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西的"被维稳"和韩寒的"被骗子"--小议陈有西被"死磕"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www.cwzg.cn)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摘要】在雷洋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引人注目又耐人寻味的小插曲,作为“死磕派”律师的盟主的陈有西居然受到了“死磕派”队友的“死磕”。杨金柱给陈扣上一顶“维稳律师”的帽子,并且在他的几十个成员数以万计的微信群联播时慷慨激昂的宣布要要“玩儿烂玩儿残陈有西”。这是怎么回事?
在雷洋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引人注目又耐人寻味的小插曲,作为“死磕派”律师的盟主的陈有西居然受到了“死磕派”队友的“死磕”。“死磕派”律师曾经为自己制作了一顶帽子——“维权律师”,并且高高戴在头上,经过美国佬认证以后,就可以变成在中国大陆内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免死金牌”。作为“死磕派”律师的盟主的陈有西自然就应该是“维权律师”的首领,起码也是名誉首领,而这次居然被“死磕派”队友杨金柱给扣上一顶“维稳律师”的帽子。并且在他的几十个成员数以万计的微信群联播时慷慨激昂的宣布要要“玩儿烂玩儿残陈有西”。
“维权律师”和“维稳律师”别看只是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差地别,从某些人的心目中,“维权律师”是站在政府对立面的,是天然正确的;而“维稳律师”是站在政府一边的,自然也就是错误的了。
陈有西和杨金柱曾经是“李庄案”中的战友,案件结了以后,战友反目,杨金柱等反反复复死磕陈有西,而陈有西除了有时候也反唇相讥以外,基本上是采取不理睬态度。
这是什么节奏?很多业外人士可能看不懂。说是类似猴群里面的猴王之争吧,不大像,陈有西顶多对“猴王”之实很受用,但是他并不愿意承担打头阵的风险,尤其不喜欢“小的们”对他“黄袍加身”。那么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也许他认为自己应该属于摇鹅毛扇的角色,不应该属于扛旗冲锋陷阵的角色;也许他要扮演一个客观理性的角色,他撰文抨击过极右“沉船派”就是一个证明;也许老成持重的他只是愿意从法律的角度做事情,而有意与某些“司法政治家”保持距离,最起码,他需要分享他们的成果,而不愿意与他们一起承担风险;也许他认为他仍然是体制认可的“余则成”,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出手;也许他敏锐地觉察到,某些人玩得太过了,不但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也在广大民众面前露出了尾巴,所以他们必须出来“救场”,而这个角色,他比很多人合适;也许,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只不过他认为时机并未成熟,他与杨金柱的分歧属于孔明和张飞的分歧;也许,他比某些人看得远些,在两面下注的同时,他更加愿意当“宋江”,所以有时候做些虽然合情合理却被某些人看成是“征讨方腊”的事情。
就拿雷洋事件来说,陈有西一开始高调发声,
一直在国内着名的涉及法律的大事件中谨慎表态以免用舆论干扰办案的陈有西律师这次急急忙忙表态,称警察涉嫌犯罪。
很多网站以《名律陈有西谈雷洋案!》为题传递如下信息:
陈有西:【昌平便衣警察已经涉嫌犯罪,须立即列为侦查对象,该局应回避办案,由异地专案组进行调查】
这就把很多人的胃口吊得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又出来一个历史的“拐点”了。
作为对一个有疑问的案件的公众质疑,这是必须的,而且是有利于中国的法治的,但是这其中很多却是结论性的语言,即使三位便衣警察真的涉嫌犯罪,“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同样适用于他们,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那些平时把法治喊得天响的律师们,他们作为司法机关人员在法庭判决出来之前随意给别人定罪是非常不合适的。
而陈有西作为雷洋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以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陈有西代表雷洋的家属对事情进行了三点澄清以后。
杨金柱称陈有西选错了鉴定机构和见证人。说他代理此案一定是赔点儿钱和谐掉,不会较真也不敢较真。杨自己信誓旦旦的说要在周一上北京到公安部的门前绝食示威,好像到目前还没有动身。于是“维稳律师”的帽子他就稳稳地给陈有西扣上了。
这很自然让人们联想起另外一个人——韩寒。
韩寒曾经是某些人心目中最理想的起义军首领,某种势力为期望中的他的振臂一呼做足了功夫,美国媒体评选他为“最有影响的100名华人”之一,着名公知张鸣册封他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没想到这小子烂泥扶不上墙,不站出来领导起义不说,在临阵退缩的同时还发表“韩三篇”反对所谓“革命”,于是,他被自己人“污名灭口”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大骗子”。有些善良的人们一下子相信某些人是在维护诚信,而当不久以后方舟子同样质疑另外一个文学神童蒋方舟成名作造假而社会上波澜不惊以后,很多年轻人开始看清楚了某些人的真实面目,起码开始与他们保持距离。
论各方面,韩寒是不能与陈有西同日而语的,当时的韩寒的确在那些愣头青小青年里面有一定影响力,但这只是点火阶段需要而已,一旦点起火,后台老板就粉墨登场了,打头阵的就弃之如敝履了。就像台湾的“反服贸”,首先让小青年跑立法院会议大厅拉屎,最后绿营人物就出面。而陈有西目前还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做事情,而且他并不是韩寒那种一次性用品,因此,某些人不会像当年对待韩寒那样对待他。陈有西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很多人想达到的目的他了解,这也是他的愿望,但是这一切取决于案子真相的水落石出,换句话说,他认为,如果真相属于有利于实现他们的目标的情况下,再向那方面推动;而要死磕他的那些人则认为陈有西应该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促使出现他们所需要的“真相”。从死磕陈有西的人们看来,陈有西现在不仅仅是体制能够接受的人物,也是很多网民能够接受的人物,如果他不抓住机会大干一场,就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可能性,于是,就把死磕的矛头对准了“死磕派”律师的鼻祖陈有西。
韩寒发表《韩三篇》反对所谓“革命”,于是变成了“骗子”;陈有西发表三点澄清性说明,打算“以事实为依据”,于是就变成了“维稳律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和实质。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605/2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