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二:《朴玉丽》

小说作者王西彦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国统区文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迈向新社会的道路,他的描写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春回地暖》和描写知识分子寻找道路的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就是这种努力。西元1986年他七十二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或许表明了他在后来的新的社会变动中没有像一些着名文人那样追逐潮流。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二:《朴玉丽》

短篇小说集《朴玉丽》,王西彦着,中国青年出版社西元1955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中收集了五篇小说:《朴玉丽》、《悬崖》、《桥》、《胜利列车开到了》和《在病房里》。

《朴玉丽》:“我”因公借宿在位于朝鲜停战谈判中立区的朴玉丽家,耳闻目睹了朴玉丽和她的母亲、嫂子的生活和情感:她们处于美国侵略所造成的艰难环境中仍然顽强和勤劳,朴玉丽的父母在当年抗日年代曾做出的抗争和牺牲,当下抗美斗争中她们一家依然做着奉献,朴玉丽因父亲影响对中国产生向往,因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无私帮助与牺牲而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热爱,朴玉丽的哥哥为抢救志愿军伤员而牺牲的消息传来后她们一家人悲痛而又坚强,最后,十七岁少女朴玉丽毅然离开相对安全的谈判中立区到志愿军基地医院去当护理员,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投入到“哥哥流血的地方去”,投入到“哥哥给他们流血的那些人中间去”。

《悬崖》:“我”来到这个设置在山沟里的临时医院,听护士班长断断续续讲述了李老大娘和她女儿的故事:李老大娘的老伴和儿媳死于美国侵略军的暴行,儿子被掳走,李老大娘也被刺伤,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走了美国强盗,帮李老大娘母女恢复了生活。当志愿军实施诱敌深入而暂时撤退时,李老大娘母女为了一位志愿军重伤员而主动留在敌后,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想方设法给他治伤,最后,女儿护送伤员返回部队,李老大娘则将追赶的敌人引上山顶绝路并拉着一个敌军跳下了悬崖。女儿在后方医院做护理,在一次敌机轰炸时多次冲入被凝固汽油弹燃着的房中救出八个志愿军伤病员,自己被严重烧伤。

《桥》:“我们”的卡车在山沟口一座大石桥附近抛了锚,到山村借宿时结识了金老大娘和她的小孙女金吉子。金老大娘的丈夫当年死于日寇手中,儿子、媳妇在志愿军反击美国侵略军时积极参加支前工作,一次在敌机轰炸中为抢救志愿军伤员而双双牺牲在大石桥边。志愿军战士帮助祖孙俩解决生活困难,祖孙俩也热爱和关心志愿军战士,双方结下了鲜血凝成的情谊。

《胜利列车开到了》:尹日华老大娘家住朝鲜开城,她的丈夫当年到中国东北参加抗日斗争英勇牺牲,儿子长大后驾驶火车支援抗美战争而牺牲,儿媳和小孙子惨死在美国飞机的轰炸中,家破人亡的她眼泪都流干了。但她并不孤苦,街道邻里都尊敬她,政府救济她,驻在附近的志愿军也全力帮助她:给她搭盖房子,给她捐赠食粮,经常给她送水,对她嘘寒问暖。她也把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听说停战协议签字了,一列由志愿军英雄司机驾驶的火车就要开到这个多年不见火车的城市来了,尹日华老大娘将自己地里长得最好的小秋葵花摘下来扎成花束,急切地赶往一片瓦砾的火车站,挤过密密麻麻的欢迎人群,来到站台上,将鲜花塞在胸挂勋章的英雄司机手中并仅仅地拥抱着他,这时,她那双久已干涸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大量的眼泪……”

《在病房里》:在一间小小的狭长的病房里,志愿军伤员曹长根口述着,护理员韩桂凤执笔帮他写家信。曹长根挂念着母亲的风湿病症,叮嘱妻子在村里互助组努力工作、起带头作用,自豪地告诉妻子自己在战斗中带着伤一连炸掉了敌人三个碉堡,激动地讲述朝鲜姑娘石英子冒着战火将自己从战场上救下来并为保护自己而受伤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他的讲述引起了一旁的小炊事员田正荣的共鸣,他想到朝鲜大嫂洪玉女为救自己而牺牲在美国飞机的扫射下,想到自己和战友们关心帮助洪玉女的小女儿小容子和她祖母崔老大娘,小容子和崔老大娘热爱志愿军,军民互助互爱,情谊深厚,决定“也要请韩同志给写一封信”,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在祖国边远省份的农村里的娘”。

五篇小说都是将平实的故事叙说与战争环境描写、景物景色描写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人物和故事的场景,以细腻、流畅的文笔对人物形貌、言谈、举止进行描摹,自然地勾勒出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小说的风格有时近于人物特写,有时还带有浓厚的散文韵味。这些小说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观察细致的文人在努力沉静地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沉静下涌动着感情的浪潮。

五篇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朝鲜妇女在苦难中的热情、坚强、自我牺牲,表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文明之师、英勇之师的热爱。有几篇还把故事回溯到朝鲜志士到中国参加抗日,揭示中朝两国的抗美斗争与抗日斗争一脉相承。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些普通的朝鲜妇女,她们在战争环境中或壮烈或平凡的行为,是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史观的形象生动的诠释,与当下帝王将相、公子小姐、土匪乡绅大肆表演、满屏满幕的状况形成鲜明区别。

第五篇小说《在病房里》中的主要人物曹长根及其妻子是新中国孕育的翻身新人的代表。生在江南农村的曹长根从小当看牛工,长大了当长工,结婚时十八岁,“因为做早了重活,又是饿一顿饱一顿的,个子很矮小,简直不像是一个已经成了年的人”,而十七岁的妻子“比他更瘦小,一头稀疏的黄松毛似的头发还梳不成一个像样的髻子”,小夫妻成为旁人取笑的对象。解放后土地改革中,被取笑的小夫妻展现了新的风貌:曹长根当了“民兵小队长,背起一支实弹的步枪到处巡逻站哨,防止不法地主的破坏行动”,妻子则“是妇女积极分子,背着孩子参加大小会议,发言勇敢,口齿也清楚,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拥护”。此后,曹长根参加志愿军到朝鲜,英勇作战,在战争结束前惩罚南朝鲜伪军的金城战役中,他一人连续爆破了敌人三个火力点,立了大功;他妻子在村里上夜校,学文化,积极参加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被村民选为村代表。他们从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像一盘散沙的沙粒一样的小可怜,成长为初具新思想的勇于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人,原来个子矮小的小夫妻成长为新中国的高大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已经有了《创业史》里的梁生宝、《艳阳天》里的萧长春、《金光大道》里的高大泉的影子。这篇小说,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

小说作者王西彦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国统区文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迈向新社会的道路,他的描写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春回地暖》和描写知识分子寻找道路的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就是这种努力。西元1986年他七十二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或许表明了他在后来的新的社会变动中没有像一些着名文人那样追逐潮流。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907/4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