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赞铁路共为您搜索到3篇文章
非洲,有理由成为中国的战略新高地
现在,中国提出了建设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这大概是首个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化的案例。这是切实可行的举措。相比于其它各大洲,如果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 实可行性,无疑以非洲最为可能,因为中国同别的大洲都既有利益关联也有利害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恐怕理想成分太大,现实可行性太小,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恐怕难以落地,尽管 其中一些国家同中国关系良好,但彼此双边关系又被各种“伙伴”所覆盖,也难再冠以“共同体”的名号,所以,从非洲入手,把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应该看做是当代中国最 可贵的战略进取。
坦赞铁路兴衰带给人们的思考
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中国提供9.88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新的出海通道,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1970年代初,联合国对《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进行投票表决,非洲除极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超出预想期限,或者说,没想到能这么快的成功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所以,当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毛泽东风趣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坦赞铁路的集体记忆调查: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并不理想,其实坦赞铁路就是中国对国际舆论中“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能源论”“漠视人权论”等指责的最好回应。媒体在对外传播时,对已有共同或集体记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是一种重要策略,坦赞铁路就是一笔中国与非洲国家塑造良好关系的历史资源。但近年来,坦赞铁路有逐渐势微的趋势。记忆的另一面是失忆,如果坦赞铁路有关的记忆再不被挖掘,就会有“被失忆”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