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看南明抗清斗争是如何失败的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四、五十万人在郝摇旗、李锦、高一功等将领的带领下,一直在湖广洞庭湖地区抗击清军。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民族矛盾尖锐异常,他们在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就同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赢锡等人合作,共同抗清。在“受抚”的名义下,李锦更名李赤心,高一功更名高必正,郝摇旗更名郝永忠,顺军被改编为“忠贞营”,表示“以身许国”。南明政府对这部分军队也无过力的约束,在抗清救国的前提下,彼此达成了妥协。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忠贞营”在湖南阻击清军进攻,打了几次胜仗,李锦、高一功等进军至荆州,以清军援军云集,才被迫撤军湖南。何腾蛟多次疏请唐王由闽入湖湘(此议因郑芝龙作梗而未成),主要是认为“湖南新抚诸营皆精兵百战,英勇可持”。
同年(1646年)十月,两广总督丁楚魁、广西巡抚矍式等以闽浙政权败亡,南中无主,拥桂王朱由榔于肇庆(广东高要)监国,次年称帝,改元永历,建立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其时,虽然虽然已处于清军包围中,但永历政权仍保有两广、湖南和云、贵、川西南腹地,北有大顺,大西两支受抚义军为屏障,“兵力人情俱有可为”,“中国中兴”还是有望的。但这个政权一开始就存在许多问题:桂王本身懦弱寡断,贪生怕死,非拨乱反正之才;由于南明疆域缩小,明庭大批旧臣,如宦官头子王坤、锦衣卫头子马吉祥和流氓军阀刘承垠等相继麇集于朝。因此,党争、混乱、因循、苟安的特点比闽浙政权更为突出,政治上不能有真正作为。顺治四年(1647年)初,清将李成栋(汉人)攻入广东,继克肇庆,进犯广西。桂王出逃,无容足之所。四月,清将孔有得(汉人)等在湖南发起进攻,下长沙,克衡州,与李成栋配合,步步紧逼。八月,流氓军阀刘承垠降清,清军入武岗,桂王连夜出奔。正当形势危机时刻,郝摇旗等将领率“忠贞营”配合湖广总督何腾蛟所部明军,于十一月在全州(广西全县)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大败三王(孔有德,尚可喜,耿尽忠)兵,杀贼无算”,取得南明史上最着名的全州大捷。在这空前大捷的推动下,清军汉将金声恒反正于江西,李成栋于广东叛清归明。忠贞营在湖南发起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与此同时,山西汉将姜镶反正于大同,回民米刺印、丁国栋起义于甘肃。 各地抗清活动空前高涨,全国出现空前大好的抗清高潮。但是,由于一些反复无常的将领归明,桂王政权内部权势之争也更加复杂,排斥、陷害忠良之臣,打击忠贞 营义军的事件越来越多,致使大好的抗清形势迅速逆转。顺治六年(1649年),湖广总督何腾蛟于湘潭战败被杀。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入桂林,广 西巡抚矍式被执遇害。郝摇旗、李来亨等因累遭排挤打压而相继离去,经湘西转入川东,屯田自给,据险以守,独自坚持抗清。
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陷梧州、柳州,占有两广之地。桂王进退失据,乃封大西军将领孙可望为秦王。次年(1652年)二月,孙迎接桂王到贵州安隆所,改名安隆府。在大西军的支持下,桂王政权才继续了下来,坚持抗清的斗争。
孙可望是张献忠的养子和部下。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张献忠率军北上,在西充凤凰山同吴三桂军遭遇,中箭而死,其余部三、四十万军队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下,退据云贵坚持抗清。桂王入黔后,当年三月(1652年),兵分两路大举出征。刘文秀率步骑六万,北进叙州、重庆、成都,大败吴三桂军,迫使其退保汉中。李定国率步骑八万东出广西,克宝庆、全州,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得惧怕自杀。接着,李定国又挥师北上,入湖南去辰州、衡州,击毙敬谨亲王尼堪,大败清军,复南下攻广东。大西军取得“两厥名王,天下震动”的空前胜利,两广、湖南、四川等地再次收复。这时,川东农民军和郑成功在沿海发动进攻,与大西军遥相呼应。全国抗清斗争又一次达到高潮。
然而,李定国的胜利遭到了孙可望的嫉妒,宦官马吉祥等又从中挑拨,制造各抗清将领间的不和,并煽动孙可望逼桂王让 位。顺治十三年(1656年),孙可望派军偷袭李定国,未能得逞。李定国随即率军将桂王接到云南,改云南为滇都,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再攻李定国,失败,便 走长沙投降了洪成臭。内争,分裂断送了整个抗清的大好前途。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三路入滇,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设伏以待的军事计划又被叛徒出 卖,战斗惨败。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汉奸率兵入缅,桂王被俘,次年四月,被绞杀于云南昆明,李定国闻讯后,发病而亡,死前对其子说:“任死荒野, 无降也!”
清军占领云贵后,巍然屹立在川鄂交界的大顺军余部,处境更加险恶和艰难,他们在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李来亨等领导下,即“夔东十三家”,且耕且战坚持抗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大举入滇的时候,李来亨率军攻打重庆,竭尽全力牵制清军,以减轻大西军面临的压力,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在李定国死后,桂王政权覆灭后,清军集中川,陕、湖广三省的二十余万兵力,对夔东十三家义军发起围攻。在艰苦的战斗中,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相继为国而死。康熙三年(1664年),李来亨在重重包围下,同清军激战于兴山县西茅九莲坪,兵败,李来亨战死,义军无人投降,拼死杀敌,直到最后一人倒下,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南明抗清联军在壮烈的的抗清斗争中,献出了最后的一滴热血!!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