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岛屿:台湾左翼书写的民族创伤——专访蓝博洲
台湾50年代的白色恐怖带给台湾人民的遗害,具体表现在国家分裂的现实政治当中。就在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下,造成了无以数计家庭不能团圆的人伦悲剧,整体民族的灵魂也因此长期处于分裂的不健康状态。在严厉反共的社会气氛下,大部份当年的受害者为了生存而刻意遗忘那段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历史记忆。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反共社会的台湾,受到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洗脑,反共亲美的意识形态于是成为台湾民众价值观的主流。也因此,承续着日据以来反帝、反资、追求国家统一的50年代受难者们的理想追求,也就更加不能被当代台湾社会的一般民众接受而被人们刻意遗忘了。台湾社会也因此成了一个对历史集体失忆的病态社会。
台湾王炳忠事件 为何是白色恐怖复辟?
民进党政府日前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声称要开放戒严时期的政治档案、清除威权象征、平复司法不法及还原历史真相。然而,此次王炳忠事件中,调查局疑似“共谍”就抓人的行径,无异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再次暴露出民进党扭曲历史、倒行逆施,根本从未走出反共戒严体制的阴影。
一个诗人死了,历史不清理,“狼来了”就还会重复
鉴诸于近日来绿色执政所推出的一连串国安法案和粗暴的作为,我们能不感慨,或许,一个诗人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但“国家”恐怖主义的政治肃杀并没有远逷,只不过依然是在“反共”的借口下,更加的理直气壮而无所顾忌。新党的王炳忠等四位青年朋友被以违反国安法搜查拘提,就是一个案例。
陈映真:从乡土文学论争到“乡愁”的面纱
近日,一位台湾诗人逝世,借由一首寓意思乡、期盼祖国统一的诗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纪念。但另一方面,了解这位诗人履历以及经历“白色恐怖”的台湾人民,却披露出这位诗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攻讦左翼人士,乃至告发论辩对手,借由当局力量恐怖镇压新生力量。回顾当年历史,论者意不在揭逝者之短,也无意呈现一幅“文人相轻”的画面。呈现文学与政治互动的历史,有助益于两岸同胞理解台湾文坛、政坛如何走向今日之怪现状。
陈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话语的重构与历史的再叙述
白色恐怖的历史创伤并不会因为遗忘就被疗愈,恰恰相反,只有不断的重返历史现场,通过创伤记忆的再叙述,才可能抚平个人心灵的褶皱,连接社会历史的断裂,从而达到救赎的可能。
台湾50年代白色恐怖钩沉-1951年义民中学案
1950年夏,黄贤忠与杨环结婚。隔年,义民中学案爆发,夫妇同时被捕,彼时杨环已怀有8个月身孕。两个月后,杨环于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产下一名女婴,以夫妇两人的姓,取名黄杨。同时寄望命运乖舛的婴孩,能够像黄杨树那般虽成长艰苦却卓绝地活着。黄贤忠在狱中诗作“绝命诗”与遗书,为他献身社会的历史任务及使命,留下“不悔”的脚注。他给来台前在大陆出生的儿子伟民的遗书写着“为了理想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尔父已把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社会和人民了,你一定会原谅阿父的!”更是对生命与思想的最后表白。
台湾解严30年,“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
蔡英文否定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反对“中国因素”以转移社会矛盾,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政策,既成为与北京斡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内进行政治清理的合理化借口。7月15日这一天,立法院依旧打架,人民还在街头;内战尚未解除,两岸还在对抗;政党轮替了几回,换了几批人当官,执政者还是在内部区分敌我,寻找敌人……“白色恐怖”换个颜色依然恐怖,解除了军事戒严两岸关系依然森严。
台湾人民解放阵线——70年代左派青年与白色恐怖
1977年“台湾人民解放阵线”案案发时,成员中年纪最大的不过二十七、八,年轻的刚升大四。甚至当时特务都很疑惑,“土生土长的几个人为什么会亲共?为什么会想跟大陆统一?”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他们当时又是怎么想的?这样一个看似突发的案件,该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四十年过去了,这个“左派青年”案,又能对历史认知有怎样的启示?又会对今天与明日的青年运动有何启发?
被歪曲为“台独起点”的“2·28”,拒绝再背锅!
明天就是台湾“2.28事件”70周年。大陆届时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这一信息在台湾社会引起了不小震动。连日来,台湾媒体对此不断发表相关报道和评论。民进党及台独势力对大陆要纪念“2.28”更是暴跳如雷,简直要疯掉了。因为,在他们看来“2.28”是其“专利”,是操弄台独最顺手、最能激发台湾民众仇恨大陆、分裂国家的一张王牌。现在大陆也要纪念,让他们“情何以堪”?
白色恐怖受难者秋祭: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才是真转型正义
2016年「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秋祭追思慰灵大会」10月22日下午在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举行,号召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家属及社会各界关心人士超过800人参与这场庄严肃穆的追思活动。主办单位「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表示,这项纪念活动是要向五〇年代因反对内战、追求社会主义而遭枪决的革命前辈默哀致敬,也要对民进党再度执政下的两岸急冻政局提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