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杨承训:用科学社会主义实与理剖析历史虚无主义
批判和清算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它的要害在于以伪造、歪曲历史的手法否定科学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必然性、曲折性、开拓性恰好与之对应,揭示和证实了它的实质、根源及彻底破产的结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真实揭穿了它“三非”诡论的虚假性和实质;曲折性凸显它屡禁不止的根源与发酵的土壤;开拓性提出对它彻底批判的任务,必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扫清这一思想障碍,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群众,以新中国70年的伟大业绩教育群众。
-
杨承训:有关非公有制经济若干理论问题释惑
要弄清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问题,必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实际”这一创新性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经验三个层面完整理解,转变观念,升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担当。要在新的高度,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回答现实存在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要自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执行“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习近平提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倡导“三自要求”,鼓励他们在新时代做好“自己人”,为现代化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
杨承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理论问题辨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旧制度中脱胎而来的,也必然辩证地继承旧制度中一些有益的东西。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需要科学扬弃一般市场经济通用的分析范畴和经济形式,包括赋予资本、剩余价值、资本人格化以新的内涵,对资本市场经济的许多形式要结合实际加以改造利用,为新型经济繁荣服务。善于科学地继承人类文明遗产,在新实践中再创新,是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和重要规律。要把扬弃资本主义形式同走资本主义道路严格区分开来。
-
世界社会主义重心三次变迁推进理论大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从171年前至今经过了三次变迁,从西欧到东欧(苏联),再到东亚,现在重心稳扎在中国,乃是历史的选择。从历史唯物论的视角考量,重心变迁反映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由西欧迁出主要取决于客观条件不成熟,由苏联迁出则主要是主观因素所致。成立了70年的新中国,尤其是在40年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成为当代最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我们从三次变迁中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解疑释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自身的强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人类解放的引擎和支柱。
-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短板。我们的书本知识比较丰厚,但对实际了解比较少,认识也比较浅,应当抓住一切机会调查研究,最好有些联系点,既参与“摸着石头过河”,也关注顶层设计,唯有认真联系实际,方可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创新本领和指导作用。列宁曾引用歌德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才是常青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呼唤我们更富有新活力,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大业中继续不断创新。
-
国家资本主义正本清源-析美国抹黑中国的多重逻辑
针对美国发起贸易战用“国家资本主义”抹黑中国、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图谋,在理论上必须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分两个层次:一是揭示帝国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作用,它是“国家资本主义”典型的高端形态;二是扬弃“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用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改造私人资本,由列宁提出、毛泽东丰富和运用成功,在中国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美国此时抹黑中国也有两个层次:一是以荒谬的逻辑歪曲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对外开放,把垄断专制加在中国头上,而虚伪地标榜自己为“自由市场经济”样板;二是极力推进其真实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世界市场和实施霸权主义,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我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逻辑应对、挫败其以“国家资本主义”欺凌、统治世界的垄断逻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大逻辑)指导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
-
杨承训:百年六次巨变昭示中国道路的真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研究它除了考察其直接生长土壤中国社会主义近现代史外,还应放眼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历史。十月革命至今100年,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六次影响世界的巨变,走过一个N字型大曲线,而中国超越它呈现一直向上发展的微波型曲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中崛起。应当全面系统地总结100年的经验教训,在比较中鉴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从而在普遍联系中深化认识和理论创新。以历史为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命运:生成的国内国外大背景和应承担的历史任务,探寻今后应当攻破的难题,在理论上廓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及其长期性、复杂性,为新制度永葆青春、长治久安提供理论和方略,为世界人民提供新制度成功的中国样板和中国方案。这本身也面临研究思惟和疆域的转型,任重道远。
-
立足实际重新认知和运用马克思“个人所有制”论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主要是消费),必须在社会与家庭两方面扩展,丰富其根基。社会主义家庭的微观支点主要是用于消费的“个人所有制”经济。对“个人所有制”的讨论持续多年,应当既认真领会经典作家的原意,更要对实际作新的全面的判析。“个人所有制”基本上是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消费型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家庭的经济支撑,而不更多地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现时可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栖身的微观支点,属于个性化消费范畴。应当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要求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加以规导和优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细化实施,在化解主要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关系。
-
用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经济学科全面创新
在我国高校,甚至有人为了完成毕业论文, 不得不花钱“买模型”, 贻害无穷!所以, 我主张破除洋教条, 让经济学回归它的本性, 真正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及其指导下的应用经济学。这可能是当前经济学科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也会触及学术霸权“利益固化”的羁绊(有不少人为此辩解, 一些刊物依然故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中国的经济学人应当有这种革命自觉。习近平同志说得好: “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 一切以此为准绳, 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外国的方法得出与外国同样的结论, 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
-
杨承训:系统把握化解主要矛盾的三个维度
西方有些心怀叵测的学者幸灾乐祸地放出“中国崩溃论”“中国硬着陆论”;国内也有不少人担忧,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出现经济危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扫清迷雾,揭示本质,指出中国经济既不是周期性问题,更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即转型期,廓清新常态的大逻辑,为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铺序,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递进理论,超越了西方的各种经济周期论。
-
杨承训:深刻认识习近平领袖地位的历史意义
五年来的事实,充分表明习近平同志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领导全党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业绩和理论贡献,确实是我党坚强英明的伟大领袖,也是为世界公认的进步力量的领袖。第一,习近平开辟了新时代,是我党更加成熟的标志;第二,铁腕反腐在转折时期拯救了党和国家的命运;第三,全面推进国际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跃;第四,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飞跃;第五,具备马克思主义者的品格和作派。
-
党领导经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谛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既要当好领导,又要成为专家,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领。
-
杨承训:警惕中国沦为西方霸权主义的技术殖民地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如何正确地将科技创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用“第一动力论”引领政治经济学新突破?经济学人应当重视补科技“资源稀缺”的短板,要认真解析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的原理,研究科技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的规律性,真正将“第一动力”论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习近平经济思想:拓展政治经济学的崭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践中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初步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可重点概括为六个方面:生产目的,共享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论;系统集成,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规律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合力机制;发展动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方略,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逻辑;国际经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厚植开放。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还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
杨承训:用事实验证张维迎否定产业政策理论的真伪
协调发展规律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自发社会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社会性之间的有机耦合,不平衡的突进和调制平衡的协调相统一,可以发挥两者优越性的组合效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与政府如何协同,使两者优越性充分发挥以取得更佳效果,是一个需要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