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挨冻反映了什么问题?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近两周来,河北农村的供暖问题引起了舆论关注。河北农村以前并不存在什么供暖问题,今年的问题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为了保证北京的空气质量,河北多地禁止农村居民烧煤取暖。然而作为替代措施的“煤改气”取暖,在推行过程中却暴露出大量问题。
有的地方临近冬天才开始招标建设“煤改气”工程,可是这么大的工程量怎么可能一个来月就完工呢?还有的地方虽然完成了“煤改气”工程建设,但是配套的天然气供给和居民采暖补贴都没到位,导致农村住房每天采暖成本60元以上。2016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6149元,总不能让人家把一年的收入都用于冬天取暖吧?看到河北农村群众挨冻,环保部也坐不住了,于2017年12月4日发出特急函,要求“煤改气”未完工的地方继续沿用燃煤取暖。农村群众挨冻的事情这才有了转机。
还首都一片蓝天的良好动机,为什么最后会演变成闹心的事情、甚至引起群众不满?这种事情绝非偶然出现,它反映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值得高度警惕。得知河北农村群众挨冻,我虽然感到痛心,但并不觉得惊讶——多年前我也曾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地方政府同样难逃其咎。
2000年的冬天令我格外难忘。那时我就读的省重点中学的新校区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当时那可是名符其实的新区——入驻的企事业单位还不算多,平时街道上都见不着几个人。所以新区起初并未配套集中供暖,各企事业单位都自备锅炉解决供暖。然而刚刚入冬,浑南新区管委会忽然发布通知,声称“新区要与国际接轨、重视环保”,要在整个新区禁用燃煤锅炉。沈阳的冬天万万不能没有供暖,禁用燃煤锅炉后,短期内唯一的选项就是燃油锅炉,因为天然气管道还没到位呢。
当时煤油的价格可不低,用燃油锅炉取暖的成本是燃煤的好几倍。某些大型企业可能还应付得了,可是我就读的重点中学完全没法招架——学校没有显着营业收入,帐面上的财政拨款都是有数的,临到年底怎么可能变出钱来?于是,在零下十几度的刺骨寒风中,经费捉襟见肘的学校只能保证每天烧4个小时锅炉。这可苦了数百名师生:教室里的气温大概零度左右,师生们只得穿着大衣、外套上课;更要命的是,学生宿舍的气温还不到零度,全校同学晚上不得不把大衣盖在被子上,穿上秋裤钻进被窝才能勉强入眠。此情此景,倒是让我想起了描写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着名苏联电影《围困》。
在学生们整日挨冻的时候,制订政策的管委会干部可都在办公室里烤暖气。搞一点“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对他们来说是制造一点小小的政绩,可以写入呈报上级的年终总结用于邀功。至于相关政策有没有可行性,推广起来会遇到什么问题,造成什么结果,则完全不在他们考虑之内。他们既不联系群众,也不对群众真正负责。只可惜当年互联网还不甚发达,全省顶尖中学全校挨冻的事情竟不了了之。要是放在今天,全班四分之一学生被冻感冒的视频被发到微博上,管委会的干部还能坐得住?
时隔十几年,在河北省的某些地方又发生了相似的事情。这说明什么呢?与当年的沈阳庸官相比,现在河北省的一些地方干部的水平并没高到哪里去。农村群众本来可以不挨冻的:有的地方早应在夏秋季节完成天然气采暖设施的建设,有的地方早应安排好天然气的供给,有的地方早应在财政预算中准备好采暖补贴,还有的地方并不适合“煤改气”、早应因地制宜布局电能取暖。然而,上述本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这些地方的干部们只想到机械地执行命令,却不考虑后果如何——只要最后自己不担责任就好。
比群众一时挨冻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某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基层很缺乏认真思考问题、踏实做事的干部。正因为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河北的“煤改气”在推行过程中才会乱象丛生。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在群众中怎么可能有威望?但是这些干部摆起谱来,基层群众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现实生活中,正是这些缺乏群众观念的“小皇帝”们在基层和老百姓打交道,其消极作风直接影响到了干群关系。
放在全国的范围内来看,落后地区的问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越是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越成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有3方面原因:
1)落后地区的经济格局使得对外交流较少,极大地限制了地方干部的眼界。例如,江浙地区的县级干部很多懂些产业经济,而中西部省份的县级干部竟然还有不会用微信的。
2)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影响了地方干部的素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不行,实在提供不了多少好机会,以致当地相对优秀的人才多以求学、就业、创业等方式离开了当地。而长期留在当地的往往是二三流人才。这种现象在凋敝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非常突出。
3)落后地区的政治生态恶劣。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不健全,为数不多的“体制内”职位便成了仅有的香饽饽——至少比起当地其他工作,“体制内”职位还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当地许多人托各种关系谋求“铁饭碗”,在地方政府内部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而一旦凭借裙带关系拿到了“铁饭碗”,便开始不思进取、尸位素餐。
农村群众挨冻不过是凑巧掀开了盖子,暴露出河北某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其实,其他地方政府还曾做出远比这荒谬的事情,例如甘肃、宁夏某些贫困地区不努力发展经济、却用大量财政资金滥盖清真寺;又如辽宁某些地区靠罚款创收,导致企业撤资或外流。
十八大以来的几年,党中央通过坚决的反腐败铲除了一些妨碍国家机构正常运作的问题干部,并且通过严肃党纪等手段大大改进了党风政风。上述努力初步解决了早些年“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担忧。然而从农村群众挨冻这件事情来看,对于治国理政还不能过于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的政令传递尚未达到高度顺畅的程度,哪怕是动机良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就可能走样。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农村群众挨冻能引起全社会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重视,那也算坏事变好事。治国理政的宗旨是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着眼未来,改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应当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以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把地方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切实管好。首先,要按照党章、加强党的领导,不能允许地方干部消极抵制、化解政策,否则要有说法和必要的惩戒。其次,要将群众监督作为人民民主的核心内容普遍建设起来,让群众的意见真正有份量,让损害群众利益的干部无处遁形。只有落实了人民民主赋予的群众监督,才能避免基层出现“小皇帝”。
2)完善地方政府的用人机制。地方政府的绝大多数岗位,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有责任心的人。任人唯亲的不正常用人机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使得真正有责任心、想做事的干部被边缘化。因此,建立健康的、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如斯大林所说,干部决定一切,用烂人只能做烂事,所以要把合格的人选拔到关键岗位上。
3)加大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让发达地区的干部到落后地区任职,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应当提拔重用,为的是将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注入当地,引领当地更好地发展起来。让落后地区的干部到先进地区交流学习,为的是见见世面、更新观念,把有价值的经验带回去、改变落后的思想面貌。
【徐实,察网专栏作家,生物制药专家、投资顾问】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12/4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