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

有些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千方百计贬低知识青年,并不是他们不懂历史,而是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有问题。他们所收集整理的种种实例、数据,完全站在人民大众利益的对立面。一些专家、学者甚至用现在的研究成果、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评判历史的人物和政策,要求历史人物作出当时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唯心主义。所谓“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就是这些学者、专家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对上山下乡运动会有各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关键是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以及个人的思想、眼界、道德、情操、胸怀、灵魂境界的高低。理性正确地看待上山下乡运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一、坚持全面性,反对片面性

不少人仅仅从表面上、感觉上看问题,一些人根据自己的个人遭遇、个人命运来下结论、作判断;一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后来之所以没有上大学、之所以没找到好工作,之所以下岗、失业,生活困难,都要归罪于那场上山下乡;有些人认为衡量是非要看多数人的判断,大多数人感觉不好,就应该予以否定,等等。这些都是很肤浅的,都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缺少科学思维。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矛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理性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必须还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斗争的大格局、大背景下进行具体、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看到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内涵、来龙去脉,看清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也才能进一步看到上山下乡运动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促进。

许多人至今为止,老是喋喋不休地埋怨上山下乡、控诉上山下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看问题的片面性。他们仅仅站在知青本人、或家庭得失的角度看问题,仅仅局限于“就知青看知青”,必然会得出上山下乡让青年人中断学业、离开父母,吃苦受罪的结论。确实,上山下乡对知青、对家长、对城市来说,是一种吃苦、受罪,是一种损失、付出,甚至是一种牺牲、奉献。一些知青和家长有抵触,甚至反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我们从时代的背景、国家的大局、总体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知青一代的牺牲、奉献,正是城市家庭的付出、损失,全国农村、边疆才获得了海量的人才、宝贵的文化、先进的理念,短短十年中国农村的基础需求、重大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中国农村从此走上了全面、全新建设的快车道。

我们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情况看问题。六十年代,不仅是中国,而且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类似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样的组织动员城市青年人到贫穷、落后、艰难困苦的农村去的运动。首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对付城市街头普遍出现的青年人无所事事,花天酒地、打架斗殴等“嬉皮士”现象,美国等政府、民间掀起了一股组织动员年轻人到非洲、拉美等落后国家、地区去的“和平队”运动,既让年轻人到困难环境中锻炼成长,又配合宣传推广符合美国利益的价值观,这批人后来成了美国的社会中坚。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也是如此,政府配合新农村建设任务,在下拨房舍建材、道路施工材料的同时,组织城市知青到农村参加规划、施工,不仅推动了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这些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城市知青后来大多成了韩国政坛、军界、经济、文化、科技届的领军人物。

至今,德国政府每年都有意识地号召、动员并资助二、三万名本国知识青年到国外(上世纪末主要是非洲,本世纪开始则主要是澳洲等地)去闯荡、去生存。德国政府相信,这批外出闯荡的青年人会成为未来德国各个领域的领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

二、坚持政治、经济的高度统一,深刻认识上山下乡的内在经济动因

jrs直播手机连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物质基础,都有其内在的深刻的经济动因;没有经济动因,一切都维持不下、长久不了。那种认为,“上山下乡运动只有政治动因,没经济内因”、“上山下乡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的说法,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不错,七十年代末,中央有关领导对上山下乡运动确实说过“花了300个亿,买了四个不满意”一类的话。但是,说这些话是有一定背景的,是针对当时国家稳定的大局、针对当时的社会情绪所讲的;同时,也是针对当时普遍不重视经济核算、不讲究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的严厉批评。但是,这样的讲话仅仅是从对知青安置费的支出上讲的,并没有从面上更大的经济收益来算账,必然缺乏说服力。从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来看,从各个方面的经济大账来说,从具体的农田大开发、交通大施工、科技大推广、教育大普及、医疗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国防大建设等全局来说,哪一项所创造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价值不比300个亿多?甚至可以说,每项所产生的经济价值都远超过3000个亿,甚至30000个亿。难道不是事实吗?

即使是从人们普遍认为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来说,上山下乡运动对培养千百万农村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来说,也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和成功的实践。原有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确实存在着“死读书、读死书”等问题,确实浪费了许多青年学生的大好时光、大量资金。而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学得更好、更快、更扎实、更有效,确实是一条“多快好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工程。具有小学、初、高中文化的知青,经过短期培训,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会计、统计、农机操作、修理、科技推广、文学创作、文艺演出,不仅迅速满足、解决了当时农田开发、水利施工、交通运输、机械操作、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普及、文艺创作等方方面面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年轻人以后的一生都具有决定性的鞭策、启发和激励作用。按常规路子,培养这么多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多少教员、多少投入?多少时间?不要说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人才学、教育经济学的倡导者、奠基者和成功探索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一些人总喜欢用邓小平同志七十年代后期提出全面结束上山下乡运动,“让孩子们回来吧”的说法来否定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客观性、必要性。好像只有邓小平同志爱护知青,其他领导人都是在迫害、祸害知青。这实在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我们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历来坚持实事求是,历来以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最长远、最根本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党的方针政策是一贯的,既有连贯性,又有阶段性。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六十年代初,正是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长远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部署,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应该以插队为主”。任务完成了,形势发展了,情况变化了,原先的政策当然也必须改变。我们既不能用以前的政策来反对后面的政策,也不能用后面的政策来否定前面的政策。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发展和提高的关系”,就是我们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性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些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千方百计贬低知识青年,并不是他们不懂历史,而是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有问题。他们所收集整理的种种实例、数据,完全站在人民大众利益的对立面。一些专家、学者甚至用现在的研究成果、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评判历史的人物和政策,要求历史人物作出当时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唯心主义。所谓“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就是这些学者、专家的真实写照。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就是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一生都在与种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马克思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痛恨地批评“形而上学是资产阶级的帮凶”;毛泽东同志也多次批评“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对人们产生误导的严重恶果。伟大领袖的这些话语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

【翁德坤,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上海知青,现《黑土情》杂志主编。本文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我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写于2013年10月。】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原标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知青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