅在1937年之后,大约有5万名台湾人赴祖国救亡图存。这个数据只是估算,因为闽台的地缘关系,很多台湾人是以福建籍身份过去的,牺牲的人数更不好测算”。因此,当今岛内有心人士剥离台湾与抗战之关系的论调是极为荒谬与可笑的,如此“去中国化”论述其意图昭然若揭。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由此形成一股合力,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共同扞卫着民族国家的利益。
-
吴克泰谈“二二八事变”:一条曲折前进的认同之路
我认为”二‧二八”事件完全是贪污腐败的国民党政府逼出来的,是官逼民反。这和当时大陆上国民党统治区各地风起云涌的大小民变性质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台湾”二‧二八”事件来势更加迅猛。
-
蓝博洲 | 不忘初心——陈映真的山路
陈映真先生战斗的一生告诉我们后来者,只要台湾社会“新殖民地”的基本性格不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变,那么,阶级社会的矛盾就将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暴露;这样的话,势必会有想要解决这样的社会矛盾的新一代青年起来反抗。陈映真,绝对不会是人们嘲讽的台湾“最后的马克思”。毕竟,他所走的路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啊。重要的是,在迈过资本主义全球化凶恶山路的进程中要时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