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经济基础
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三大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等,由此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三大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使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何干强:评《2030年的中国》的“转变政府职能”
《2030年的中国》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实质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使人民政府失去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从而失去为人民服务的阶级性质和经济职能;它的目标,是要人民政府蜕变为服务私营经济的资产阶级政府;它根本否定公有制的基础地位,这决定了所谓“转变政府职能”,不但不能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因私有化“改制”带来的不良问题,反而会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要求政府转换经济职能,实现服务人民利益和适应市场社会分工制度这两者的统一;如果照搬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那就既背离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利益的阶级性要求,又会放纵市场社会分工制度固有的自发性和经济无政府状态,势必导致经济危机;必须结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分析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研究和实践政府职能的转变。
赵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不但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与马克思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可是有人总要把毛泽东与马克思对立起来,企图用毛泽东来否定“存在决定意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辩护。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误读,而且也只能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