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

国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而中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哪个社会都会有它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没有必要总是拿“人家国外”之类的说法来自我贬损。

几天来,中国同胞刘少尧被巴黎警察枪杀的事情持续发酵,我刷了一天的新闻,从最初保持中立(因为案件中确实许多疑点),到此刻为遇难者、他的亲人甚至生活在法国的华人群体感到悲愤,心情难以平静……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些因素让我如此愤愤不平。于是我试着把这一天多以来让我愤怒的点一一理出来:

最先让我改变立场的是一篇关于游行示威同胞无故被警察暴力殴打的报道文章。文章里几位同胞在游行现场,完全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警察拳打脚踢,甚至用警棍殴打,里面的配图让人觉得惨不忍睹。这是一个所谓的民主国家、一个总是因为人权问题对中国指手画脚、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国家!这里的“警察”就是这样“保护”人权的!

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

朋友圈许多文章说巴黎当地的媒体报道严重失实,只有警方的说法,而全然没有受害者家属的声音,据说Le Parisien(巴黎人报)最早的报道文章迫于压力已经被撤。昨晚回到家,想了解了解巴黎当地的舆论,于是上Le Monde 官网查了查,然后我再次愤怒了!首先,很明显的是在我查阅的时候这件事情并未引起多大的关注,我翻了好久才找到一篇相关的文章。文章表面上看态度中立,但是在说完双方各执一词之后,立马就用不小的篇幅说明当事人曾于2012和2016年两次与警方有过交道,2012年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这不是明显的舆论导向、明显地已经选择了立场了吗?其次,文章的标题是:Pékin exige « tout la lumière » sur la mort d’un ressortissant chinois tué par la police à Paris,直译过来大概可以理解成:关于华人在巴黎被警察枪杀一案,北京方面要求尽快查明真相。法语原文把“北京方面要求”放在了主句里而把华人被杀放在从句里,似乎问题的关键在于北京方面的强硬态度,而不在于事实是什么。这不是很可笑吗?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更关心的并不是真相是什么,有没有可能他们的警察执法过程中有不当的行为(别忘了所谓的“爆菊”事件才过没多久),而是北京方面要求他们如何如何……这种论调造成的结果是下面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冷嘲热讽的语调:北京方面管的事情真多;中国的警察自己什么作风,还有资格来管我们;甚至把西藏问题都扯进来了……

第三点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是一些网民的言论,诸如“为什么要离开祖国,打死活该”、“不喜欢法国就给我滚回去”(主要在法语平台上看到的)、 “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关于华人示威者与当地警察起冲突)之类的言论。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看了标题就开始妄加揣测,进入所谓的“国民性”之类的惯性批判思维之中。虽然这样的声音只是少数,但看到了还是觉得非常心寒。

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

Manifestations après la mort de Shaoyo Liu

我想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大概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华人在法国的状况确实是很尴尬的。首先,我们很容易成为所谓的“阿人”“黑人”攻击的对象,因为传说中国人有钱。其次,华人骨子里还是以和为贵的,尤其在别人的地盘上大部分华人还是规规矩矩做事、规规矩矩做人的。而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话语=权力,如果你不发声,那么你就是被忽视的。游行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学历史的时候对巴黎人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巴黎人民走上街头”,这对于他们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手法,他们的许许多多的权益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争取到的。而这样的“走上街头”的文化对于我们而言是如此陌生,我们更习惯于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第三,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受伤的游行示威者这样形容法国的警察:“他们在狼群里是羊,在羊群里则成了狼。”我想这样的比喻也许并不为过,也很好地形容了华裔在这里的生存状况:一方面容易成为攻击对象,另一方面通过正常渠道维权又显得困难重重。事实上近一两年时不时能看到华人被暴力执法的新闻。当然这次的事件也许不是种族事件,我们也不清楚这里面被害人是华裔所占的比重有多大,而且这件事情本身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是华人团体对此如此巨大的反响绝不是单纯这一件事情引起的,而是一直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和情绪。

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

昨晚youtube对十九区华人示威的状况进行了直播。警察再次用烟雾弹等驱散了人群。悲愤之余,我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此刻,我只想说,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所谓的西方国家今天真的没有比我们文明多少,更没有比我们高端多少!时过境迁,我们的观念也亟待更新!”是的,这是我最想说的话,也是我出国以来时不时会在脑海里出现的一句话。

既然说到“文明”,那我们就从文明说起吧!我想假如我说法国人很文明,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反对。好,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他们文明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真的不要再崇洋媚外了

先说说最基本的,过马路的问题。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样的论调:国外人家都很文明的,没有人闯红灯的!来了巴黎之后,你会发现行人几乎都不看红灯,只要没有车,绝对会毫不犹豫地过。甚至有车他也会过,如果车不让着他的话,他很可能还会意见很大!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从闯不闯红灯大概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生活在巴黎的还是游客。我们刚来的时候闯红灯多少还会不好意思,要东张西望观察下周边情况,如果别人都闯的话才敢跟着闯。现在也都已经很自如了。我基本都是骑车上学,然后发现极少有骑单车的人会遵守交通规则。有此我在红灯前面停下了,边上一起等红灯的摩托车小哥跟我说:“好稀奇啊,像你这样等红灯的cycliste(骑单车的人)!”

再说说时常困扰我的——图书馆里的噪音。坦白说,我在国内的时候不是太爱泡图书馆,所以也不太清楚国内图书馆一般什么情况。但是我在这里,经常被图书馆里旁若无人讲话的人气得两眼冒金星。七大有两个我比较熟悉的图书馆,一个是东亚学系的小图书馆,非常小,大概一共也只能容纳二三十个人样子,因为特别小,所以一旦有人在讲话你就会觉得吵得你脑子都要炸了。去了几次,断定这个地方是再也不能来了,几乎每次去都会有人在那里一刻不停地说话。另外一个就是学校的大图书馆,简单可以这么概括:哪天要是坐半天身边都没有人在窸窸窣窣讲话,我就会在想今天什么日子,这么不正常?

我来了法国之后一直在骑单车通勤。从家到学校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路段有专用的单车道。有次在一段没有单车道的路上骑行,这段路很窄,只有两车道。前方一辆扫落叶的车挡住了去路,还扬起了好多灰尘,我顺着车流骑到逆向的车道上(当时反方向没有车),突然有一辆车直接斜插过来,蹭到我的车头,直接把我别到最左边的人行道上了。多亏我当时速度很慢,立马刹住了车,惊吓了一场,人没事,只是车头被撞歪了。对方车里下来一个穿得还比较正式的法国人(白人),没有任何歉意,我愤怒地指责了他。他居然一副自己毫无过错的样子,悠闲自在地说你为什么要骑到汽车行驶的车道上?还是反向行驶?我当时震惊了!你不也在反向行驶吗?!还有谁说这个车道只允许汽车行驶?!这条路上每天有多少单车在这里来来往往?!他居然跟我说:“那不关我的事,单车就该在单车道上,没有单车道你就给市长写信、给总统写信!”我当时处于激愤之中,法语也说不利索了,完全无法跟他好好辩论。只是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愤怒,然后要求他道歉。他依然用那副无比傲慢的、慢悠悠的语气很敷衍地道了个歉……事后,我一路都在想着,刚刚也应该冷嘲热讽地、慢悠悠地刺激他几句,诸如“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人道主义”之类的。可惜当时情绪太激动,脑子也没办法正常运作,大声吼了几句,反倒显得我很没风度……

说完“文明”说说“靠谱”这件事。刚来法国的时候办这些行政手续经常弄得一肚子气,那时候经常开玩笑说感觉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花在这些事情上。当然,那是第一年的事情,后来生活慢慢走上正轨,会好很多。首先打交道的是银行,办一张银行卡,我们俩跟银行的工作人员聊了足足一个钟头,中间她还不停地接电话(要是国内银行的工作人员这作风我早可以发飙了)。之所以要聊这么久,除了核实我们的各种信息之外,还会详细问你各种功能要不要开通。其中有一项服务是透支功能,上限300欧,我们选择开通。那时候正好因为一点小问题,国内的钱没能及时取出来,所以拿到法国的银行卡之后,我们没有立即往卡里存钱,想着反正有300的透支额度。没想到过了两三天卡就不能用了,去银行找工作人员,她查了一下,发现她当时操作失误,忘记给我们开通这个功能了。然后说得重新签文件才能生效。好吧,那就签吧。失误嘛,倒是也可以理解。过了几天,我们俩分别收到一封纸质信件,信上说,因为我们的卡处于非法透支状态,暂时要收回我们的用卡权限。同时,因为给我们寄这封信,要收我们3.2欧的费用。我们当时又震惊了!什么鬼,谁让你给我寄纸质信的,你不会发邮件不会打电话吗?!寄一封信的邮资绝对超不过1.5欧,你凭什么收我3.2欧?!你们工作人员的失误凭什么要我们来承担后果?!就因为这屁事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银行,大概过了一周卡才能正常使用。跟工作人员理论,她也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歉意,甚至不主动提出给我们退回这3.2欧的所谓寄信的费用。一年之后,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我刚搬来的邻居身上。那个工作人员更是恶劣,压根儿就不愿意承认自己操作失误,找各种借口推脱忽悠。刚来的时候经常因为诸如此类的芝麻豆点大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主要是太没技术含量、太繁琐又太费时间,感觉生命就这样浪费了好不值。

Boll学的是心理学,我的研究课题也跟精神分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会特别关注。我之前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时候上过一些培训课程,老师们时不时会提到,在国外,心理咨询师上岗之前都要接受个人分析,一般是500小时。后来认识了Boll的一位老师,是精神分析师,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她告诉我们这个个人分析并不是必需的,而且挂牌当精神分析师也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我记得很清楚,她当时跟我说:如果明天你想开一个这样的工作室你也可以开。当时听到这个我已经觉得很奇怪了,而最近听说了另一件事更是让我诧异不已。法国的心理学研究生入学条件还比较严,基本都要求要有心理学的本科文凭。所以很多本科拿了其他专业文凭、硕士阶段想转心理学的学生都被要求从本科三年级、甚至二年级开始读。这边的心理学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要求实习,硕士阶段实习更是必需的。而法国的心理治疗机构也都有接收实习生的习惯。Boll同学的实习一直都是在旁听,我觉得挺好的,常常夸他们这个“传帮带”做得好!上周跟一个心理学硕士一年级的韩国同学吃饭,聊起实习,她说她已经独立开始咨询了。我顿时觉得好不可思议!因为她也是之前学了别的专业,然后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读的心理学。这就意味着,她在仅仅学了一年的心理学之后就开始独立给别人做咨询了!而且她所在的实习机构是一个非常正规、非常大的公立机构……于是国外心理咨询行业多么正规多么严谨的印象在我心里崩塌了……

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所谓的“祛魅”的过程。坦白说,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崇洋媚外的人,觉得外国的月亮特别圆、觉得外国的社会特别正规、外国人特文明特有教养,面对老外总是一副仰视的状态。而当我学习了法语,慢慢地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才慢慢明白他们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并不比我们“高尚”或者高明多少,也不值得我们仰视。关于崇洋媚外,我亲身经历过的两件事情时常被我忆起。

大一暑假,我一直在陪一个刚到厦门的法国老爷爷Claude安顿,当时时不时要陪他去买各种家具地毯什么的,一是帮他做翻译,一是帮我自己练口语。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让初学法语的我欣喜不已。有一次我们一起搭公车。一上车,坐前排的几位老人家立马要给Claude让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当时63岁,而要给他让座的几位老人家年龄估计也跟他差不多,大概两三个,应该是一起的,都积极地站起来,热情地邀请他落座。当时的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也许多少还有点荣耀感。然而后面时不时想起这件事情,心里都五味杂陈:那几位老人家看起来状态都要比Claude差很多,更需要座位的其实是他们!这样的让座行为背后是他们怎样的心理?!

还有一次,大三的时候,忘记怎么认识的一个法国人,中年,艺术领域的。她说约了艺术学院的一个学生,想去了解下国画还有书法的一些知识,当时说好了我陪她去,帮她做翻译。但纯粹是朋友之间的帮忙,不收费的。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偶尔会接一些口译的活了,已经没那么渴望得到这种形式的“锻炼口语”的机会了。我们走进美术系办公室的时候,里面只有一个人,看样子应该是老师,不是行政人员,年龄跟我的这位法国朋友差不多,悠闲地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那个法国朋友说明了来意,美术系的老师依然悠闲地翘着二郎腿,很随意地示意我们到哪儿可以找到要找的人。当时我几乎是震惊的,想着老外来访怎么能不起身欢迎呢?怎么能不表现得恭敬点儿呢?怎么能一直这么翘着二郎腿呢?!今天再回想起当时的内心活动,会觉得很可笑,并很为我当年的崇洋媚外而感到尴尬。尤其今天人在国外,再回头看看外国人在中国得到的待遇,更是觉得这样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了。而那天后来的拜访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因为我没有问她收费,以朋友身份自居,所以有时候她提的一些很基本的关于国画的常识我就直接回答她了。结果她中间好几次都很严肃地告诉我:“你翻译就好了,让他来回答。”那种傲慢的态度让我极度不舒服。我充其量只是陪你来参观而已,我们之间没有雇佣关系,你凭什么以这样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我?!我整整陪了她一下午,结束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假使对方是个中国人的话,肯定会不好意思地说我请你吃饭吧(出国之后才明白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自己给自己瞎安的)。而我的这位“朋友”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没有因为弄到这么晚害得我没有办法吃饭而表示出任何的歉意!当然,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会明白,他们没有这种请人吃饭的习惯,另外对于他们而言,错过一顿饭也未必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当时的我,为了这件事情还是恼了一小阵,而这个人从此也再没有在我生活中出现过。

这件小事也许就是我慢慢告别“崇洋媚外”的开始。

其实,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方方面面都在飞跃发展。八九十年代来欧洲留学的人会明显感到我们比人家落后太多。但是今天情况已经大大不同。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不了解,不敢多说,但我敢确定地说,很多刚到法国的留学生多多少少都会诧异:怎么这么落后!而即使是在学术层面,我们也未必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落后。首先我必须承认,现在国际的学术标准是建立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上的(至少文科是这样),我们所做的许多东西也都是在借用西方的理论工具。但是就我读博这两三年以来看过的书籍和文章来看,国内虽然学术类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不少高质量的文章,也有不少有大家风范的学者。情况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好许多。理工科我虽然不太了解,但前段时间听一个学医的朋友讲了一件小事。他们开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他的老板听了中国同行的会议报告之后,很诧异地跟他说:“原来你们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已经这么先进了!”是的,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走在世界前沿了,而我们的许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需要对西方跪舔膜拜的阶段。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是我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落后挨打留下的后遗症。但是,今天,世界真的在变,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们,而西方也未必仍然是那个让我们感觉永远无法企及、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的乌托邦。

洋洋洒洒写下这么长一篇,我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明中国有多好、法国有多糟,我想说的只是:国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而中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哪个社会都会有它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没有必要总是拿“人家国外”之类的说法来自我贬损。我在这里看到的现实是:“人家国外”也有不文明的人,“人家国外”也有许多不靠谱的事,“人家国外”的政府也有贪污腐败,“人家国外”出门还要担心被偷被抢被恐怖分子袭击……我的目的更不在于说明法国烂得一塌糊涂,完全没有必要来这里学习或生活。事实上,在这里的两三年我总体上还是过得非常愉快,这里也有许多让我心动的东西:巴黎的春天、巴黎的博物馆、巴黎的厚重和轻松,我也很能理解最终选择留在这里生活的同胞。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双方的关系,重新调整我们在所谓的“西方”面前的姿态,因为,以我们今天的实力和现况,我们真的可以跟他们以平等的姿态来对话了!

经作者授权发布

原载豆瓣阅读专栏《巴黎斯坦冒险记》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4/3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