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艺术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不断发表创新性观点,不断推出新的战略性举措,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骄人业绩,获得了国内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之所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惊人的成就,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高超的执政艺术和纯熟的领导技巧。本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艺术和领导技巧很感兴趣,遂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草拟成文。
一、善于谋划发展全局,精心设计执政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艺术,体现在谋划发展全局、设计执政方略上。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谋划全局的科学理念。他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等科学理念。他要求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都要确立全局意识,形成谋划理念,提升总览全局的能力。这是对上层提出的要求。对上层提出的要求,他自己就在身体力行。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清晰地说明了谋划这次活动的基本思路。他说:这次活动的重点是促使全党更好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而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我们抓住要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对出现的“四风”种种变异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现象,严肃责任追究,加大查处力度。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集中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他把这种做法称之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央办公厅并同中办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办公厅工作提出“五个坚持”的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他要求:“中办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处处服务大局,找准位置,发挥作用。”要围绕大局反映情况、报送信息,做“千里眼,顺风耳”;要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是对下层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很早就确立了高瞻远瞩的全局观念、形成了雄才大略的统筹全局能力。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大手笔谋划和设计执政方略。只要我们稍作观察、略作整理,就可以缕出头绪来:
一是明确提出全新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期间,第一个层次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原来设计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指标,现在全国已经实现80%以上。今后的几年时间,余下的任务指标完全能够轻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提出全面发展的行动方案。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改革的行动方案;发展以开放为条件,党中央提出了全领域、深层次、广布局的对外开放行动方案;发展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行动方案;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行动方案;发展以党的坚强领导为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及其行动方案。
三是明确提出全面系统的配套措施。美好蓝图能否实现,行动方案能否执行,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在经济领域,我们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治领域,提出了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培育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确立法治信仰、建设法治中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文化领域,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社会领域,提出了增强社会和谐因素、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生态文明领域,提出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系统的配套措施,为美好蓝图的逐步实现,行动方案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有效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敢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艺术,体现在抓住主要矛盾、突破发展难题上。
第一、准确把握重点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维能力,不但表现在他善于把握、谋划发展全局上,而且表现在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题上。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发展难题。本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当前这个发展阶段,集中抓住了十个方面的发展难题:
一是稳经济。受国际经济不稳定发展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一直存在着下行的危险。能否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关系全部事业的发展基础,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无时不刻关注着这个问题,亲自主持政治局会议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多次作出明确指示,并通过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予以具体部署。
二是惠民生。消费不足,消费偏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为此,必须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以此拉动内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制造出更多提升换代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各项改革,释放出更多的红利普惠民生。
三是反腐败。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告诫全党:“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惕啊!”反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问题。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方针,实施了派巡视组的办法,加大了对贪官海外追逃追缴的力度,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四是解内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以往积累的社会矛盾、现实产生的社会矛盾不断爆发出来。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个致命内患。习近平总书记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纷争的经验,遇到类似问题,完全可以从容解决,有效化解社会危机,使社会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
五是强法治。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执法队伍,但是并没有在全民当中培育出普遍接受的法治精神,并没有在执法队伍中确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并没有形成自觉守法、持续守法的法治局面,距离建成法治中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法治中国的建设问题。他清醒地认识到“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深刻道理。他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研究依法治国问题,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充分准备,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做有效指导。
六是正思想。从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披露的信息看,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看,在人的思想多元化状态下,确有一些人思想比较混乱,接受一些负面的、甚至反动的东西;确有一些新闻媒体传播负能量,不能有效发挥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确有一些文艺作品宣传低俗庸俗、甚至违法失德的东西。一句话,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文艺作品不能沾染铜臭气。针对这种错误倾向,他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为此,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七是倡节约。习近平总书记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匮乏,深知厉行节约的重要性,深知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严重浪费,因此他在多次讲话中痛斥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现象,提出一系列反对浪费、倡导节约的要求。
八是治污染。30余年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不但浪费了大量优质资源,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国许多地区爆发的雾霾天气有增无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消灭污染源的政策主张。
九是重强军。我国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人民军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自担任军委主席以来,对军队和国防建设作出许多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强军的战略目标,科学制定强军的行动方案。经过不断大幅度的改革、高强度的反腐、深入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包括甲午海战在内的治军经验教训、更新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反复加强军事训练,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十是御外患。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极力通过挑起贸易纠纷、岛屿纠纷、领海纠纷、香港政改纠纷,妄图遏制我国崛起的步伐,搞乱我国的政治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予以痛斥和反击,采取沟通谈判、强军备战、据理力争、揭露真相等措施逐一加以抵御化解。
第二、充分认识攻坚克难。面对难题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注重当前,破题解难”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运用“倒逼机制”破解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解决粗放经营等“先天不足”和要素制约等“成长中的烦恼”。他指出,有困难必然有压力,有压力是有责任心的表现,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他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的一次讲话中,高度赞扬了浙江人民不畏艰难、奋斗拼搏的创业精神: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才使浙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他说,浙商自草根来,每一个浙商的成长都伴随着克难攻坚的拼搏,每一位浙商都有一部艰辛的创业史。他总结出:“从来不怕苦,从来不畏难”,是我们不断前进、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
三、勤于构思精巧措施,明确提出严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艺术,体现在构思精巧措施、提出严细要求上。
第一、以精巧出奇招。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以巧破千斤”。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设奇计、出奇招、显奇效。比较典型的精巧措施表现在:
一是从严治党,提出了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作风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作用,是党建当中的要害问题。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快就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进行,使得干部作风实现了有效转变;“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使党的建设机制长效化。
二是反腐败斗争,采取派巡视组的措施。我国从高层到基层距离比较远,往往存在着鞭长莫及的情况。在长期的国家治理中,我国就形成了派高级别官员到基层巡视的传统。许多有作为的皇帝都曾经派钦差大臣巡视地方,甚至皇帝亲自微服私访,被传为美谈。封建社会是依靠个人权威,震慑和查处腐败官员;而现阶段的党和政府是依靠组织权威,震慑和查处腐败官员。巡视制度的创立、巡视方式的创新,使我们党有了对腐败势头采取“零容忍、持续性、全覆盖”的高压态势和全新手段。
三是对外经济合作,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后危机时代,各国急于摆脱危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紧迫心理,及时在国际社会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并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的倡议,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相关国家的热烈响应,也为我国更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经过3年多实践,已经使沿线许多国家收益。
第二、以严细显奇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他对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有深刻地理解,并将其化为工作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对全党的思想行为求严。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执行的严细要求,充分体现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各项指示中。最典型的是: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党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提出八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光用带有“严”字的词语就达93个之多。他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从反面说,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失之于宽;从正面说,党的建设取得进步,是得之于严。实践证明,严格要求,就会使各级党组织做出决策更加慎重,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更加有力;各级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更加精准,勤政廉政效果更加显着;广大党员工作行为更加细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突出。
二是对全党的工作行为求细。当代世界的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任务落实和工作执行,提出的精细要求,完全符合时代管理的大趋势。因为道理很简单,只有精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落地生根,大幅度提高成功的几率,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违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的工作安排部署非常精细,凡是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机会,他都会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或做出重要批示,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凡是需要地方和基层落实的工作,他都讲得比较细致,比较生动形象,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凡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他都详细过问、反复研究、精心部署。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我们仍然清晰地看出,每一个重要机会、每一个重要环节他都不拉过,可以说滴水不漏。这是他思维缜密的必然结果。令人瞩目的反腐败工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行为求细的要求。中纪委抓住了公款送月饼、送贺卡、送节礼、送年货、送购物卡、送培训、送娱乐等细微的腐败行为,果断出台治理措施,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既发挥了治理的功能,又起到了预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此文写于2014年10月,修改于2017年2月26日,修改时增添了些许内容)
【文林墨客,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3/3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