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解严30年,“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

蔡英文否定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反对“中国因素”以转移社会矛盾,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政策,既成为与北京斡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内进行政治清理的合理化借口。7月15日这一天,立法院依旧打架,人民还在街头;内战尚未解除,两岸还在对抗;政党轮替了几回,换了几批人当官,执政者还是在内部区分敌我,寻找敌人……“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解除了军事戒严两岸关系依然森严。

台湾解严30年,“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

解严30年,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似乎没有照亮反共意识形态的晦暗。7月15日这一天,台湾的“民主政治”依旧在立法院的斗殴中度过,昔日从军事戒严体制的桎梏中解放的乐观情绪,消蚀在蓝绿恶斗的共谋中而窘态毕露。30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足以耗掉一代人的青春以及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愿望,当年在街头追求民主的青涩身影,换得今日在朝堂追杀政敌的老辣手段。7月15日这一天,立法院依旧打架,人民还在街头;内战尚未解除,两岸还在对抗;政党轮替了几回,换了几批人当官,执政者还是在内部区分敌我,寻找敌人。“不当党产”、“转型正义”、“保防法”、“政党法”、“一中承诺书”、“15年禁足条款”、“退休人员出境报备”…“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解除了军事戒严两岸关系依然森严。

长达38年的军事戒严体制,既肇始于国共内战,也因为东西冷战两体制对立而得以延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强渡长江攻占南京,国民党当局隔江而治的美梦至此幻灭。为了稳定政局,首先透过第一届国民代表会强行制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以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法源依据。随后于1949年5月先后实施全岛人口普查,发布军事戒严令,加上国家总动员法、惩治叛乱条例、动员戡乱时期匪谍检肃条例、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非常时期人民团体法等战时法条的制订和实施,逐渐打造出一个极其严密的军事控制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台湾民主化的进程。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第七舰队开始协防台湾海峡。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撑腰下成为西太平洋的反共前哨,并且在“麦卡锡主义”的助威下正式发动了一场残酷血腥的肃清活动。根据民进党籍前立法委员谢聪敏的统计,自1950年起迄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牵涉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有3,000~4,000人遭到处决。整整一个世代的热血青年就在这场肃清中,为了祖国的命运以及自己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蒋介石军事独裁政权正是在这种外部从属于美国反共霸权体系,在内部又缺乏强大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超越一切阶级、阶层、集团和党派的一元化个人独裁体系。

战后作为世界经济与军事唯一超强的美国帝国主义,为了防堵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一方面金援西欧及日本的战后重建计划,协助其国民经济的复苏;一方面透过资本输出和国际融资,大搞“新国际分工”,在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中扶持亲美的军事独裁政权,建立了以美国为枭首的“国家资本主义同盟”。在“国家资本主义同盟”的规定性下,各别国家或多或少都在从属于美国的意志之下决定并执行其本国政策,一方面既要有利于跨国资本的利益;一方面又要促进民族资本的积累与发展。这种由国家出面主导的“跨国资本国家资本”复合体的积累机制,只有在两体制对立冷战结构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获得统一。

上个世纪八〇年代中期,亚洲环西太平洋沿岸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的展开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市民运动。战后以来在美国的支持下盘据着东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的军事独裁政权及其附庸,面对着一波波涌上街头要求民主的人民群众无不应声而倒。导致东亚地缘政治进行如此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就在于“美元/黄金汇兑制”的崩解,美国被迫调整东亚战略朝向“联中抗苏、以台制华”转移。这场市民社会运动的成功,不仅象征着东亚各国威权主义国家体系的消亡,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页,在世界范围内,它也意味着战后由美国所一手导演的“国家资本主义同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因此,1987年的解除戒严,与其说是蒋经国政府对八〇年代风起云涌的市民运动的主动回应,不如说是对后冷战时期美国调整东亚分工布局,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的被动因应。事实上,八〇年代这场以西方“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粉墨登场作为背景的东亚民主化狂潮的客观效应,是扫除了“民族国家”这个障碍,为九〇年代后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架构的新自由主义资本全球化铺平道路。

在过去数十年来,民进党之所以能在国民党军事戒严体制下迅速茁壮,进而取得政权。总的来说,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利用国民党早期的省籍差别待遇,巧妙地将“台湾意识”异化为“台独意识”,在意识形态战场上取得了“本土化”的诠释权;二是利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作为口实,挑战国民党党国体制,取得美国当局的支持和台湾资产阶级的经济挹助。平心而论,过去20年来台湾的经济停滞,资本全球化下的自由贸易难辞其咎,民进党就算不是始作俑者,也是积极的促进者和得利者。遗憾的是,随着美国东亚战略朝向“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围堵政策的转移,过去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客观结果,如今却成为民进党政府反对“中国因素”转移社会矛盾的手段。如此一来,民进党僵硬的“中国论述”非但没有调整的必要,蔡英文否定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政策,反倒成为与北京斡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内进行政治清理的合理化借口。

30年过去了,解除军事戒严给资本流动带来了自由,却没有给台湾人民带来民主,更没有为两岸带来和平。数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曲曲折折,说明了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反反复复,不解除两岸政治敌对状态,排除外部因素得以发生作用的内部矛盾,台湾的民主政治就无法真正落地扎根,蔚然成林,就只能在外部力量的强力栽植下长成枝干扭曲的盆栽,用来装点门面。只不过,以前是用拒马把人民围在外面,现在是把自己围在里面;过去是动员安分保守的军警扞卫政权,现在是朝不保夕的退休公务人员如影随形。

【本文原载于《两岸犇报》第154期】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7/3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