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对外朝贡体系“厚往薄来”是“得不偿失”?
如果单纯地从经济效益的层面进行思考,当然是有些得不偿失。但是这种所谓经济上的“得不偿失”,实际上被我们近现代时期的学者们无端夸大了。明朝政府在接待来贡使者时,固然实行着“厚往薄来”的原则,但无论是“来”,或是“往”,其数量都是比较有限的,是有一定规制的,基本上仅限于礼尚往来的层面之上。迄今为止,我们还看不到明代正常的朝贡往来中的“厚往薄来”对于明朝政府的财政,产生过如何不良的影响。即使有,也是相当轻微的。如果把这种“得不偿失”与万历年间援朝抗倭战争的军费相比,那只是九牛之一毛。万历年间在朝鲜的抗倭战争,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不是为了维持朝贡体系。
警惕商人不重国家之存亡,只顾一家之小私
史家评价:“范奸永斗者,明国之人,汉之苗裔,却在国战之时,不图利国与一毛,却重清人之一信?不重汉人之存亡,只顾一家之私,图小利忘大义者,莫过于此,清人如无铁器之利还至于如此迅速的崛起?真正是送利刃与仇寇,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始,正是始于这类汉奸商人之手也,虽万世难消此恨。”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明代西南治边的重要教训
这份跨越三百多年的血写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的周边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于我的形格势禁的形势,不能意气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区域力量平衡。这是老英国的经验。英国人将政治 看作一种机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如果不出这个机制或格局,那对朋友尤其对盟友就不要要求过高,不然就会落个或者“水至清则无鱼”,或者与昔日盟 友反目为仇的结果。
“明朝陷阱”存在吗?——与郑永年教授商榷
郑永年用崛起来论述当今中国的机会或命运,充分暴露出郑永年骨子里是西方价值观的拥趸,到今天还在用西方那套强权政治、丛林法则来论述和评价中国。在他过去的着作中,郑永年的潜台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还是要走到西方普世价值上去。虽然郑永年近年来替中国说了不少好话,但在我看来,郑永年肯定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时,有一句话始终没有敞亮地说出来: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只不过是通向西方普世价值体系、西方意识形态的过渡,只不过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权宜之计。
假设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被掐死
中国的资本主义如果比较顺利地发展起来,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不同的过程。当然,资本共同的属性——对利润的追求,那是不可能例外的。在利润的追求驱使下,中国的资本同样也会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如近年来的假冒伪劣之类。但要通过武力去侵害他国,中国的资本似乎还没有看到会具有这样的属性。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是全球性的“十七世纪危机”的一个部分,而这个危机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因此,只有把这个事件放到全球史与环境史视野中来观察,方能得出一个全面性的结论。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葡萄牙和明朝谁是大国? ——近代前期的世界格局
十年之前,央视有一部着名的纪录片叫《大国崛起》,其中介绍的第一个“大国”就是葡萄牙,而如果要是我们稍微认真一点分析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葡萄牙很难称得上是什么大国。在十六世纪,葡萄牙的总人口只不过有100多万,相当于当时明朝的1%,而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也不及明朝时的中国先进。如果葡萄牙算是世界性的大国的话,那么国力百倍于葡萄牙的明朝又算是什么呢?
为什么明朝要压制南方进士数量
对于明王朝来说,科举取士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笼络读书人的需要。“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衔接为学与从政两端。如果单纯看考试结果,而致使北方诸省的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