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革命精神在打破我国工业化“瓶颈”中的关键作用
革命精神是一种为革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它是革命的内在要求。建国初,我国选择重工优先的快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面对着我国工业积累资金稀缺的困难,尤其是面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面临的极端困难,中国人民发扬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以革命精神推动工业化的实质是通过献身精神,以劳动代替资金,使国家能够把最稀缺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工业积累中。有些错误观点认为,当时以革命精神推动经济,是以外在的、理想的道德原则代替经济的内在动力原则,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观点以等价交换的抽象的经济理性原则为尺度考量革命精神,忽视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革命精神作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
抗战中后期真实的国军
本文的材料基本来自三本书。一本是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是历史学家,在国军军校学习,听过蒋介石训话,抗战时当过国军军官。他以大历史考察历史细节,对国军生活有体验,对蒋介石尊敬,认为蒋和毛泽东一样有历史贡献。黄仁宇对蒋和国军持同情理解。他谈国军的问题,应该能够超越国军迷们所担心的“党派”偏见。另一本书是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白修德是美国记者,可以毫无顾忌。他是抨击蒋介石和国民党的。黄仁宇认为,白修德把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很多问题归结为蒋介石个人道德,有失偏颇。但是,白修德书中描写的各种见闻,总的来说,还是符合当时历史的。黄仁宇书中一些事例,也来自白修德的这本书。还有一本是《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张发奎是国军名将,抗日时期是第四战区司令,这本书是在他晚年接受采访哥伦比亚研究人员的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史料基础上写作而成,其中对国军、着名将领、领袖都有直率评论,这些评论都用括号括起来,生前暂不发表。
-
梁孝:坚定文化自信,走出西方意识形态的思想陷阱
正因为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受到制度和文化的制约,西方社会科学在其他国家频频“失灵”。如果不能坚定文化自信,忽视本土的经验和智慧,把西方社会科学视为普遍适用的科学,就会跌入西方社会科学抽象的“普遍性”的思想陷阱。
-
革命中的启蒙:人民觉醒、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造
“救亡压倒启蒙”是一个传播非常广泛的观点。它认为,在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斗争中,五四启蒙运动中高扬的自由、民主、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被忽视,甚至走向反面。但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就在于人民的觉醒,起来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翻身解放。人民战争、人民觉醒、人民民主、社会改造是内在统一的。中国革命对广大工农进行了最广泛启蒙,进行了最广泛的民主探索和社会改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被压迫者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中国革命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予以肯定,并继承发扬。
-
百年之际再说苏维埃
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是由于政权没有保持人民民主的本质,出现了官僚化、特权化等问题。同时,政治制度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限制了苏维埃的作用。但是,不能由此否定苏维埃的历史意义。
-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技术自主创新
纵观真实的世界,在各个产业,基本上都是由少数几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面对这些巨无霸,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任何一个后起国家的企业根本是无力与之竞争,或者死亡,或者被吞并,或者主动合作,承担一些人家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成为实际上的外围子公司。所谓让市场说话,不过是让跨国垄断企业为所欲为的另一种说法。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高水平工业技术平台,国家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支持自己的战略性产业。
-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形式,集中配置资源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从农村抽调资源投入重工业。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发达的重工业体系和落后的农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进入了工业体系调整、起飞阶段,重工业面临着进一步升级的任务,轻工业要大力发展,而农村的乡镇企业也正在迅速发展。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依靠国家投资来推动的。这时,国家就面临着二难选择。有限的资源是投入大工业推动升级,还是投入乡镇企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呢?
-
中国工业建设中的“革命化”
工业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就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工业化是必须的。但是,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是人口过亿的第三世界大国唯一个初步完成工业化,建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能够突破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瓶颈呢?能够以社会主义理想感召起人们的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弥补物质匮乏,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本,不断地进行工业积累,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原因。
-
民族资产阶级工业化的发展与历史局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悲剧性的力量。它在洋务运动后期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先天的局限性。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基本上局限在轻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底层。这样的工业体系从单纯的经济原则来看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天然”的选择,无法为国家安全提供支持,为大国博弈提供力量。
-
世界工业帝国的兴衰史及对我国启示
大国崛起,必然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工业的兴衰,预示着霸权的交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解决工业化所面临的问题中形成的、发展的,其工业化发展道路必然会出现不同于欧美,甚至是“反”欧美的特征。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都不能忽略全球资本主义的冲击,不能忽视赶超的历史进程,不能忽视赶超进程中大国间的博弈,不能简单地把欧美的发展道路、社会模式、理论框架作为标准抽象地评判中国道路。
-
票房纪录是好事,但《战狼2》还需提升想象力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关于人类未来想象的竞争。当你用被人的方式讲故事的时候,说明你还缺乏新的历史视野,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在软实力竞争中,实际上已经处于弱势。中国电影要用自己的历史想象,用自己特有风格,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这是中国电影的努力的方向。这也是中国文化努力的方向。
-
梁孝:从乒乓球罢赛事件,看如何民主、科学地决策
把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就是要坚持人民民主,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是要各级部门保持人民民主的政权的本质,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成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老爷”,彻底铲除“官本位”的基础。就此来看,队员们就自己的错误道歉了。那么,制定出这样引起极大争议政策的相关部门呢?是不是应该反思、自我批评、改正自己决策中的问题呢?是不是应该改变决策方式呢?是否也要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呢?
-
只会哀怨的贵族注定要在历史中消失
把社会希望寄托于贵族、贵族精神,实际上是非常可笑的。中国历史哪一次天下大乱,不是贵族们闹腾的。如果贵族能安心治理国家,如果贵族不疯狂聚敛土地,搜刮财富,挥霍无度,如果老百姓有地种,有粮食吃,水旱灾害能有所救济,安居乐业,谁会去造反?在人民主权的历史潮流下,“贵族”已经散发陈腐气。
-
还在争论中医是否是科学?激烈的竞争正在进行!
在国际中医药产业竞争中,中国却是弱国!当一些人还在质疑中医药,某些网络大V对中医药嗤之以鼻的时候,某些外国公司一方面抢先申请专利,一方面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得到我国的民间验方、技术。
-
蒋介石带走了“道统”、“学统”和“政统”?
既然蒋介石能带走“道统”、“法统”、“政统”、“学统”,带走儒、释、道、法,带走圣、仙、佛,使台湾“残山剩水”有了“大江大海”的气象万千,那么,这就奇怪了,有这么多“法宝”的蒋介石,怎么丢掉了真正的大江大河,只能栖身于“残山剩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