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近平入党,当村支书,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工作、受到群众拥护的结果。近平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情和关系可以依靠。他就是个普通的北京知青,千里迢迢到这穷乡僻壤来插队落户。加之,他父亲习仲勋当时还在受政治迫害,没有“解放”,这个情况只会阻碍他入党,对他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近平当时能入党就是因为他完全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并且多次写了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他能当村支部书记,就是因为他劳动吃苦,群众基础又好,大家都拥护他。
澄清对“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些模糊认识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不是它的全部。知青上山下乡产生于“文革”前,不是“文革”的产物,这是历史的真实。如果看不到这一全过程,或者有意无意地将“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从整体上割裂开来,进而得出“文革”已被“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也要“全盘否定”的认识,这是不合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
“好后生”习近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访谈录之七
1973年3月,延川县委抽调习近平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驻点,当年11月离开。在赵家河8个月时间里,习近平不仅负责文件宣讲、大队领导班子整顿、生产队干部配备等行政工作,还和村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他的这些工作,受到赵家河村民的充分称赞和冯家坪公社的高度认可。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二)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在近平刚来梁家河插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父亲习仲勋曾是国务院副总理,只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知青。后来,其他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近平还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离开,并且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慢慢地,我们才知道他的身份,都替他着急,可是他并不着急,真正扎根农村为群众做事,打淤地坝、修梯田、办沼气……一干就是七年!”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如何认识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本质特征
在当今中国,对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和评价有不同的见解、各异的观点,本属正常现象而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的人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的问题上,却认识模糊,见解极端,出现了一些不可理喻的问题。
葛元仁:怎样认识知青下乡?
有人说:“当年让知青下乡,现在又让农民进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更有甚者说:“农民进城是历史潮流,知青下乡是历史的反动”。这些人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其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起码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意义:外抗美苏 内防变质
知青上山下乡初始距今已整六十年,我们现在评价那段历史必须跳出新的“两个凡是”的束缚,站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去探寻时代意义,而不是以个人的经历得失为标准,更不应该用道听途说或谣言为依据。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
驳贺卫方:知青运动是罪恶还是伟业?
2015年7月1日,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在鸟巢体育馆开展,这引起了北大教授、中共党员贺卫方的强烈不满,他以自己一贯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文革”大帽子乱扣的作风评价道:展馆把“文革罪恶变成了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