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在洞朗事件中的舆论传播策略分析
为期两个多月的中印对峙事件已然结束,关于印度军事力量后撤的事实,中印两国官方表态不尽相同,谁赢谁输的争论延续至今。双方军队交锋止于一场"石战",舆论场上的交锋远比疆场更为激烈。从两个多月印媒的表现来看,其舆论导向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与外交军事斗争配合较为默契,体现了印媒体强大的议题设置和舆论调控能力。其策略技巧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一、自我辩护,嫁祸于人
自始至终中国官方反复声明对洞朗地区的主权,并拿出印军越界的有力证据,但印度舆论始终对此持否定态度,不断辩解,并把对峙的责任推向中国,加剧了印度民众对"越界有理"的认知,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际上的视听。
印度通过舆论为自己辩护的同时,着重对“中国动机”进行了解读。
一是改变争议领土现状的新常态。《印度教徒报》8月2日刊发印度前驻华大使的访谈文章,将洞朗描述为中国和不丹的争议区域,否认印度入侵了中国领土,进而将此次对峙的起因与中国南海主张划等号,得出“中国在洞朗地区的行为只是更大模式下的一个缩影,中国正在寻求对有争议领土的主张”的结论,直接把对峙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采取了一种武断的姿态,正在改变现状,以实现其他国家适应和无力改变新常态”。
二是挑拨印度和不丹的关系。不少印度媒体煞有介事地指出,中国派兵前往洞朗的目的其实是要挑拨印度和不丹之间的关系,企图让这件事看起来像是印度企图控制这个邻近小国。商业报纸《印度时报》表示,中国现在企图夺走印度按照协议保护不丹的权利。印度前外交部次长席保(Kanwal Sibal)甚至公开宣称,中国企图将印度和不丹之间的关系,扭曲成印度试图控制国力较弱的不丹,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夺走洞朗这块“领土”,并且与不丹建立外交关系。
三是获取新市场巩固国内势力。《印度快报》刊文认为,中印洞朗对峙已经不只是边境纠纷的问题,中国的主要动机其实是希望获得新市场,并且利用国家主义巩固国内势力。该文将对峙事件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相联系,把对峙事件描述成中国迫使印度加入“一带一路”,阻止印度和美日联手的战略行动。
二、打造概念,丑化对方
除了推卸责任,印度媒体还通过打造概念,为对方描画丑陋的“刻板印象”,以抹黑对方,塑道己方""受害者"形象,抢占道义制高点。
印度舆论塑造中国形象主要有两个:
一是“喷火龙”——好战的中国。检索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关于洞朗对峙的报道样本,文章关键词或关键句按频繁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首先是“洞朗对峙”或“锡金对峙”,其次是“印度将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随后高频出现了“中国在洞朗地区具有侵略性”以及“好战的中国”等词句。在中国态度日益强硬之时,印度越加频率地塑造中国负面形象。在中国建军90周年阅兵式进行后,中国在一些印度媒体口中甚至变成“喷火龙”的形象,还通过漫画等手段深化受众对中国这一形象的认知。
二是“乱发脾气”——不成熟的中国。《印度斯坦时报》8月12日借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学教授James RHolmes之口,把洞朗对峙中的印度塑造成为行为成熟的成人,把中国形容为乱发脾气的未成年人。文章说,新德里迄今为止做了正确的事情,既没有远离争端,也没有被北京的花言巧语下套。中国一心要和最强大的邻国在边境纠纷中纠缠不清是不可理喻的。如果中国想要追求自信的海洋战略,那么它需要确保安全的陆地边境免遭领国侵略。换言之,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的对峙完全是中国非理性不计效费比考虑的非理性行动。
三、针锋相对,舆论恫吓
从议程设置的角度观察,印度媒体对洞朗对峙的报道量与中国的态度密切相关,呈现出“针锋相对”的特点。如:7月10日是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发言人回答中印对峙事件提问最密集的一次,占当日总发言内容比重50%。印度媒体的报道量也在此时大幅增长。
从报道内容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媒体关于武力解决对峙事件的讨论中,印度媒体也不断释放印军军事动向,进行舆论威慑。印度媒体与中国媒体的态度与调值有很高的契合性,也呈现出“针锋相对”的特点。如:中国开始在相关地域进行军事演习以及进行建军90周年阅兵时,印度媒体都予以“以牙还牙”的回应。以《印度斯坦时报》为例,8月11日连发两篇文章,一篇引述印度政府高级官员的话报道:面对北京方面在洞朗僵局上咄咄逼人的姿态,印度做出了战略的关键举动,在中印边境的锡金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地区)增派部队,且军队的警戒等级已经提升。报道还说,根据防务专家的观点,大约有4.5万名印度军人已经完成了天气适应环节,可以随时待命。另一篇则是印度防长贾特里否认弹药不足的报道,强调印度武装力量有足够的资源来面对任何可能的情况。几天后,该报又以印度第71个独立日为契机,于8月14日、15日分别报道印度国防部长在例行的无线电广播中向武装部队成员发表讲话,呼吁军队在保卫国家边境时候全力以赴,以及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演说中“印度能够应对任何安全挑战”的表态,并强调这些言论在洞朗对峙下的重要意义,拉高舆论对抗的调门。
四、离间分化,舆论降噪
印度媒体针对中国坚决强硬的表态,也施展了离间分化的策略,一方面企图在中国舆论上制造矛盾,另一方面也安抚国内的焦虑情绪。
一是分化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态度。用民间多元的观点和态度稀释官方坚决一贯的态度。如:《印度时报》7月23日刊载题为“洞朗对峙未传播开:中国年轻一代对边境对峙问题缺乏兴趣”的文章,以洞朗对峙事件在新浪微博热搜排行未进前50,中国官方发布的洞朗对峙相关信息的阅读者仅有数千,强调中国年轻一代对边境争端事件缺乏兴趣,凸显“中国官方表态缺少民众关注和支持”的意涵。
二是剥离中国舆论与军方的联系。如:《印度时报》8月7日《洞朗对峙:中国国防部不支持“短暂战争”》的报道说,中国国防部与国家媒体中宣传的“小规模军事行动”驱逐锡金段洞朗地区印度军队的讨论保持距离,关于战争的观点令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都感到不安,因为鹰派专家和国家支持的媒体正在施加压力,而他们的言辞降低了谈判官员的灵活性。报道认为:中国军方与智库所谓的“小规模军事行动”的建议保持距离,军方和政府对鹰派专家和国家支持的媒体密集施压感到不安。以此,为印度国内关于中国动武的担忧消毒降噪,提气壮胆。
五、放大威胁,博取同情
印度媒体总体来说在对峙事件中重视中国媒体、中国智库人士声音,予以较多转载呈现,表面看较为客观平衡,其实只是选择性地放大中国的威慑言论,甚至过度解读,营造“中国威胁”印象,博取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同情。
以《印度时报》为例,其7-8月的几篇报道分别为:《中国:在洞朗的克制是有限的》《中国专家警告军队进入克什米尔》《中国报纸谈论在洞朗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报刊称:与印度冲突进入倒计时》,纵观报道内容,“中方警告称:如果印度军队没有撤出洞朗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和平解决的窗口即将关闭,印度将会咎由自取。”“新德里应该清醒过来,在战争开始前撤出部队为时不晚。”多是摘发中方媒体的“敌意评论”。由此,印度媒体借由英文报道优势,在国际社会形塑了“中国威胁”的话语体系,以致英文版“维基百科”对于“2017 Doklam Standoff”的说法完全受到印度媒体的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2017年6月6日在不丹境内的洞朗地区修建一条公路时遭到印度军队阻止。这导致了中印两国军队在1962年以来的持续对峙最长的一次行动。截止2017年7月5日,双方的争议没有迹象会减弱,中国政府官方媒体威胁给印度“一个惨痛的教训”,并警告印度人要么“有尊严地离开”要么被“驱逐出去”。(英文版维基百科的词条分别引用了印度三家主流媒体《印度时报》《印度快报》《经济时报》)
六、你进我退,有限争论
对印度主要媒体关于洞朗对峙的报道态度进行细致分析对比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方面军事和舆论积极应对边境对峙后,印度媒体出现了自我冷静的现象,一些印度方面理性的报道也开始见诸报端,相比开始阶段的“聒噪”,舆论反而冷静了一些,把双方的舆论攻防控制在有限的争论中。
比如,《印度斯坦时报》7月16日刊登题为“为什么印度和中国要合作,而不要把目光拘泥于洞朗对峙”的文章,作者Gulshan Sachdeva是尼赫鲁大学(相当于印度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在文章中说,只有印中合作才能使21世纪真正变成属于亚洲的世纪,两国一旦起争斗将会给西方国家以机会继续在亚洲持续数十年的霸权。文章最后还批评印度媒体对民众情绪的煽动,称媒体语言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使得洞朗对峙变成了并非普通的边境对峙事件,将不丹牵扯进来也使得事件走向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印度教徒报》8月6日也以《尽管洞朗对峙,世界屋脊平静优先》为题呼吁印中和平解决对峙事件。《印度斯坦时报》8月14日还报道,在洞朗对峙的二季度,印度进口中国产品上升33%,暗示两国边境对峙并未使贸易受到影响,凸显中印商业伙伴关系,为中印直接武力冲突的舆论降调。
七、浑水摸鱼,定义胜利
8月28日下午14时30分,非法越界的印度人员和装备在中方现场人员监察下撤离,由印度非法越界制造的洞朗事件和平解决。但是,物理地域的对峙暂时结束,舆论场的争夺却揭开了新的帷幕。印度试图用话语重新定义洞朗事件的事实,在舆论场中将自己定义为对峙的胜利者。
一是声称“中国向印度低头”。印度关于对峙结束的措辞是“相互脱离接触”,印媒将此解读为双方都从争议地区撤军,印度已经达到了阻止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的目的。理由是如果印度单方面撤军,两国就没必要达成协议了。如:《今日印度》称收到可靠信息,所谓 " 脱离接触 " 是双方同步的,指中印都从洞朗地区撤兵。印地语日报《不灭之光报》网站上相关报道的题目是:“中国最终向印度低头,同意从洞朗撤军”。印度英文日报《经济时报》说,此事令中国“非常难堪”,显示中国“会叫但不会咬”。该报说:“中国为了欺负印度,不仅威胁要开战,还声称要支持印度内部的叛匪,用尽了所有的威胁手段。但这次较小的国家都知道了——中国会发出威胁,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二是欢呼印度“重大外交突破”。印度媒体引述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官员的话说,这是莫迪政府在金砖五国峰会前的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属半官方性质的印度最大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将洞朗对峙结束称为一个“重大外交突破”。
三是影射“中印签定城下之盟”。印度媒体凭借在英语媒体的优势,并通过欧美媒体在中国自媒体平台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优势,制造舆论,甚至散播谣言,影射中国吞下“难言之隐”与印度达成协议。值得注意的是,有印度媒体报道印方撤军是"因为中方承诺向印度基础建设提供200亿美元的贴息贷款,并且不再修路。"此传闻经"转口外销",一度在中国网民间产生了"三人成虎"的恶劣效应。如认证为华盛顿邮报的微信公众号,以及认证为校尉书房的公众号,就将此形容为中国与印度签订城下之盟的结果。一度甚嚣尘上的谣言甚至还说是中国向印度提供了200亿贴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才换取撤军。意思是印度成功收获了若干让步与条件之后离开了,中国“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最大的输家”。虽然很快被发现此为一则旧闻的移花接木,爆料媒体也“查无此媒”,但其与印媒相向而行的影射栽赃目的已然达到。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9/3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