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发明家秦晖商榷:自1942后,中国就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

在秦晖老师的历史新发明中,“自1942年不平等条约废除后,中国就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颇有“新意”,不过,这项新发明与史实绝对抵触,秦老师岂不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是个卖国的不平等条约?固然,早先的英法列强的特权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但是这个简称《中美商约》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有这个条约在,凭什么说中国“自1942年不平等条约废除后,中国就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与历史发明家秦晖商榷:自1942后,中国就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

历史发明家,港中大教师秦晖先生,在发明历史上“建树”多多,如题,就是他的又一个发明,具体的言语在这里《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六)》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578-2.html:

【由于中国不屈不挠的抗战,使世人刮目相看,全球两大阵营都要争取中国人心,“九一八”事变前谈判没能解决的问题,遂告迎刃而解。各国都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交还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结束晚清以来的不平等旧约,与中国另订平等新约。
日本此举当然只是作秀,因为自中日两国宣战之日起,旧的条约关系就已经被中国废除,只有在军事上打败日本的问题了。
而同盟国列强的“弃权改约”,则意义重大。1942年双十节,美英两国同时宣布弃权改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签订了平等新条约,其他盟国也随之跟进。这些条约,有的虽留有若干尾巴(如港九问题仍未解决),但与晚清的旧约相比,已有根本的不同,举凡海关、租界、驻军、司法、邮政等等外国特权,一概取消,其平等条约的性质,世所公认。
……
自1942年不平等条约废除后,中国就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尽管这时抗战还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大片国土仍未收复,即使抗战胜利后,乃至1949年后的很长时间,中国或因内战而自顾不暇,或因贫弱、孤立而说话不太管用,但是,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是毫无疑问地确立了。】

看,1942年,中国就摆脱了半殖民地枷锁,神勇的蒋记民国!当然,蒋记民国毕竟不堪,所以秦晖老师给蒋记民国吹了喇叭之后也不忘了做些缝缝补补:如原文中的红字部分中的“即使”二字之后的内容。然而,在这个段红字部分里,在给蒋记民国缝缝补补的同时,也很阴毒地贬损新中国——“1949年后的很长时间,……或因贫弱、孤立而说话不太管用”——毛时代的中国因为穷,因为不合美国胃口被孤立,所以,毛时代新中国说话时“不太管用”。

新中国说话管用不管用,看抗美援朝给美国留下的后遗症就行么。美国发动越战,可是越南那个17度线,被周恩来总理警告美国不许过的17度线,美国兵的脚丫子伸过来了么?如果这个不管用,秦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认真的来考察,被秦老师热情赞颂的中美、中英“废约”谈判可有可无。

一、“废约”谈判可有可无

先说对英谈判之“可无”。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丛集的华东、华南,都在日寇的铁蹄下,西方三个“大拿”——美国、英国和亡国的法国,它们能在那里行使不平等条约确立的,超然于中国主权之上的治外法权、攫取殖民利益么?当然不能!废除所谓不平等条约从哪里说起呢?固然,美国参战,日本必败,但是在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大陆没有英国兵的影子,太平洋上各小岛见不到英国兵,就是在马来西亚,英国有什么提的起的对日作战呢?在缅甸,对日作战一败再败,败了又败,最后无望地龟缩在印度,这都是颓败的证据么。至少蒋记民国还有一次消耗日军的淞沪会战,英国呢?当然,抗日无力仅仅说明英国无能倒也罢了,可恨的是,英国还要截断抗战前中期中国获取外来援助的唯一通道——苏联援华物资进中国的西北国际大通道!为达到这个目的,英国人和日本勾结起来一起展开秘密行动!能做出这件事情,这个英国已经不是中国的“友邦”、盟友了,那是和日本一样的敌国、死敌!和一个死敌打交道,除了一个“打”字,没其他路子!以不平等条约确立的,英国的在华特权与殖民利益,已经没有半点法理上的依据了!和英国谈什么“废约”?!这样的谈判不必有!

另一点:须知,英国在华的所有殖民利益以及超然于中国主权之上的各种特权,都是炮舰打出来的,也是由炮舰加以维护的。而它的炮舰被日本打的灰飞烟灭也无力再去反击转胜,它在中国的所有特权根本不能再提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英国败退印度之后,再没有和日军作战的任何勇气,它在中国的任何殖民利益与治外法权,都是没有武力后盾的!用英国这样的海盗国家的强盗逻辑,炮舰没有,利益无存!和它谈什么谈?这就是“可无”。

再说对英谈判的“可有”,那也仅仅是英国仰仗着和美国“同气连枝”的一点点亲戚关系,美国还拉它一把有些威风。蒋介石吃人嘴短,看美国脸色不谈也不行。但是,这样的谈一谈,应该秉持的立场是毫不退让。悲催的是,和英国同样无能的蒋介石自己也没有任何勇气从日本铁蹄下解放哪怕一寸国土,他本身在中国的统治合法性也是成问题的。他的合法性仅仅来自于“友邦”的认可。既如此,就必须把“友邦”当回事,认认真真的把事实上不存在,只在纸面上鬼画符一样洋人特权当成实际存在,认认真真的谈,谈收回。这就是“可有”。

至于对美国的谈判:美国早就凭着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政治影响,在国统区扎下了根。并且抗战中后期,美援进入中国,美国势力更加横行无忌。无论有没有什么不平等条约,蒋记民国也是“莫敢谁何”,谈与不谈,与美国无损。这样的对美谈判,也是可有可无。

综上,如此那般的谈判,不值得大书特书,更不应该提着鸡毛当令箭给蒋记民国擦胭脂抹粉装扮鬼!

当时的中国“领袖”蒋介石,把洋人很当回事,只存在于破纸头子上的洋人特权还是当回事了。他认为,美国加入对日作战阵营后,日本必败,所有的洋人们还会杀回来,以强者、胜利者的姿态再做中国太上皇,所以,借着抗战拖住了日本陆军大部,美英有求与中国的时机认认真真的要准备和美、英谈判了。宋子文受命与1942年10月初向美国政府提出交涉,希望美国政府率先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以示垂范。10月10日,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废约),同中国缔结新约。

因为上文所说的美、英之间的不同,所以,这场抗战时期的“废约”谈判戏,蒋记民国与英国之间的拉锯、口水,成了重头。

二、“废约”谈判不过是场口水战

秦晖老师所指的抗战期间的中、英“废约”谈判,从1931年中、英就开始了。但是,因为九·一八事变,英国中断了谈判,直到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前,再不提起。但是抗战后,因为中国的抗战,成功的拖住了日军绝大部分陆军兵力,为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殖民地竖起了一堵挡风墙。为了“鼓励”,英国政府主动示好,表示要重开“废约”谈判,并于1939年1月14日向蒋记民国发出照会,表示要在战后与中国重开“废约”谈判。丘吉尔、英国外相艾登分别于1940年7月13日和1941年6月11日在下院发表讲话,重申上述观点。然而,英国人在一战时,对中国许以大国地位诱骗中国参战,战后又过河拆桥,以战败国对待中国的丑行中国人都记着,所以蒋记民国政府对这样的示好根本不信——在对日战争期间英国有求于中国,它可以这样表示,但是,在战争结束后,会不会像巴黎和会一样,食言而肥把中国依旧当作三流、不入流的国家对待?而且蒋记民国要求的“废约”,是指英国彻底“废约”——租界、治外法权、香港九龙领土等一并收回。这样的要求英国会不会应允很不好说。所以在“废约”谈判势在必行的同时,蒋介石也做了些动作:

1942年3月-10月,发动中国新闻界展开抨击英帝国主义的舆论战,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当年4月-5月,宋美龄在美国开展“夫人外交”,在美国媒体上连续发文抨击英国抗日不力,以帝国主义态度对待中国。“夫人外交”很成功,美国民间对英国另眼相看(不友善)。

这些行动都对英国产生了触动,这虽然算不上震动,但是英国顶级政客们也开始有了些做戏的举动:丘吉尔、艾登为代表的英国顶级政客,他们原本主张的“废约”乃是在战后,效法巴黎和会上以战胜者的强势谈所谓“废约”;面对蒋记民国发动的舆论攻势,他们倒不再坚持战后再谈废约,但是仍然坚持等到英国在对日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之后,再提出废约。这样,还能以强者的强势在谈判桌上能保留最多的殖民利益;但是,这样的盘算脱离现实太远,在中国的英国驻华大使薛慕以及英国中下层外交官们深切感受到,马上废约分分钟是最佳选择。如薛慕所言:

【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非条约。虽然由我们提出废约会不可避免被中国看成是软弱的表现,但这绝对不可以成为阻挡我们立即废约的理由……当今中国只接受在平等基础上的盟国之间的谈判。否则他们宁可不谈。】

薛慕还反对以保留某些特权的方式来维护在华利益,他主张通过发展双边贸易,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发展英国的在华利益。不过,这样的明智建议对英国的顶级政客不管用,如外相艾登:

【等到英军在对日作战中转败为胜时才能提出废约问题。】

深谙“炮舰政策”之道的英国顶级政客,深知殖民利益必须有大炮做后盾,大炮的威力就取决于对日作战的胜负。所以,薛慕的建议被搁置。他们要等,等到翻盘打败日本的一天。当然,它更需要美国的支持,把美国拉进来一同参与废约谈判,想利用“同气连枝”的美国的强势取得谈判时的有利地位。美国同意。

蒋介石这个人,对美国依赖极深,绝不会在谈判上触犯美国,但是,对曾经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破坏西北大通道,在美国援华物资上截留“买路财”,已经没什么好处可以指望的英国直接的不客气:

【要么“一刀切”,不留尾巴;要么不谈。】

这里的“一刀切”,就包括把港九收回。但是,这个议题上,蒋氏碰了硬钉子。如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克拉克:

【香港的未来取决于两点。第一、战后中国的国内状况。第二、由美英中苏四方磋商。】

克拉克所指的“战后中国的国内状况”,乃是1931年英国惯用的,赖在香港不走的老借口:“只有中国统一,有一个能维持法律与秩序的中央政府时,才能谈废除不平等条约”。

英国这位司长的立场很能代表英国高层政客的立场,而立场的直接动力来源是丘吉尔的态度:

【在未考虑成熟之前我不会同意给亚洲人实践大西洋宪章的机会。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只要我在白厅一天,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丘吉尔的所谓“传统”不过是炮舰政策。从丘吉尔的态度上,足能看出,蒋记民国与英国的废约谈判注定多舛,英国注定要保留尽可能多的在华特权与殖民利益。秦老师所谓的“平等新约”纯属欺人之谈!

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被日本扫荡干净,它也不指望在中国大陆再保留太多的特权,但是,对于港九却是力争不放,明确宣布香港不在谈判归还之列。英国外交部政务次官理查德·劳在1942年10月14日在下院回答质询时说:

【不还。我们提出的废约只是废除治外法权。】

那么如果美国参与进来施压呢?上文的克拉克:

【如果美国支持中国收回香港,英国决不能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英国人的担心多余了,美国人并没有压迫英国交出香港和九龙。而且美国还希望中、英尽快完成废约谈判,签订废约之后的“新约”。固然美国同时向两方施加了压力,但是英国不归还港九有了后盾,反而中国在英国的港九的立场前不得前行半步,压力骤增。

理查德·劳的讲话传到中国,中国舆论大哗,一片谴责声浪。顺应民意的民国政府提出了谈判草案,但是草案露了怯:只要求英国归还九龙,不提香港。但是,英国一样的态度,不予讨论,原因:“防卫和保护香港殖民地”、九龙是香港供水的主要来源。

如此这般的两相对立,谈判走进死胡同。

诡道的英国人想了迂回法子糊弄人:中国不妨先把新的“平等条约”签订了,签了之后向英国发个照会,内容是:“虽然九龙不在目前废约谈判的讨论之中,但中国保留战后再提出九龙问题的权利。”英国收到照会后,回文表示“同情”中国的这一要求,“愿在战后收到中方要求时加以考虑。”

但是,中国要求的是收回九龙,英国人的把戏里并没有保证战后一定归还九龙。这样的糊弄,被当时的中国谈判代表宋子文回绝。

被拆漏了底的英国人翻了脸,一方面威胁:如果中国坚持要会九龙,那么,英国退出谈判,啥也不谈了;另一方面,由英国驻华大使薛慕游说当时回国述职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战后一定归还香港,你去跟宋子文和蒋介石说说,沟通沟通?这样一来,美国的压力几乎全转已在中国方面。而此时,顾维钧真就跳进英国挖好的陷坑,按着英国人的糊弄,接茬忽悠宋子文和蒋介石。宋子文不上当,在与英国谈判代表的连续接触中追着九龙不放手。但是,英国政府早就把谈判底线交代给驻华大使薛慕:

【九龙不在当前条约谈判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英国准备在战后讨论这一问题。】

有这样的交底,英国人在谈判中就翻来覆去一句话:战后再说。

这样的谈判,宋子文等中国谈判代表一筹莫展,此时,被英国人迷魂汤灌脑的顾维钧起了极坏的作用,他咋乎:

【英美舆论认为中国收回九龙是为在敌人占领下的领土问题进行争吵。……而后者是事关原则的领土调整问题,英国认为这类领土应在战后根据情况,通过与其他盟国协商来解决。如果现在提出这个问题,盟国之间会产生意见分歧,从而损害盟国之间的团结。在这所谈的领土仍在敌人手中,因此这种争论只是空谈。】

一谈到“盟国”二字,蒋记民国的高级官僚都不敢造次,而所谓“盟国”,与日本作战的盟国,无非苏、美、英,苏联在这场谈判中八竿子打不着,英国之外剩余的盟国就是美国。无论所谓抗日,还是在中国的统治合法性,蒋记民国都仰仗着盟国(美国)撑持,真的和英国翻了脸,弄得美国不高兴了,什么都不好办了。宋子文实在没法子了,同意放弃追索九龙的谈判要求,并草拟一个备忘录给蒋介石,按着顾维钧的馊主意劝说蒋介石放弃九龙。而顾维钧适时地又掺和进来,面授机宜如何说服蒋介石:

【一、谈判破裂将意味着盟国团结的破裂;二、在中国对苏关系中需要英国。】

蒋介石果然入套,放弃了对九龙的追索,马后炮式的在备忘录上写了一句批语:“英国要宣布归还九龙租借地。”老蒋的这个马后炮,类同于和英国做了一桩买卖——一桩期货买卖。他在备忘录上的批语是这桩买卖的保证金。

无论是英国人自己说的“战后讨论(九龙)”,还是蒋介石马后炮式的有言在先,九龙的归还就是“中英新约”得以签署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在战后英国拒绝为此谈判,不归还九龙,那么,这样的“中英新约”就根本体现不出任何平等性,这样的“中英新约”仍然是一个对中国极端不利的不平等条约!

说两句顾维钧:顾维钧很容易的被英国人糊弄了,而蒋介石、宋子文又被顾维钧更容易地忽悠了!这个顾维钧,我不知道现在为什么有人要追捧他,而且还拍了电影《我的1919》,把他弄得那么“英明神武”!

不知道是真的有心,还是对手下做戏,在谈判过程中蒋介石流露出,实在不行就出兵解决香港问题的意思。可见,当时谁都觉得老迈的英国气数将尽。那么,与英国的“废约”、订立“新约”谈判实际上就是可有可无,不谈也罢,直接出兵占领香港!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也就是这样可有可无的谈判,居然把香港再一次的弄“丢了”,可见这样的谈判,依旧是屈辱的,所谓“平等新约”,照旧是不平等的条约!

三、“平等新约”仍是不平等条约

中英之间的“平等新约”唤作《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该条约在1943年1月11日签订。但是在1月14日,英国人就抽了蒋记民国一个耳光:英国殖民地大臣在议会上回答问询时强调:

【英国王冠殖民地香港的地位并不因为新约的签订而改变。】

英国外交部远东司中国处处长布南雷说:

【签约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虽然中国会不停地向英国施加直接和间接的压力要求收回九龙,但九龙绝不可以还给中国,“保住九龙,就是重获香港的第一步。”】

作为“配套措施”,1943年2月,英国指令所有在华英国公司一律要在香港注册,而不能到其他英国殖民地注册。

这样的耳光太响亮,蒋记民国颜面丢尽,向“瓢把子”美国哭诉。“大哥”罗斯福在6月份这样安抚蒋记民国:

【英国经营香港百年,中国宣布自由港,可保全英侨民一部分权利,此乃中国为建设世界之贡献。】

“宣布自由港”,这个香港仍旧不是中国的!而是属于“全英侨民”的利益!“大哥”发话,按说小弟只能遵命,但是,英国的耳光打得太不留情面,老蒋又继续在11月份的开罗会议上重提归还香港事。这次他直接向罗斯福提出,借罗斯福压丘吉尔松口。但是,罗斯福也有条件:

【中国自动划香港九龙之一部或全部为自由港,该地区内不征税捐。】

美国主持“公道”,香港或者部分属于中国,或者都不能属于中国。这个,老蒋也同意了。罗斯福就此向丘吉尔征询意见,丘吉尔甩下一句臭气熏天的“名言”:

【我当英国首相的目的,并不是要主持大英帝国的解体。】

除了这句臭气熏天的“名言”,丘吉尔还有更霸道的言辞:

【(英国)不想获得任何新的领土或基地,而只想保持他们已有的东西。除非通过战争,否则就别想从英国这里夺取任何东西。】

这就无可商量了。后来在与蒋介石的会谈中,丘吉尔的霸道当然让蒋介石堵心,蒋氏在日记中这样写:

【(丘吉尔所谈)皆为余所厌闻者,而彼乃津津乐道约一小时之久……而其思想与精神气魄以及人格绝不能与罗总统同日而语。英狭隘、浮华、自私、顽固八字尽矣。】

显然,在“中英新约”的交涉中香港注定无法收回,这个“中英新约”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点,卖国成性的蒋介石都引为耻辱,而如秦晖老师所说,“平等新条约”,“其平等条约的性质,世所公认”,大谬不然!

在秦晖老师的历史新发明中,“自1942年不平等条约废除后,中国就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颇有“新意”,不过,这项新发明与史实绝对抵触,秦老师岂不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是个卖国的不平等条约?固然,早先的英法列强的特权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但是这个简称《中美商约》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有这个条约在,凭什么说中国“自1942年不平等条约废除后,中国就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

【外国人不应干涉我国内政,更不应该干涉我们的立法。中国的立法应当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可是我们的政府不重视人民的意见,而重视美国的利益……这样做法是没良心的。】

蒋记民国与美国为《中美商约》谈判期间,为了迎合美国的利益,修改国内《公司法》的倒行逆施,爱国学者对之猛烈抨击。

【“今日甚嚣尘上之《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政治问题”,“极少数发国难财、胜利财、接收财、内战财的富人……紧握生死予夺的大权而不肯放,甚至不惜以全国老百姓的权益向美国交换精锐的武器杀同胞,与美国订立丧权辱国的所谓《中美友好商约》,以压倒我国的民族工业,忍心害理,莫此为甚”】

这是爱国学者马寅初在《中美商约》签订之后的正义声讨!

综上,1949之前,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半殖民地,而不像秦晖所言“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

参考资料:

1.李世安等:《反法西斯战争事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战时英国对华政策》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六册

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

【长河红阳,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秦晖 半殖民地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905/4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