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冀: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农业合作社的绩效分析
1942-1945年间,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合作化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措施,而不仅仅是革命危急形势下的应急之举。从整体上看,它是中共创新地利用乡村互助合作生产的传统,以合作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乡村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此举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广大民众通过合作社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参与中形成了与中共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中共逐渐实现了对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掌握。
邓力群堪称发掘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经验的第一人
邓力群将汪清县新鲜经验,总结提高,形成决策参考素材,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深入思考)、借鉴他人的说法(典型经验)、提供决策的做法(文件成果),时年33岁的邓力群,浓墨重彩地把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的供销合作社伟大事业,把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合作社经济,推向了闪亮的历史前台。邓力群堪称发掘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经验的第一人。在供销合作社事业起步和萌芽的奠基过程中,东北局工作的邓力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集体经济何以成为可能?——来看看东北和煦合作社的故事
在今天资本下乡的洪流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集体经济是否还有成长的可能?新的集体经济如何成长起来?已有集体经济村庄能否继续发展? 今天的推送节选自去年主题为“集体经济村庄”的开放时代论坛报告,严海蓉教授讲述了一个东北村庄尝试组织合作社的案例,其中的困境根本在于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道路问题。
巴西无地农民运动(1984- )
巴西沿袭殖民庄园经济制度,土地财产高度集中,历来土地冲突频发,催生以土地改革为抗争目标的组织。巴西城市化率几近85%,但近年出现去工业(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失业率上升,而农村土地又被大地主、财团与跨国公司垄断,形成排斥劳动的高度机械化农业。因此,城市贫民或者无地农民陷入困境,进退两难。
中央财政拨付20亿元 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
为促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20亿元资金,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