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电影”什么鬼?中国电影迟早被这些伪概念害死!
01.
今天来聊一聊一个伪词,什么叫伪词,它跟伪娘不是,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最近我看到公号文章老提出一个概念叫“重工业电影”。
据说《战狼2 》票房直冲55亿甚至60亿,这个时候就有好事者跳出来讲啦,《战狼2》的成功标志着“重工业电影”的全面胜利。
听完这个说法我就想呸他一下,我觉得中国电影迟早要被这些伪概念害死,就说说重工业电影吧,它是盲人摸象,不见全貌。
电影原本是有着丰富元素的词语,一搭上重工业二字就被限制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语义中,变得不堪一击。
而这种广泛传播,逐渐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会渐渐误导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
人们对于电影的理解会变得相当模糊,越来越不清楚看一场电影究竟要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重工业电影?
【这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概念,是中国的原创(自媒体人的原创),属于典型的营销手段,是自媒体为了100000+,而不得不将两个几乎没太有关联的词儿套在一起,生造出来的一个新词儿。】
如果真的对电影有充分的自信,那么单单电影二字已足见分量,干嘛前面还得加一个定语呢?
过度宣传或消费“重工业电影”,自然就挤占了其他类型片的生存空间,整个市场发展畸形,同一片土壤的秧苗一半溺死一半干死,出现旱涝均不保收的怪象。
02.
有人说好莱坞有着完善的电影工业生产体系,但这话只对了一半,它完整工业生产体系的前提,是因为有着强大的故事生产流程,二者是均衡发展的。
再者,好莱坞完善的电影工业生产体系之下,同时预留着很多的自由空间,因为电影终归具有商品和艺术品双重属性,它仍然是灵动有生动性的东西。
相称的规模才有效,没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很难实现工业的直接跨越,这个有着自身内在规律的过程,一旦加速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比如与之相匹配的人力、物力、能量都没跟上的话,断供应之后呢,剩下的将是无数不得不搁置的闲散的垃圾。
原始的资本积累就是指故事的沉淀,而工业运转速率是决不能超过故事沉淀速率的。
再加上,我对重工业这个词儿,现在还在频繁使用,感到极其不满。
因为重工业本身就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别热的词,到现在一个市场经济时期,依然把重工业三个字放得如此之重,也说明了这类人的观念表面上往前走,实际上在往后退,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一个字:炒。
炒什么?
【炒概念、炒热钱、赚快钱,最终都是目光短浅之举,玩烂一类电影紧接着再玩下一类。】
中国本来就稚嫩的电影市场如何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引导,而这样的热度又能维持多久?这样的快钱又能挣多少呢?
百炼钢不如绕指柔,厚德才能载物。
作为核心的故事本体要承接得起,所谓的重工业才有相对应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就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拈轻怕重乃人之本性,概念的创造当然容易啦,但要把一部电影拍好很难。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会讲故事的电影人才,才是世间罕有的真宝贝。
数十年未见的爆款《战狼2》一出,重工业电影这个词儿真的就堂而皇之登堂入室。
03.
但是我又举另外一个例子:
【就是讲那剩余的中国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甚至连“轻工业电影”都算不上,那它的卖座又说明什么呢?】
是不是又说明轻工业时代来临了呢?
这不是鬼扯嘛。
从这两个例子看得出:
【卖座的永远只是好电影,绝不会因为它自身到底是重还是轻或者是手工而有所不同。】
观众真正喜欢的绝不是他们电影前面的概念,而是电影里面的内在逻辑。
请别再跟我鬼扯重工业电影这个概念了。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四味毒叔”】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8/3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