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英国主导的一系列绥靖政策,牺牲小国、祸水东引、助纣为虐的卑鄙行为,导致了大战初期的一系列失败,对欧洲各国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是最需要被反思的。面对今天世界上某些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英国导演的这段绥靖历史尤其需要引以为戒。而战后,敦刻尔克撤退的“光荣”被大力宣传,英国此前的错误行径和撤退中的不光彩一面却被淡化了。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共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一  敦刻尔克的前史:背叛、背叛还是背叛

丘吉尔在战后一次演讲中表示:“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

这被视为是丘吉尔率领英国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丘吉尔自然也堪称伟大,然而英国人在二战期间的表现,特别是在战争之前和之初的表现,可实在是无法像他们的电影技术这样让人称叹。近期由电影引起的热门话题“敦刻尔克撤退”,其本身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逃跑、背叛,而此前、此后,英国人也多次逃跑+背叛,在不同战场上,以各种形式,出卖过不同的盟友。如果套用丘吉尔的句式,则敦刻尔克的前史,第一是绥靖,第二是逃跑,第三是背叛。他们这种“逃跑”战略,逃跑出了经验,逃跑出了艺术,逃跑出了精神——战后的大量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就是例子。

当然,他们一贯的这种逃跑战略、背叛路线,也一步步导致了纳粹德国迅速坐大,不费力气地攻城灭国,将英法盟军逼至欧洲大陆角落,从而引出了敦刻尔克的仓皇逃窜。

尽管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已经大不如前,但直到二战前,英国的地位仍然没有被完全取代。一战结束后肢解德国、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英国起了主导作用,战后成立的“国联”也主要由英国控制。在欧洲,英国奉行一贯的“均势”战略,不允许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独大,以确保英国的地位不受挑战。然而,就是英国这个“欧洲老大”为了自保,同时抑制共产党政权壮大法西斯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绥靖、退让、逃避,对盟国、弱国进行了一系列背叛、出卖、牺牲让德、意法西斯不受限制地崛起,并且实际上对纳粹德国毫不费力的扩张给予了直接帮助,从而反过来打破了英国所希望的“均势”,恶果从欧洲大陆一直蔓延到不列颠群岛。

敦刻尔克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实际上,此前英国的一系列对外行动,也都堪称“奇迹”,有的甚至让纳粹军官和元首感到惊讶。让我们看看敦刻尔克撤退前,英国有哪些“堪称奇迹”的逃跑、逃避、绥靖、背叛、出卖:

1、背叛自己背叛欧洲:容许纳粹德国扩充军备进占非军事区,打破凡尔赛和约,放军国主义出笼

这是第一波大幅度绥靖,是对自己和整个欧洲安全的背叛。

一战结束后,战胜方协约国主导的《凡尔赛和约》为限制德国军国主义再崛起,对德国的军事力量做了严格限制,特别规定其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德国法西斯上台后一直谋求打破这个限制,而当时欧洲体系的主导者英国则出于欧洲大陆的“均势”考量,承认了这种要求。1935年6月,英国同德国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德国许诺放弃同英国争夺海上优势,而英国容许德国海军拥有总吨位不超过英联邦国家海军舰艇35%的舰艇,以及不超过英联邦国家45%总吨位的潜艇,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这就实质打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束缚,使德国的重新武装合法化,让希特勒认识到英国还可以进一步让步。1938年12月,德国通知英国政府,它将保持一支与英国吨位相同的潜艇舰队。在英国为了自身利益考量所做出的一次次纵容之下,德国的军事铁拳逐渐摆脱限制,这让英国及欧洲人民吃尽了苦头。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纳粹德国的野心

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一战后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不允许德国有军事存在的莱茵河西岸地区。由于法国人没有准备,而英国置之不理,此时尚且羽翼未丰的纳粹德国有惊无险地完成了第一次军事冒险,以区区四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底线,《凡尔赛和约由此成为了一张废纸。希特勒对这次成功,特别是法国的无力干预和英国的坐视不管,一直感到庆幸。

几个月后,德国就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打响了二战的前奏。

2、牺牲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有名无实

1920年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为了摆脱1929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墨索里尼谋求武力扩张,于1935年10月-1936年5月入侵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当时叫做“阿比西尼亚”)。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意埃战争

战争期间,英国控制的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实行了有名无实的“经济制裁”,而没有进行关键的石油禁运和封锁苏伊士运河,在意大利完成占领后,国联迅速撤销了所谓制裁,实际上承认了意大利的吞并。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伦敦,呼吁反对意大利侵略,却备受冷落,英国政要劝告他直接退位了事。期间,英、法先后与意大利签订秘密协定,承认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进而准备把埃塞俄比亚从国际组织中清除出去。

塞拉西针对英、法等国的背叛采取了激烈斗争,先后两次前往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大会发表演说,谴责意大利的野蛮行径,也斥责英、法牺牲埃塞俄比亚的阴谋,驳斥了英法政府所谓“不承认就没有和平”的论调。他警告说,英、法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已经撕毁了保证它们自己独立的国联盟约”而终将自食其果。

历史证明了这个不被大国放在眼里、仅仅被作为利益交换筹码的小国领导人的预言,此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屡次玩弄这种自以为聪明的利益交换,牺牲了一个又一个小国、弱国政权及其人民,终于引火烧身。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海尔·塞拉西在国际联盟发言

3牺牲西班牙宁要法西斯上台,不教共产党成功

西班牙内战是二战前欧洲重要的事件。

在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的策划下,西班牙法西斯头目佛朗哥于1936年7月17日发动武装叛乱,德、意给予公开军事支持。这时的英国法国虽然有大量利益在西班牙,但害怕触怒法西斯力量,同时又因为此前几年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人民阵线政府在西班牙执政,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烈不满,于是法西斯在西班牙崛起采取了表面“中立纵容,甚至间接支持。在英法的策动组织下,欧洲27个国家在1936年9月签订了不干涉协定,又在伦敦成立“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名义上对作战双方实施军火禁运,然而,事实上只是封锁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的武器供应,而叛军却能自由地从德国、意大利源源不断取得供应,其中包括从英法等国专卖的武器和物资。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法西斯头目佛朗哥

西方人、英国人太精明了,精明过头了,又想发战争财,又想借刀杀人,却不怕弄脏手、养大豺狼。事后,在共产国际参与组织的“国际纵队”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力量坚持了近3年的抗争而失败,西班牙也法西斯化了。

4、牺牲奥地利只要祸水东引,哪管洪水滔天

奥地利大多居民是日耳曼人,希特勒一直想吞并奥地利,建立所谓“大德意志”。英、法为防止德国坐大,在一战后对德奥和约中明确规定两国不可合并,还同德国周边的小国缔结军事同盟,相当于在布置了一条反德、防德阵线。

希特勒通过此前的试探,认定英法不会明确干涉德国的扩张行为,于是在1937年11月5日制定了侵吞奥地利的计划。此时,英国首相张伯伦——这位写在了历史课本上的推动二战发生的“功臣”——派遣其重要心腹,英国不管部大臣哈里法克斯勋爵到柏林,同希特勒进行了秘密会谈,阐明了英国德国协调以求“欧洲总解决”构想,准备在归还殖民地的问题上满足德国的某些要求,其他问题则可以和平谈判。此后,美、法政府代表也表示对德国的要求理解赞同。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与虎谋皮——讽刺英国大臣哈里法克斯同希特勒会谈的漫画(原载1937年11月24日《笨拙》周刊)

英法美三国无意制止希特勒的侵略行径,而都希望将德国法西斯祸水东,即指向东欧,威胁社会主义苏联,这加强了希特勒的扩张决心。于是德国通过一系列阴谋、威慑、扶持代理人的手段,逼迫奥地利原政府首脑下台,于1938年3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全境。

对此,英法两国完全听之任之,英国认为这“只不过是两位政治家商定了改善他们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措施而已”,并装模作样地由其驻德大使表示了一下“抗议”。

而当苏联政府谴责德国这次行动为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来商讨制止德国侵略时,遭到了英法西方大国的拒绝。

5、宰割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和事佬用良苦,帮助德国不费武力开疆拓土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日耳曼人聚集地,德国早就在其中策动叛乱。1938年3-4月,在吞并奥地利不久,希特勒就授意苏台德地区纳粹头目汉莱因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自治要求。捷政府一方面准备同汉莱因谈判,一方面请求法国出面支持,履行两国条约的义务。法国总理达拉第则征求英国意见,张伯伦却对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不作表态。没有英国的保证,法国不愿独自承担援捷抗德的义务,德军则加紧了对捷的军事部署。张伯伦则急于防范法国参,从而也把英国拖进战争,于是把此时拒绝让步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视为障碍,认为与欧洲的“和平”相比,一个区区小国的领土主权和独立是无关紧要的。

1938年6月,捷政府同纳粹头目汉莱因举行谈判,英、法政府竟然建议捷总理向汉莱因让步,同时照会德国,表示英国正在促使问题“公正地”解决,只要德国有耐心,其要求完全可以通过和平途径来达到。

此后,张伯伦本人及派遣大使同希特勒进行了多次会谈,随后建议捷政府满足德国要求,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并且英法将保证捷边界不再受到无端侵略。

已经坑害了别人,而后保证别人不会继续被坑,这还能相信吗?捷政府一开始拒绝,却因孤立无援而被迫接受,德国则不断提出新要求。于是,张伯伦这位致力于“和平”的好人殚精竭虑地对捷政府加以,并成立了德、英、捷三方委员会,确定了捷应当割让的地区,威胁捷如不接受全部要求,将遭德国武力肢解还写信告诉希特勒:德国不需要使用武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慕尼黑阴谋(最左边那位老绅士就是张伯伦)

有这样一位好队友,希特勒还愁什么?之后就是我们熟知的“慕尼黑阴谋”了,张伯伦同希特勒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判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绥靖”一词也随之上了历史课本。实际上,这个文绉绉的词,说白了就是背叛,就是可耻的退缩、逃避,无耻的出卖,就是畏强欺弱(实际上德国是否就比那时的英、法强大?还未可知),就是借刀杀人、助人杀人求自保的懦夫加屠夫行径。 

这样,希特勒在张伯伦这位和平使者的帮助下,在善于玩弄“均势”战略、图谋抑制东方力量的英、法大国的纵容和实际支持下,不费力气、不动兵卒地占领了苏台德地区,最后,斯洛伐克州也在亲德分子策动下宣布“独立”,1939年3月15日,德军开进布拉格,干脆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6、对谈判消极对德接触积极继续绥靖不停手,苏联德是

英、法坚持绥靖、投降、出卖、背叛不停手,纳粹德国有了这样的好队友,自然也加紧侵略扩张不停手。1939年3月,德国在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后,又马上侵占了立陶宛的一座滨海城市,并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

此时,全欧洲都认识到了德国的野心,感到了局势的危险。英波、英法结成同盟,并发表对其他欧洲小国予以援助的声明,同时要求苏联单方面保证东南欧国家的安全。苏联建议,由英、法、波、罗马尼亚、土耳其和苏联六国举行会谈,共同商讨反对德国侵略的共同行动,英法政府以“条件尚未成熟”由加以拒绝。

1939年4月中旬,苏联又提议英法缔结互助条约,共同承担互相援助及援助其他欧洲小国的义务,英法政府却没有同意。苏联一再提出要求,并建议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去莫斯科商讨细节,哈里法克斯托辞不去,等了十多天,最后英国只派了一个次要官员到达莫斯科,方进行了11次谈判却没有实际进展。

1939年7月,英、法迫于形势和苏联的强烈要求,同意开始军事谈判。苏方高度重视,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英国只派出了一位已预备退休的海军上将,法国代表团长也是没有实权的一位将军。在形势急剧变幻、担负生死攸关责任的情况下,英、法军事代表团不紧不慢地乘坐一艘低速邮船到列宁格勒,8月11日才到达莫斯科。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在历时十天的谈判中,英法代表无意解决在共同作战中实行战略协同的实质性问题,只是按照本国政府的指示应付了事,该谈判没有取得具体成果,历时近半年的英、法、苏三国谈判最后以破裂而告终,错过了一次可以提前抑制德国力量,在日后减少盟军损失的机会。

英法对德国的一再绥靖、退让,以及同苏联谈判的消极态度,促使苏联也做两手准备,同德国进行接触,在同英法的谈判失败后不久,于1939年8月23日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英国政府在对苏消极的同时,德国不断进行元首、大使级别的秘密外交接触,多次向希特勒表示,英、德可以继续商讨,重新商定殖民地问题、限制军备问题、原料进口问题、贸易壁垒问题乃至“生存空间”问题,意即可以继续让步,“和平”满足德国进一步的要求。英德之间的这种秘密接触,一直延续到德波战争爆发临近。

7、抛弃波兰:英法,波兰上当,德国吃胖

德国闪击波兰是二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战前德国已经对波兰提出过领土要求,其扩张意图欧洲各国均已觉察。然而,波兰政府敌视苏联而亲近英、法,与英法结盟,拒绝了苏联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英法对波兰的独立一再做出保证,波兰也相信了这两个“负责任的大国”,自然上了大当。英法对波兰的陷落,要负很大的责任。

波兰方面认为,只要有英法干预,德军主力就不可能大规模东调,因而并没有认真研究德国的意图与力量,备战部署与作战计划十分草率与落后。1939年8月下旬,大量德军在波兰边境集结,波兰政府本做战争动员,结果直到此时,英法仍持“和平”方针,幻想不起战端,通过召开多国会议来解决争端,实际上如法炮制一个新的“慕尼黑阴谋”让德国再次“不必使用武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因而英法极力阻挠波兰政府的备战行动,结果直到8月30日下午,波方才发布了战争动员令。不到两天,战争打响,波兰仓促应战,只有2/3的陆军师勉强可以投入使用,草草构筑的防御工事以及完全压在边境线上分散布置的主力部队,在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冲击下一触即溃。波兰军民在奋力抵抗近一个月后失败。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波兰骑兵迎击德军坦克部队

在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的许诺,然而却是宣而不战。当时,德军主力已经投入波兰战场,西线兵力十分薄弱,英法却没有抓住机会积极作战。直到9月9日法军才发动有限进攻,突入德军西部防线不到10公里,且三天后就停止了进攻。而英国宣战后派往西欧大陆的只有4个师的兵力。美国则宣布中立。

德军头目对此十分惊讶和庆幸,他们又一次高估了英法出卖队友的下限。在战后纽伦堡审判时,德国将军约德尔说:“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个师在西线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

英国将军富勒也承认英法部队“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坐着,眼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勇盟国被人消灭了。”德国人则把这种宣战却不战的打法叫做“静坐战”

波兰的迅速陷落,英法一系列绥靖叛卖政策结果。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一直推行牺牲小国利益、获取德国对英法地位的承认,以及将战争祸水东引从而危及苏联的战略,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一次次漂亮地出卖了对自己无限信任的小弟,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8、撤离挪威:作战不坚决,逃跑很果断

占领波兰后,德国又准备向北欧进攻,以占据要冲、获取矿产资源。1940年4月,德军以“演习”为名发起了对丹麦、挪威的侵略。

丹麦、挪威两国是英国东北翼的屏障,英国自然不愿它们落入德国,因而同挪威制定了共同作战计划。计划规定,挪威和英法远征军的主力在南部展开,西海岸由英法海军掩护,挪威方面准备好港口供英法军队登陆使用。

4月9日凌晨,德国对丹麦、挪威战争打响,丹麦是小国,开战当天即告投降。挪威则进行了战争动员,顽强抵抗。说好共同作战的英法军队决心不坚,虽拥有800艘舰艇,但战争前夕都停泊在本国基地按兵不动,战争爆发后也迟疑不决。直到4月14日才开始登陆,已为时太晚。在中部登陆的两支英国部队因遭到德军空袭,物资供应中断,歼,很快便从原登陆点撤出。这可谓是“敦刻尔克一次预演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丹麦、挪威战事——英军登陆、撤出,登陆、撤出

北部登陆的部队孤立无援,虽一度占领重要港口纳尔维克,也于6月8日撤出挪威。结果,进行远征冒险、投入兵力不多、海上不占优势的德军,再次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英法联军全部撤出后两天,6月10日,德军便占领了挪威全境。

9、各打如意算盘,西欧交德国,上演敦刻尔克

德国在侵占波兰后,其野心逐渐明朗。同时德国也看清了英法的软弱性与绥靖路线,如果继续利用他们,对德国的继续扩张很有利。于是希特勒针对英法西方国家发起了一个“和平运动,大量发表演说、文章,表示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会保持欧洲现状英法等国实现“体面的和平”。另一方面,却加紧在西线进行进攻准备。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统治集团认为,德国在侵占波兰后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几年内不会腾出手来进攻法国;英国则指望欧洲大陆的地面作战,主要由其他盟国承担,自己主要做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削弱德国经济力量,保证英国本土安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则以为只要严守中立,就不会卷入战争。于是,西欧各国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盟军各有各的打算,没有积极配合。

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西线发起总攻,一周内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三个西欧国家,并突破色当要塞,重创没有防御纵深的盟军,迅速推进到英吉利海峡沿岸,突入英法联军的后方,将其包围在法国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德国闪击荷、比、卢、法及敦刻尔克撤退形势图

于是有了1940年5月26日至次月4日的敦刻尔克撤退。

此后,英军全部退守孤岛,整个西欧让与德国。被英国人丢下的法国抵抗不到20天即告沦陷。

二  战争就是不顾一切地逃亡”?——谈谈一些“精英”对敦刻尔克撤退的无限吹捧以及我们如何成了“失败的胜利者”

实际上,在张伯伦死后接替他的丘吉尔上台之后,迫于火烧眉毛的危险,英国已逐渐改变了对德方针,但短时间无法改变局势,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计划”就是丘吉尔发起的;此后,英国人找准时机,在非洲战场、西欧战场打出了一些漂亮的反击,并且在丘吉尔主持下顶住了德军的轰炸、拒绝了希特勒的再次拉拢,不可否认地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此前英国主导的一系列绥靖政策,牺牲小国、祸水东引、助纣为虐的卑鄙行为,导致了大战初期的一系列失败,对欧洲各国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是最需要被反思的。面对今天世界上某些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英国导演这段绥靖历史尤其需要引以为戒。而战后,敦刻尔克撤退的“光荣”被大力宣传,英国此前的错误行径和撤退中的不光彩一面却被淡化了。

敦刻尔克,一场毫不体面的背敌、背友的逃窜,历来被英国人塑造为“伟大的撤退”“伟大的救援”“为胜利奠基”“战争史上的奇迹”,成为其高贵的、体面的“民族精神”的代表。名声甚至超过了艰苦卓绝、顽强抗击而真正扭转局势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超过了灭亡法西斯德国、将红旗插到敌人心脏的柏林战役。

我们已经习惯了英国人的这种“体面”。《桂河大桥》告诉我们,投降可以投降得体面,可以有尊严,《敦刻尔克》让我们知道,逃跑可以逃跑得光荣,逃跑得有理。正如有人总结的:活着就是一切。

当年丘吉尔在敦刻尔克之后的抗战演说中,没有承认英国的背信弃义:丢弃了盟友,让法国人殿后;没有承认其撤退计划是瞒着法国人部署的,没有承认英军所遭遇的环境并不像事后渲染的那么严峻(希特勒下令停止了地面部队进攻,仅保留空军作战),却几乎不加抵抗地背敌而逃。英国人事后的主流叙述中也从来没承认这些,相反,事件被塑造为“坚强”“团结”“求生”的英国精神,乃至某种高贵的“民族精神”。

实际上,当年对德国的一再绥靖、避战,动因之一也就是维持帝国地位、保全“大国”面子,而希特勒也看准了这点,一再表示不挑战英国地位,英国也就心满意足地放手让德国向东边扩张,继续做想象中的欧洲老大哥。回溯到近代以来英国世界各地的侵略扩张、殖民罪行,也同这种帝国尊严”“面子关联右翼民族主义的表现英国人的这种“好面子”,这种虚幻的自我满足,有着沉痛的被殖民侵略历史(并且由英国人开启我们,大可以不必跟着吹捧。而国内那些跟在西方后面的媒体,一些知名人士,却对敦刻尔克加以变本加厉地鼓吹,似乎比时下的英国人还感同身受,甚至直接对其冠以“胜利”之名: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当年,丘吉尔的抗战演说还是承认了此次撤退的惨重损失,实际上是承认了此前英国、英军一系列行动的错误与失败;演讲落脚到还是要积蓄力量以图最后胜利上。然而到今天,一些人的历史观又进了一步,已经不管逃跑之后是不是反击,而是单纯地赞美“逃亡像这类论调不在少数: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如果说打仗就是“不顾一切地逃亡”,如果说战争最“真实”的就是背信弃义的逃跑,如果只逃跑”“返回故乡”“活着够了,如果人人都是这样,如果苏联、中国反法西斯军民也是这样,那么谁来对抗邪恶,谁来争取胜利,让后人能安然地坐在电影院去面对“最真实”的“战争”?

我估计,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恐怕丘吉尔在世也不会认同,牺牲的士兵不会认同,英勇取得胜利的反法西斯军民也不会认同。

正如我们自己已经抽掉了我们历尽艰苦斗争取得胜利的民族战争与革命战争的悲壮、神圣、史诗性内涵一样,我们一些人跟随着当年的逃跑者冷战的胜利者,对待一场大逃跑如此大力歌颂内在化认同,恨不得与逃跑者并肩逃难,自认为终于走出了以往的“正义-非正义”“坚强抗争”“宁死不屈”的战争观,还原了“人性”的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从而,终于成为“真正的”人了,而不是被“压迫-反抗”“斗争-胜利”等“狼奶”喂大的“非人”了。

人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是什么我不知道。比人更原始的是野兽,而人所以是人,因为已经不再是野兽。如果想回到“最原始”,那么先得把直立的身体趴下去——有人不是声称敦刻尔克》要“跪着看完吗?

错把兽性当人性,反认他乡作故乡。

把持话语权的人,希望我们成为“失败的胜利者”——付出了无数牺牲与奋斗,换来了民族战争与民主革命战争的胜利,换来了新中国与今天,然而,却要诋毁自己的历史、文化、英雄,曾经的巨大牺牲、悲壮的抗争与真正创造奇迹的逆转,被认为是毫无意义,不值一提,乃至被清算、控诉。而我们自己的一些主流宣传与影视作品,也每每把自己的史诗演绎为低劣的明星个人秀或逆天神剧,一些“反思性”的作品,则将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加以颠倒、虚无、解构。

好在,我们的观众大多是明事理,懂历史的,比一些高品位的知识分子要更贴近“人文”“人性”的。在某大网站歌颂“逃亡”的文章之下,是这样的评论最受赞同:

绥靖、背叛、出卖:敦刻尔克之前的大英帝国

对比此前观众对《战狼2》的大力支持与一些公知、媒体人对《战狼2》和吴京的造谣抹黑,可以看到,少数自以为是的、自封的“精英”,其道德格调、认识水平,与一般群众已经相差甚远,虽然还一直高高在上地鄙视“庸众”。

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知识“精英”自以为是、不思悔改、几十年原地踏步的“启蒙”姿态,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矛盾。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约翰·惠勒-贝内特着: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709/3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