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摆脱生产的盲目性--精准扶贫必须面对的核心症结
在今年两会中,关于精准扶贫,不少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要反“假脱贫”、利用“互联网+”落实“精准”、利用商业保险减轻基层财政压力、要私营企业参与扶贫等等。这些观点各有所见,也有一定的启发,但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或者说扶贫攻坚战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却几乎没有提及,这就是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问题。
-
杨振宁先生与“师”的圣坛
市场经济是以人追求利益为动力。现在,人们对利己者并不苛求。在经济学上甚至还有个论证,就是在理想的市场状态下,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就是社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人们为什么苛求杨振宁先生呢?因为杨振宁先生作为华人中精英中的精英,一开始就被人们不自觉的置于“师”的圣坛上,带着“师”的光环。
-
是不同理性精神决定了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理性,它们决定着在社会危机时期社会变革的进程。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理性,另外一种是绝对理性、整体理性,也就是大陆理性主义。
-
毒舌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嘲讽的是什么
不管相声还是小品,它都是一种艺术形式,带有微喜剧的成分,它以特定的艺术手法讲个故事,说明一个主题,有意无意地传递某种价值。一个社会的进步,最终要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更具体地说,社会中的贫者、弱者、失败者、残疾者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社会也自觉的尊重这种权利,维护这种尊严。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之一,也是相声小品,以至于整个文艺作品的道德底线。
-
梁孝:工业、技术、资金和创汇——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1972——1990)
我国沿海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尤其是中央、地方和外资之间的利益逻辑碰撞。地方大干快上,一旦投资过大,造成的问题最后还要由国家来承担。这时,为了继续投资工业,引进技术,同时又财力有限,中央不得不在医疗、教育等公共财政领域削减投入。对中小国有企业,尤其是有沉重历史负担的企业,国家扶助的力度不得不减弱。
-
走出雾霾,中国工业只能向上
中国的雾霾治理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工业化”,而是产业升级,继续向金字塔顶端攀登。这是唯一可走的路。但是,这条路绝对不是一马平川。产业升级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这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声令下,立即关停并转。政府总要考虑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和吃饭问题。
-
从未变过的精英政治:60亿美元超豪华内阁和费城制宪会议的“国父”们
看看希拉里两次竞选的天价花费,看看特朗普内阁中的亿万富豪,再想想当年费城制宪会议上“国父”们的身家,美国的富豪精英政治骨子里就从来没变过。
-
仅有人民民主制度是不够的——简谈培育民主文化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一个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让坏人变得更坏。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已经成为常识。实际上,在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移植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走了样,没有发挥预想的功能。因为人们错误地理解了人和制度的关系。
-
梁孝:是华盛顿拒绝当“国王”催生了美国的民主吗?
有一个模糊不清却又流传很广的故事。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时,华盛顿的部下劝他登基称王,华盛顿虽手握重兵却拒戴王冠。1783年,华盛顿向邦联议会辞掉军权归隐山林。1789-1797年,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华盛顿坚决不再连任。由此,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民主。总之,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自由民主信念和美德催生了美国民主。
-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资本扩张、殖民掠夺与争霸战争
一些人往往用一种单线式的因果思维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者认为西方崇尚理性,由此产生科学理论,然后推动技术,发明蒸汽机,工业革命随之爆发,或者认为英国有最早自由市场,激发了经济的内在活力。但是,要真正理解英国的工业革命,就必须看到当时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掠夺、殖民争霸战争,以及英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另外还有英国曾经实行的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产业保护政策。
-
雅典民主:军事民主、奴隶制城邦和霸权
在一些学者的描述中,雅典城邦内人们自由交流、商讨公共事务,雅典民主宁静而祥和,令人神往。它是世界民主制度的源点。但是,历史事实远不是这样。雅典民主是一个军事化的奴隶主商业帝国的民主。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仅仅从雅典城邦内部公民的活动来理解民主,就会美化、神话这种民主。真正的雅典民主制要复杂的多,而且与战争和霸权紧密联系,是建立在对外血腥征服之上的制度。
-
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一段“流离失所”的惨痛历史[①]
在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损失惨重。1931年9.18事变,东北民族工业落到日本人手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工业企业仓促内迁,但是仍然有无数民族企业毁于战火,另外一些日本人垂涎已久的工业企业被强占,而内迁企业也是颠沛流离,损失惨重。到了西南内地之后,民族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重工业基础,在经济受封锁的情况下,发展陷入困境。
-
三线建设:新中国工业建设中一段气势恢宏的篇章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中国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1964年底,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要在中国偏远的西部迅速建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战略大后方,拥有打不垮的持久战争能力。三线建设是特殊国际条件下,在以备战来预防战争这一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工业化。它客观上平衡了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为西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弱者的权利!这才是郭曹对撕中真正该关注的问题
郭德纲和曹云金的矛盾,实际是劳资矛盾,只不过,上面又加了一层带感情色彩的师徒关系。而德云班主所做的,不外是坐在“师”的位置上,让徒弟们按辈分排着队,永远心甘情愿跪着自己面前。说得难听点,这是要把徒弟,在师徒关系中的弱者,在劳资经济关系中的打工者,彻底踩在脚下,不允许任何违逆,而他们的利益,依赖的是“师傅”的善心,“师傅”的赏赐。
-
梁孝:社会主义走早了吗(下)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时期,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现代大工业,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研发体系。这样的工业体系,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相比较,自然是落后,但是,它是完整的自主的体系,它有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能不断吸收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民族复兴的万世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