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共为您搜索到10篇文章
  • 张文木: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

    张文木: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

    “9·11”事件后,美国将军事力量投向阿富汗,中国又守拙内敛;此后美国陷在伊拉克,锐气受挫,国内经济又长期低迷不振;美国已从“一鼓作气”进入“再而衰”阶段,此间我国如能在与美国维持关系的同时,积极做好以防不测的军事准备,特别是海军现代化的准备,中国关于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可落实处,中国崛起将不可阻挡。

  • 张志坤:“斗争精神”是中华崛起的思想灵魂

    张志坤:“斗争精神”是中华崛起的思想灵魂

    “斗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居核心与主导地位,提出这个问题既不是应景,也不是点缀帮衬,而是当今中国已经再次出现了对此“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历史必要。

  • 李光满:中国复兴十策(上)

    李光满:中国复兴十策(上)

    此时的中国,危机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美国设下的陷阱,重蹈前苏联、南美及巴西、阿根廷、中东各国的覆辙。中国该如何应对?避锋,亮剑,会盟,仁政,强筋,共享,教化,融合,固本,治奢,唯此十策可救中国,可令中国战胜强敌,继续伟大文明进程。

  • 中国崛起,需要浩然正气

    中国崛起,需要浩然正气

    在世界上,中国应该是敢于扶助弱小国家和弱小民族,主持正义的国家,即便不自称“替天行道”,但也不能是犬儒、趋炎附势、极端自私、患得患失、首鼠两端的形象。这样的国家只能遭人鄙夷,绝不可能被人尊重,国民走在世界各地也缺乏自豪感,当然也谈不上崛起。简言之,中国崛起需要浩然正气!

  • 张慧瑜:《棉花》的故事——中国崛起的另一面

    张慧瑜:《棉花》的故事——中国崛起的另一面

    2014年,中国纪录片导演周浩拍摄的《棉花》获得台湾金马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这部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在于,呈现了中国经济崛起和消费主义景观背后生产者与劳动者的身影,让中国制造背后的产业工人,尤其是女工显影,更触及这三十年中国发展的大问题:究竟谁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崛起的主体。张慧瑜的这篇文章,就是对该纪录片和上述问题的评介与延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