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其实在王霸之气十足的“大资管时代”,体格庞大起来的金融系统本质也是在服务实体。要说完全脱实向虚,不投实体,那绝对是冤枉。但说没有很好的服务实体,有脱实向虚的苗条,也是事实。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路数走,脱实向虚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金融风险自然而然也就来了。在共产党的金融观念中,不能服务实体的金融就不是好金融,就是制造麻烦的熊孩子,该打板子了。所以,新的金融监管也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共享单车“小蓝”倒了,据报道大部分员工遣散,HR开始在朋友圈卖办公家具,“95成新办公家具,时尚简约,出手转让。”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变成牛夫人。

是它的体量太小么?

其实它在业内排行第三位,今年一月份刚刚完成A轮融资。

是它的产品太差么?

它在用户中口碑一直不错,普遍评价好骑。事实上它的定位也就是“好骑”,基本符合预期。相比其它共享单车,算是有自己的亮点。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这样一个规模不算小,业内算是有自己亮点的创新型企业怎么说倒就倒了呢?

原因很简单,没钱了。

所有项目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小甜甜,另一面是牛夫人。两面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层纸只有一个字,钱。当然这么说有点俗,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所有项目,诞生时都是小甜甜,资金的宠儿;没落时都是牛夫人,遭资金遗弃。宠幸它,或遗弃它,简单说都是钱。这些并不难理解。

从大点范围看,哪怕是那些伟大的企业,总会有年老色衰的一天。比如日本的那些电器巨头。犹记得两千年前后高中念书那会,想买一个索尼随身听,要节衣缩食几个月,如今类似电子产品已经难以寻觅。比如巨头摩托罗拉,其衰也忽焉。

金融行业的铁律,项目不敌资金。

话虽如此说,“小蓝”倒闭还是有些突然。对这个事可以做两层理解。

浅一层理解,行业内从新洗牌。

行业洗牌是一种正常的周期性行为,也是正常的新陈代谢。

共享经济算近年比较热门的创新型经济,旨在消除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之间冗长的中介环节,让双方进行最原始最直接的交易。这种事听起来很美好,可以可以有效配置资源,给更多人带来方便,因此也得到资本青睐。

在各路资金推动下,各种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大到共享车辆,小到共享篮球、充电宝,应有尽有。还有人哗众取宠般推出“共享女友”。

一时之间,只要带有“共享”二字都能吸金吸到闪闪发光,都是资本眼中值得宠信一番的小甜甜。那是典型的创新环境带来鱼龙混杂的局面。金融洗牌,不可避免的把一部分小甜甜打成牛夫人。

诸多共享经济中,共享单车算是相对成功的一个品种,行业排名前两位的摩拜与ofo确实给城市带来了方便。因此它们二位受到资本青睐,继续过着衣食无忧的小甜甜生活。那么排在两位强者之后的“小蓝”,骑起来更为方便的“小蓝”,为何要被资本遗弃成牛夫人呢?要知道从大环境上看,当今中国并不缺钱。如果仅仅是行业洗牌,“小蓝”不应该轻易倒下。

共享经济的另一面是烧钱经济。能否继续烧钱,涉及到深层次的“政策”问题。

此前一段时间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比较特殊,是一个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

躺着赚大钱

话说2004年,中国推出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之后,资产管理进入高速发展轨道。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多种理财产品井喷涌出,到2016年底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达到102万亿。同时期中国的GDP水平是74.4万亿,比资管行业规模小了大大的一圈。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那段时间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大资管时代”,听起来便透漏着一股王霸之气。但不用仔细回味就能发现便不对劲,分明和共产党历来的低调作风不相符嘛。王霸之气的背后还有另一面,概念不明、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标准不一等等,引发一系列监管套利、资金池、刚性兑付等问题。

如何描述这些问题呢?江湖有这样一个传说:

干实业的不如做房地产的

做房地产的不如卖保险的

房地产开发商风风光光赚大钱,意气风发。轮流转的中国首富宝座上,地产商的身影频频出现。新晋首富徐老板,也是典型的房地产大家。

保险大鳄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拿巨额资产到A股买买买。尤其是那姚员外,穿梭于大A股丛林中,如同皇帝选妃子,看上哪位便恣意收为己有,满脸的骄傲放纵。

然而干实业的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赚不来几个子,搞不好还要倒贴。换句话说,中国金融机构非常有钱,而中国的实体非常缺钱。一边是金融管理机构躺着赚钱,一边是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中小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的大把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或者无规则地涌入科技创新型企业赌一把赚大钱的机会(万一押中独角兽了呢),而传统实业利润薄、赚钱少,不被问津或少被问津。这

就造成一个矛盾,整体不缺钱的中国,实业界缺钱。

然而——

这样真的好么?

把视野稍微放大一些,近代史上的中国可谓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刀长矛干不过人家坚船利炮,总是在失败和屈辱中挣扎,其根源在于农耕文明面对工业文明全方位落伍。清末加上民国将近百年时间,仁人志士始终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共和国诞生,才算有了安稳的工业建设环境。

前三十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总算完成国防工业系统建设。

后三十年韬光养晦改革开放,总算完成民用工业产统建设。

几代人的辛苦奋斗,埋头苦干加拼命硬干,如今中国总算成为当今世界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并以此为依托成为当今工业第一生产大国和商业第一贸易大国。从之前的缺吃少穿到如今产能过剩,虽然不容易,虽然问题和缺陷多多,但成绩有目共睹。

这一切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这个过程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的大多数摆脱了生存威胁,但依然依靠实体维持生存;大多数人中的一部分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其中只有小部分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在人口众多的中国,金融不论多么发达,都解决不了大众吃饭与工作问题。金融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小众形态。那么金融就不重要么?当然很重要。

事实上共产党一开始就很重视金融,当初在极度困难的苏区就利用金融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详情参见当初苏区的“红军币”让法币相形见绌的光辉历史。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红军币”证明,共产党不仅政治军事让国府那帮高材生疲于应对,搞金融也是同样的结果。只不过在共产党的世界观中,金融一直服务于实体,从来都是如此。所以TG创建的金融系统一直都是那么的独树一帜。

其实在王霸之气十足的“大资管时代”,体格庞大起来的金融系统本质也是在服务实体。要说完全脱实向虚,不投实体,那绝对是冤枉。但说没有很好的服务实体,有脱实向虚的苗条,也是事实。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路数走,脱实向虚的概率大大增加。

所以金融风险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在共产党的金融观念中,不能服务实体的金融就不是好金融,就是制造麻烦的熊孩子,该打板子了。

所以,新的金融监管也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11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分为29条,一万多字,相当于在金融的江湖里投下一块巨石。

——重塑金融监管新规则。

——宣告大监管时代来临。

大监管时代

在中国金融江湖混必须明白一个最基本的规矩:项目不敌资金,资金不敌政策。

道理很简单,中国是政治为第一驱动力的国家,资金流向靠政策引导。

此番《指导意见》出台,意味着监管政策的巨大改变与金融版图重新洗牌。之前没有监管么?当然也有,但那是另外一种玩法。

按照周小川同志的说法,那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能不清晰,统计数据和基础设施尚未集中统一,存在真空地带。因此有部分金融活动游离在金融监管之外,加大系统性风险研判难度。

事实上任何新政策都不是凭空而出,都有一个反复预热吹风过程,有心人早已做好准备。仅仅是今年下半年,就有三次重量级吹风预热。

七月份,北京举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两个主题:一、金融监管的方向和底线;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到目的的技术手段。

十月份,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相当于划下一道最深的政策线。

十一月份,国务院金融稳定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金融监管的“统筹、协调”。

这三次会议,相当于奠定金融大监管的政策基础。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开篇就严明宗旨:严控风险的底线,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相当于对之前三次重量级会议——尤其是习近平十九大报告——政策底线的回应。其余部分相当于把这个政策主题从技术上落实。详细内容参见后文附。这里简单归纳一下,技术手段主要有三。

技术手段之一,对资管、产品、投资人、重新划分职责和义务。

全面覆盖大资管时代监管盲区、并且把交叉关联部分处理清晰。如此以来,相当于各司其职,一切透明化,大大压缩金融灰色地区,降低风险。

技术手段之二,打破刚性兑付。

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对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收益,从而吸收大量资金。如果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要“兜底”、垫付资金。这听起来对投资者是好事。然而如果金融机构的资金池出问题,就要拉政府填坑。打破刚性兑付,让金融的事儿回归金融。让投资人明白风险,从而把大规模流向金融机构的资金分流一部分去实体。

技术手段之三,老话重提,去杠杆。

杠杆,一直是金融的重要手段。金融中的优势与劣势均通过杠杆而放大。比如说上一轮政策牛市,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加杠杆。比如说2015年股灾,则源于去杠杆。杠杆问题,一直是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股灾之后,中国就一直在降杠杆去杠杆。从股市、到债市、到楼市,反复降杠杆去杠杆。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控制风险。但要把金融同等于风控,也是念错了经。国家控制风险,也不是为了风控而风控,而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

在民银旅行的逻辑中:控制风险只是金融的手段,但金融的核心并不是风险,只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才属于真正懂金融的群体,没有思考过的仅就是干金融的而已,或者说有的群体已经进入新金融时代开疆扩土,有的还在旧金融时代里顾影自怜……

啰嗦了这么多,对现实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对金融机构而言,躺在赚钱的时代结束了,进入凭本事赚钱吃饭的时代。金融界人士听到这话可能不爽:咱辛辛苦苦的劳作,塑造无数可人的小甜甜形象,不是本事么?咱又把无数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不是本事么?当然是本事。但这本事在中小投资者眼中还有另一个称谓,割韭菜。

以后金融人士依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事,区别在于,资金机构本身也可能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如果不远的将来,听到中小银行破产的消息,也别惊讶。

其次,当金融机构本身可能变成牛夫人时,那么扎堆新行业“烧钱取暖”的概率会降低,金融资本会选择更为稳妥的渠道投资。如此会形成两个局面:

那种处于政策调控周期内的行业,如房地产,会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地方性中小房地产公司日子会在紧巴巴的日子中,一不留神沦为牛夫人。

那么大监管时代,政策会驱动资金流向哪里?上面说过中国是第一大工业生产国与贸易国,绝对意义上的实业大国。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今的工业链中,中国还处于中低端,必须向高端推进。因此工业升级,注定是资金流动的主要方向之一。

当今世界又处于信息文明的曙光阶段,谁占据先机谁将掌握未来世界话语权,犹如17世纪工业文明开始之初占据先机者将赢得主动权一样。新能源、新材料、新通讯与人工智能中间会出现诸多资本宠信的小甜甜。至于这些风口浪尖中的小甜甜们会不会变成牛夫人,或者说如何变成牛夫人,那是后话,要看政策、资金、人性如何博弈了。

金融大监管,试问多少小甜甜会变成牛夫人

简单说,监管是为了更好的引导,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11/3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