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能仅“为富人服务”--美国银行服务不平等加剧
在10月结束的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初辩中,候选人之一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提出了三项竞选政策,分别是向富人征收更高的税、提高最低工资和与华尔街银行巨头分道扬镳,其中最后一项尤为引人注目。
美国银行业专注于“为富人服务”众人皆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舆论对美国银行业的批判从未停止。美国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法学院教授梅和莎·巴拉达兰(Mehrsa Baradaran)认为,不平等已经成为今日美国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种不平等在银行系统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政府和银行系统之间的社会契约已经出现裂痕,政府对银行投资的真正意义也已被遗忘。
美国金融权力集中化仍在延续
巴拉达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在美国历史上,对中央银行的建立曾有过截然相反的意见。其中,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认为,美国需要国家银行系统来发展经济,如果银行规模过小则无法促进经济繁荣。但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极力反对建立中央银行,他担心过度集中会有利于权势阶层,而迫使社会底层付出更多代价。因此,他主张的金融政策是让银行保持小规模、地方性质,防止金融权力的过于集中。
在发展过程中,美国银行系统试图将两种思想整合,建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希望让银行系统更加安全和稳定。但最终杰斐逊的担心被忽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将经济发展不力归咎于对金融体系监管过度,开展了一场解除对金融体系限制的运动。某种程度上说,该运动至今仍然在延续。两个世纪以来对银行规模的法律约束失效了,而后来几十年发展的结果就是规模庞大的银行产业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结果是二人都不曾想要的。
银行业拒绝承担公共服务责任
桑德斯曾指出,美国的低收入者很难得到正常的银行服务。银行不接受低收入者,低收入者只有选择高利贷然后被榨干。相当一部分人群被银行抛弃了,被迫用高利贷来支付紧急支出和日常必须的开支,例如“发薪日贷款”(“发薪日贷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一至两周的短期贷款,借款人承诺在自己发薪水后即偿还贷款,如果到期无法还清贷款本金和利息,可以提出延期,但年息非常高)。当时的社区银行和借贷机构抛弃了穷人,这些机构今天同其他银行一样,避开小额借贷。
巴拉达兰认为,在一个私人银行称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忘掉美国银行系统为公共服务的初衷。政府向银行提供支持因为国家需要银行作为“中间人”(middleman)的服务,银行与国家之间形成的社会契约已在美国历史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多年。但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它们把与美国民众的社会契约隐藏起来,希望像一些私企那样不再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即银行仍然享受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却拒绝再为大多数人服务。它们抛弃了低利润、低收入的客户,投向高利润和富人的怀抱。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系统越来越不平等了。在如今“私人”的银行市场,公共问题无法被解决,每家银行都只是一个私人企业。因为政府的参与,银行问题就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表现为政治和社会问题。
恢复邮政银行利于社会平等
对于目前美国银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巴拉达兰曾于2014年在《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撰文建议恢复邮政银行系统。近日,她在出版的新书《另一半的银行如何:排外、剥削和对民主的威胁》(How the Other Half Banks: Exclusion, Exploitation, and the Threat to Democracy)中再次提出此方案。她认为,世界上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拥有功能健全的邮政银行系统。美国曾在1910年到1966年也有邮政银行,曾帮助美国从1933年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但是战后的美国小型社区银行遍地开花,它们提供3%的存款利率,而邮政银行在法律约束下只能提供2%的利率。因此,美国邮政银行最终在1966年被迫关闭。
在被问到为何现在是恢复邮政银行的好时机时,巴拉达兰表示,有人质疑邮政银行的恢复是激进的、带有实验性质的想法,但目前对小额贷款有迫切需求的群体已经很庞大,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然而,“发薪日贷款”这种形式会使他们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邮政银行可以为普通美国民众提供储蓄账户、转账服务、自助取款、借记卡、支票兑现和小额贷款。任何一项服务都会让至少40%的、被排除在“主流”银行系统之外的民众受益。她强调,邮政银行的重新建立能够让金融服务恢复历史使命和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美国民众,也是为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需要重新思考金融系统和华尔街的运作方式,为中小型经济体、中等或低收入群体提供合适的贷款,它们才能够成长和创造就业。而美国现在6家最大的金融机构和华尔街的公司拥有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60%的资产,它们发出全国2/3的信用卡和超过1/3的住房贷款,规模惊人。所以金融改革的底线应当是,金融机构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恢复邮政银行并不是为了扭转邮局的亏损,而是拯救美国的社会。
(本报华盛顿11月12日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3日第844期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