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堪称发掘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经验的第一人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邓力群到东北局组织部机关巡视团工作后不久,邓力群和李正亭同志一起,回到吉林省委机关所在地延边,参加了一次吉林省委召开的土改运动总结会。作为参会人员听取了全省各地的典型发言。会议期间,邓力群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了汪清县县委书记王录介绍的,关于土改之后组织、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新鲜经验和及其切身体会。
邓力群敏锐地感觉到,在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农会干部组织农民兴办供销合作社的问题上,王录领导的汪清县比吉林省其他县的县委书记先行先试,走在了前面,汪清县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邓力群在榆树县工作时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入思考。大规模土地改革后,在农村大力发展生产力,摆在了最重要位置。1948年春耕期间,邓力群在榆树县下乡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土改,不仅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了,还把他们的生产资料也平均分配了。地主富农的大牲口、农具分到各家各户以后,春耕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东北农村与南方农村不同。一个家庭在东北种地至少要有两三个大牲口。而农村全面土改以后,一辆大车分给了两家,一副牛犋也分给了两三家。于是,得到土地的农民在春耕中就自动结合起来,互相帮忙种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农民在春耕生产中自发地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要求。
邓力群听到了王录所做的大会发言介绍后,深受震撼,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邓力群眼前一亮,如获至宝。仿佛黑夜中有一道闪电,划过灵魂的深处。土地改革以后,我们党怎样领导农民并使他们在将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当然不能采取过去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制度的那种“直接的革命方法即行政手段”,而要采用农民能够接受的经济上的方法和办法,自觉自愿的方法和办法,等价交换的方法和办法。汪清县委书记王录介绍的经验和体会使邓力群意识到,走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道路,并从供销到生产形成一条龙的合作体系,是土地改革后在经济上领导农民最好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邓力群俯瞰东北,放眼全国,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出发,农村供销合作社问题成为了邓力群在东北局工作时的研究重点之一。
邓力群回到东北局机关所在地哈尔滨,为了挖掘、推介、宣传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经验,迅速做了多项工作。一是向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汇报了汪清县的新鲜经验;二是把张闻天撰写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手抄了一份送给汪清县委书记王录;三是动员妻子罗立韵到汪清县去调查该县供销合作社的方法经验。
罗立韵从汪清县调查回来以后,写了一篇调查报告,邓力群帮助做了修改,然后定稿,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此后,汪清县委书记王录也指定专人调查了汪清县几个比较好的合作社,把典型经验写成调查报告。王录把调查报告送给了邓力群,让邓力群帮助修改。邓力群对两篇调查报告进行了精心修改,定稿以后送给了《东北日报》。1948年12月下旬,《东北日报》发表了《汪清兴塘区鸡冠村合作社》。1948年12月底或1949年1月初另一篇题为《汪清兴塘区腰营屯合作社》的调查报告也在《东北日报》发表。
邓力群将汪清县新鲜经验,总结提高,形成决策参考素材,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深入思考)、借鉴他人的说法(典型经验)、提供决策的做法(文件成果),时年33岁的邓力群,浓墨重彩地把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的供销合作社伟大事业,把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合作社经济,推向了闪亮的历史前台。邓力群堪称发掘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经验的第一人。在供销合作社事业起步和萌芽的奠基过程中,东北局工作的邓力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湖南桂东县委党校)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2/3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