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雅虎被收购了,一家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千亿美元的企业,如今只能以不足50亿美元的贱价,卖给Verizon。现实一次次认证,凡是华人创办的海外企业,如果不能背靠中国大陆,多数难逃败亡宿命。除了美籍华人黄仁勋等少数例外,华人在海外成功者寥寥无几。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摘要:雅虎被收购了,一家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千亿美元的企业,如今只能以不足50亿美元的贱价,卖给Verizon。现实一次次认证,凡是华人创办的海外企业,如果不能背靠中国大陆,多数难逃败亡宿命。除了美籍华人黄仁勋等少数例外,华人在海外成功者寥寥无几。】

雅虎被收购了!这一家企业,是互联网的时代标志,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千亿美元,如今只能以不足50亿美元的贱价,卖给Verizon。

这笔交易主要内容的是网站业务。交易以后,雅虎仍将持有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日本公司的股份,市值总计约400亿美元。

也就是说,相较于之前的辉煌时代,Yahoo的核心业务,如今已值不了几个钱。怎么说这事儿呢?有点象乡镇企业的某个老板,工厂业务每况愈下,倒是前面几年,用公司名下买的两套上海房子,价格涨到了天价,银行里也还存了不少钱。于是工厂贱卖,回头召集哥几个股东,把上海的房子卖了,银行的钱加起来,凑个数,哥几个分了钱,各奔东西,各自混吃等死去。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股东们把Yahoo业务一卖,接下来,大概准备铁了心坐地分钱。这事儿,怎么看着就像一群江湖大侠,金盆洗手然后回家娶媳妇,从此不再过问江湖世事。

虽然结局不算悲剧,可是看上去也毫无志气。回顾Yahoo的历史,当年好歹也是一个传奇。一代江湖大侠,竟然消沉寥落如斯,不免让人唏嘘不止。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1994年,互联网在美国刚刚兴起的时候(中国大陆要晚几年,主要的网站都到1998年才创立),斯坦福的大学毕业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使用人工编辑的方法,编录了几百家网站的链接。

随后,Yahoo还提供了新闻、电子邮件和聊天室等服务。这些业务,火爆一时,不亚于今天国内的微信和头条,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Yahoo在互联网江湖地位,简直如日中天。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杨致远

Yahoo火爆的时候,到了什么地位呢?说个事儿吧,搜狐的“狐”,用的就是Yahoo的谐音。张朝阳倒是爽快人,毫不掩饰自己要做中国Yahoo的野心,也表明向美国前辈学习的态度。

这一家早期的互联网产业巨头,怎么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网上有大把文章,都是说这家巨头,如何经营失策,一次一次错过各种机会,每一代CEO,都在不断地犯各种错误。最终把这一家公司推到了卖身分钱的境地。

不错,这些分析都有条有理,有根有据。Yahoo的确在投资和运营方面,犯下了非常多经营不善的错误。但是Yahoo并没有那么不堪,投资马云阿里系,这一桩投资的巨大成功,足以弥补所有的投资经营失误。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直到最近,Yahoo的营收还要超过推特和领英,访客的数量也还很大,甚至超过亚马逊、维基百科和eBay。而且,从这些年的报表来看,Yahoo本身还盈利,加上手持现金和阿里股份,无论如何,都可以长期活下去,不至于要卖身分钱散伙。

那么,发生在Yahoo公司的一切,有没有什么意外的东西?或者说,Yahoo的卖掉,会不会是一种宿命?

楼主有一个脑洞大开的看法,虽然并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体系,但是却一次次被现实认证:凡是华人创办的海外企业,如果不能背靠中国大陆,多数难逃败亡宿命。

应该有一大堆的人,会站出来驳斥楼主的观点。无论如何,Yahoo成功过,辉煌过,美国人也是慷慨的,给过这家企业很多机会,并且还把这家公司的股票市值捧到天价。说华裔创办企业,在美国遭遇歧视,这有点说不通。

那么我来反问一下,有哪一位华人或者华裔,在美国创办的公司,能够做大做强,并且能够长久地活下去?恐怕屈指可数吧。

既然屈指可数,我就来说一些华人在美国创业的企业吧。

清华大学毕业生邓峰等几个人创办的NetScreen,最后以40亿美元的价格被Juniper并购。后来邓峰回到北京,创办了北极光投资,专注于天使投资。另外的创始人谢青,创办了一家网络安全公司 (Fortinet),目前在纳斯达克市值接近60亿美元,算是非常高的成就了。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整个80年代,王安电脑公司拥有最大的字处理机市场(就是办公打字排版),在王安电脑如日中天,比尔盖茨也只能仰望其项背。后来王安电脑经营不善,1990年王安去世,1992年即申请破产。

Nvidia公司算一个例外,和AMD并称显卡领域的双巨头。这家公司的CEO黄仁勋,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台湾,后来移居泰国,很小的时候就去了美国。这家企业,实际上由几位合伙人创立,创始人有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卡蒂斯·普里姆,1993年1月在美国加州创办。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王安父子

 

除此之外,华人在海外成功者寥寥无几。相反,跑到国内的海归,却有不少混得风生水起,百度的李彦宏,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曹国伟,携程的沈南鹏,在国内都做得风生水起。

那么,在这背后,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吗?有什么透明天花板吗?或者说,有什么针对海外华人的潜规则吗?

还真的有一套针对华人的歧视体系,虽然没有写入条文,但是写入了白人主流社会的潜意识。正是这一套套的无形的潜规则体系,阻挡了华人海外企业的创立、壮大、转型和发展。

华人很难融入白人的圈子。特别是在国内上完大学再出去的,由于从小文化熏陶完全不一样,精神气质也完全不同,这就很难融到一起。即使是华人第二代,从小和白人孩子一起长大,也很难做到完全融合。

既然没有融合,大多数的华人,在美国其实是游离在主流社会边沿,很难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前一阵,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很多中国精英在美国的悲剧。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微软现任CEO,印度裔的纳德拉

 

美国的传统白人,骨子里是排斥华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可以接纳乔布斯、扎克伯克、马斯克、拉里.佩奇这些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甚至可以接纳印度人(微软现任CEO就是印度裔),但是从来不会在心底里接纳华人。

在乔布斯回归苹果的时候,企业遇到资金困境,比尔盖茨伸出了援手。而当年微软试图高价收购Yahoo的时候,却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当然,这也许仅仅是巧合。问题是,华人创办的企业,为何总是错过一轮轮的各种机会?一个坑接着另一个坑,如果说其中没有套路,怕是骗人的鬼话了。

有人会抬出台湾的企业来,说明华人创办的企业,一样可以很成功。且不说台湾的主要产业是代工(其实就是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帮人组装生产),台湾最有竞争力的台积电,也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只是把别人设计好的产品,拿来加工好。——更不要说,台积电还是美国有意输送利益的产物。

妄图自创品牌的HTC,稍稍露头,就被西方的对手,打得满地吐血。

还有香港的企业,以玩得最大的李家产业为例,最赚钱的还是早些年在国内的投资。最近投资英国的资产,在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还不知道损失多大。几下金融动荡,一辈子的积累,都可能要赔进去不少。

我以前写过日本三菱公司,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每一个企业的浮沉,其实就是国家盛衰的写照。没有国家强大,何来个人的成功,何来企业的成功?

百度、腾讯、搜狐、阿里、微博,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都成功了。试想一下,如果张朝阳选择在美国创业,搜狐会有今天吗?李彦宏如果不回国,在美国做一辈子,恐怕也只是一个搜索技术专家而已。至于外星人,在美国怕是很容易搞成人种歧视。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北极光创投的邓峰,就是Netscreen的创始人

 

可以说,没有中国日渐强大的背景,这些互联网企业放到美国,不要说做大做强,能够不能够活着,都是大问题。这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企业,在舆论态度上,还支持各种对中国不满的声音。其实楼主想说的是,没有强大中国做后盾,你算那盘子菜啊?想想全世界,除了中国美国,哪个国家玩得出像样点的互联网企业?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家,好好珍惜现在的中国吧。中国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再,即使你腰缠万贯功成名就,所有的风光,说没有也就没有了,能够不能够保住命都难说,更不要说创办企业飞黄腾达了。

如果你有能力,有野心,也有资源,想要成就大业。请记得,一个人在自己族群里面,才有可能获得最多的资源和支撑,才最有可能成功,即使在成功以后,也能够继续获得更多资源支持,继续发展壮大。

 

从雅虎被收购,谈华人海外创办的企业宿命

 

不信的话,看看深圳的这一家企业,1988年创办,创办的那一年老板已经43岁。30年不到的时间,这一家企业,已经是世界五百强,而且排名一百多位了。

这一家企业,叫做华为,当年创办它的老板,叫做任正非。华为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所以华为不会遭遇任何成长的透明天花板,更不会走入那些海外华人企业的宿命。

 

(巨龙,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作者公众号趣味英语)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雅虎 宿命 华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07/2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