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赞美《敦刻尔克》,那请顺便赞美下国足
一
嗯……片子挺好的,可以看,可以看哈!
但如果把敦刻尔克大溃逃,这样一次从一个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直到不可收拾的失败的军事灾难也要拿出来讴歌一翻的话,那我觉得中国男足的故事简直可以拍出一个像《指环王》那样的系列——一系列史诗级的失败。
现在的《敦刻尔克》,有些人很喜欢,说“高级”,就有点让人懵逼了,所谓的“高级”是指画面,还是导演叙事手法,还是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深意呢?
二
《敦刻尔克》的画面来说,是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我的意思是既不好也不差,没有惊喜,也不失望,感觉就是战争片的画面本该这样啊,还能怎样?
所以,如果说这样的画面能被夸奖为高级,那高级的电影还挺多的,包括类似国内拍的一些战争片也足够列入这样的高级当中。
诺兰再次熟练地使用了他那种独特的多线条结构,多场景推进,多维度叙事的方式。当然从导演技巧上来说,这是非常高超和有才华的表现,但他是诺兰啊,诺兰难道不就是应该拍出这样的电影,才叫诺兰的电影么?
要是有人说,诺兰的这种风格就是高级的,那我完全认同。我也是诺兰粉,完全理解粉丝心目中,美好、高级是不需要理由的。但如果从更理智的角度来说,现在的《敦刻尔克》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它……高级么?这可能是我最大疑问的由来,也可能是网上分歧最大的部分。
三
在一些人的心中,对于战争片理解可能有些误区。他们会认为,一部战争片只有表现了人懦弱的一面,才是在通过战争来思考人性。
我觉得,这是错误而且弱智的。
因为,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总是会有正反两面的表现,互相矛盾又彼此依存。战争当中,贪生怕死、懦弱、嚎啕大哭、大小便失禁……当然是人性;但是同样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勇敢、英雄主义……也是人性。
大概,因为那些觉得贪生怕死、懦弱、嚎啕大哭、大小便失禁……更高级的人的心理动机完全是源于设身处地的联想后的同理心在作祟,觉得假如自己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也会有如此胆怯,所以会觉得电影表现这些就格外真实,于是便高级了。
但在战争当中,如果人性也有高下之分的话,我会觉得勇敢、铁血、彪悍、舍身成仁要比临阵脱逃、畏缩不前、贪生怕死要更值得歌颂。士兵哭哭啼啼地诉说战争残酷是很娘炮的做派,如果战争中士兵的怕死也值得歌颂的话,那国足每次回来是不是也应该夹道欢迎?
不要以为欣赏这些是洋气的行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麦凯恩竞选党内提名的辩论中就说竞选对手:别老拿越战说事儿。你根本不是英雄。你被俘就变成英雄了?我更喜欢那些没有在战争中被敌人关进监狱的人。
那么我想说:战争里歌颂怕死就是有人性了?那我更想歌颂那些不怕死的!
这TM才是直男的思维好不好?
四
说回到诺兰的《敦刻尔克》。
从主题来说,就是——回家。而在过程中来说,贯穿主线的那个士兵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逃命。对,不是撤退,是逃命。
整个电影当中,无论英军还是法军,整体弥漫着颓废、落魄、怕死、慌不择路。而对于英国民众来说,就是盼望同胞回国。
好吧,我们想象中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也就该是如此吧?而英国民众来说,他们当然是盼着自己同胞安全归来,不然盼着他们死吗?
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天经地义。可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在那样特定的环境当中,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故事。如果整个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和观众想象的一样,那我为什么不去看敦刻尔克的黑白纪录片?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拯救大兵瑞恩》。这个故事最棒之处在于,在那样的背景之下,人情、人性、国家、牺牲、责任、义务……它是通过“瑞恩”的私情来讲国家大义,处处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又那么令人动容。你会情不自禁的去关注“瑞恩”这样一个在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命运。
但是反观《敦刻尔克》,对于情节也许我始终还会有一点期待的话,那里头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提不起我的兴趣。倒是男主角“死神来了”的倒霉运气给人印象深刻。
不去粗暴判断孰优孰劣,但至少,《敦刻尔克》这样的内容,是让人欲求不满的。
五
也许只有最终的胜利者才能把一次彻头彻尾的军事灾难包装得如此诗情画意。但现在无论如何粉饰这次失败,也很难超过当年丘吉尔在下议院对于敦刻尔克大溃逃的公关了吧——
……
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但……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所以,对于一次失败应该拍出怎样的意境,才是令人信服的呢?
六
之前看过一个片——雅多维尔围城战。
由1961年帕特·昆兰指挥官率领的150名爱尔兰籍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刚果执行维和任务的真实围城事件改编——亲西方的莫瓦塞·冲伯将军控制了加丹加省地区,并暗杀了当时刚果的民选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昆兰率领他的部队与由法国和比利时雇佣兵指挥的当地3000人部队展开激战。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帕特·昆兰指挥官带领士兵向叛军投降。
电影中有一段:爱尔兰部队已经弹尽粮绝,敌人又冲了上来。指挥官无奈之下让士兵收集子弹壳,然后用炸药改装成路边炸弹,以此又一次阻挡了敌军。
电影到最后,他们要投降时有句台词:每一颗子弹我们都使用了两遍。
这才是一次令人尊敬的失败的正确打开方式。
《敦刻尔克》?
好!但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高级!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老王不装”】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9/3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