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就是减税吗?也谈孙立平吃的包子

孙先生这个故事真不是一个好经济学故事。情节是假的,数据是夸张的,逻辑是荒唐的。一如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和张五常们所讲的那些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孙立平先生有一次去芜湖。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一天早上,朋友带孙先生去那里吃包子,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所以,回来就写了一篇关于供给侧改革与包子的文章。

孙先生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是:

孙先生发现这家包子铺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大堆。因此很多人去买了馒头夹点咸菜。

孙先生得出结论是:包子10块钱一个,馒头5毛钱一个,包子太贵,所以卖不出去。

孙先生于是去找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路不就上去了吗?”

老板向孙先生倒苦水:“这一个包子里,税占了5块,运费占1块,加上人工费用,一个包子才赚2毛钱,没法降价。”

孙先生恍然大悟:“问题的症结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

先不说孙先生的观点如何,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孙先生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倒不是说100块钱一笼的包子有多夸张——孙先生已经指出这个价格是为了好算账而夸张的,而是说,孙先生怎么可以认为馒头就不被收税?馒头就没有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按照税收的规则,赋税的多少应该不是按照包子的数量来征收,而应该按照包子的销售收入来征收。换言之,假如老板将包子价格降到5块钱一个,则赋税决不可能还是5块,按比例应该降到2.5块以下才对。

况且就这家包子铺来说,包子的库存期是以天、甚至是小时数来计算,并且每天吃早餐的人数应该相对容易估计。若有大量包子真如孙先生所说卖不出去,那么老板就一定会减少包子的供给量——除非老板能在浪费大量包子的情况下还能盈利。

所以孙先生这个故事真不是一个好经济学故事。情节是假的,数据是夸张的,逻辑是荒唐的。一如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和张五常们所讲的那些故事。

孙先生如果抛开包子故事,直接讲其理论逻辑,恐怕不严谨的尴尬会少些。然而理论逻辑也是需要学习的。

以孙先生所主张的中间地带来说,其实就是包含在两侧内的。例如物流,从供给端来讲,就是物流供给,从需求端来讲,就是物流需求。物流供给可以为物流工人创造就业,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物流需求可以拉动车辆制造和销售、船舶制造和销售、航空业发展、仓库建设等。我们可以说供给侧内部不平衡、需求侧内部不平衡,但不存在什么供给和需求之外的“中间地带”。生造名词没有什么意思。

又如政府赋税,孙先生无非是说政府赋税过高,但孙先生似乎就没有考虑过建立社会保障、化解贫富差距、增强需求侧的钱从哪里来。

即使按照孙先生的“中间地带”说法,也不免倒果为因。

以孙先生严厉批评的中国物流业来说,若真要严格较真,中国的物流成本还真不一定高。因为欧美国家以高价格产品运输为主,所以物流成本占产品价值的比例低。而中国以中低价格产品运输为主,所以物流成本占产品价值的比例高。如果不看价格,而以重量距离单位来衡量,中国吨公里货物的物流成本平均为0.09美元,而美国为0.21美元,中国的吨公里货物成本远远低于美国。所以要降低中国的物流成本比例,中国物流业这个中间地带诚然要继续发展,但社会总体的技术进步也是关键。脱离开整体来看什么中间地带,意义不大。

又以孙先生严厉批评的地租为例:经济学理论从来不认为地租的高昂是场地自身所导致,而是由不同地区的经济收益差距所导致。高收益地段的竞争性利润要与低收益地段的竞争性收益差不多平齐,那么供给有限的高收益地段的土地必然要获得垄断的高地租。这就是自春秋战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开始处理的级差地租。孙先生如果不信,不妨去西部偏远地区圈一块地,看看能收多高的租金。如果按孙先生的说法,不同时处理供需两侧,而去打掉高地租,那么高收益地段的垄断收益归谁?

看了孙先生关于包子的两篇文章,我们不能说孙先生说的一点道理也没有,相反,正如很多网友那样,孙先生也指出了当前经济存在的很多弊端。但是孙先生给出的药方就有点外行了,还是西方经济学那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啊。

习总书记早就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通常人们会将领导人的讲话当做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但这个讲话是要仔细体会的。宏观经济的特点就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反对将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割裂和孤立。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也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笼包子的价格100元,一个包子的赋税5块,包子价格降了而赋税不会降,这些在私下聊天时可以吹吹,用于国家决策就轻率了。

 

延伸阅读:

 

供给侧改革就是减税吗?

我们国家最近十多年的经济政策就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是要稳健,财政政策则是常常是积极的,如4万亿的救市。而减税也是一种财政政策。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生产过剩的国际经济危机向国内输入,受进口过剩奶粉和粮食的冲击,一些地方奶农被迫杀牛倒奶,农民的粮食销售遇到困难。一些商品的销售也很不景气,触发了供给侧改革,要求调整结构,用创新的产品去应对国际经济大潮的冲击。

但是,在这个时候,有人企图用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冲击结构调整。例如,孙立平的包子说就是这样的。他说,供给侧改革是“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但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结果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其原因是比馒头夹点咸菜贵,人们不吃包子吃馒头。而包子贵的原因则是,10块钱的包子里,“税就占了5块。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块钱,房租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一个包子才赚……两毛钱”。于是,有人认为,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垄断国企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而效率又太低,所以,政府应减税降费。

但是,减税降费,包子的价格就能降下来吗?西方金融学中有一个马歇尔—勒纳条件,其实质在于,想要通过降价获得更多收入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哪一个利润高,是一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老板们是追求销量,还是追求利润,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先弄明白些为好。

更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只是把包子改得好吃些嘛,为什么不是把包子改革掉呢?在这里,我们看到,有包子和馒头两种档次的东西,馒头是底层人消费的,包子再降价也会贵过馒头,既然穷人只吃得起馒头,那么包子少许降些价,穷人同样吃不起。倒不如让馒头降点价。而对上层人士来讲,十块钱的包子肯定是一个低档的商品,对它的需求自然有限,这个包子越降价反而越不被上层消费看得上。所以,这个包子本身就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东西。要对它做供给侧改革,决不在于降价,而是要提价,用更高档的原料,做更上档次的包子,当然价格也更高,才是出路。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这个包子里有两个一块钱。一个是物流的成本,它之所以高,只能是因为输送的距离远,那么,多开几家分店,就近输送不是可以省钱了吗?而房租占一块钱可就太亏心,合着消费者吃的不是包子,是房租。而我们知道房租贵,房价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房地产税没有像国外那样开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这一块要是开征的话,这方面的成本反倒是可以降下来的。

总之,供给侧改革是要调结构的,如果指望减税降费而不调结构,只会浪费政策的努力,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孙立平 包子 先生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02/2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