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迎春: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国家共识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掌握了这个武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得到普遍提高。这样,我们就占据了精神上的主动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深刻指出了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各种各样的被动就会纷至沓来,所有的自信与共识都会被削弱、甚至瓦解。
吕景胜:法学研究如何实现“四个自信”
法学研究要实现四个自信就应注重本土化,发现本土问题、总结本土经验、寻找本土路径,构建中国法学研究话语权、法学学术范式及理论,借鉴吸收西方法学的合理之处不代表全盘西化、全盘接受,要根植于实践,拥抱广阔而伟大的中国变革实践,感知时代潮流与脉搏,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衡量法学研究成果质量的标准是实践,多一点多学科和国际视角,不要局限于本学科,多一点跨学科和国际视角看问题。
吴恩远: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西方一些人弹冠相庆,欢呼“历史的终结”。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必须澄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四个自信”,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