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王炳忠事件 为何是白色恐怖复辟?

民进党政府日前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声称要开放戒严时期的政治档案、清除威权象征、平复司法不法及还原历史真相。然而,此次王炳忠事件中,调查局疑似“共谍”就抓人的行径,无异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再次暴露出民进党扭曲历史、倒行逆施,根本从未走出反共戒严体制的阴影。

12月19日清晨,新党青年委员会主席王炳忠遭调查局干员持搜索票强行进入住处搜索,随后被带走侦讯。同一时间,新党新思维中心主任侯汉廷、宣传部副主任林明正及新闻秘书陈斯俊住处也被搜索,并同样被带往调查局侦讯,讯问直到深夜后,四人皆被请回。检警抓捕王炳忠的理由是:他疑似涉入陆生周泓旭共谍案,违反《国家安全法》。

然而,王炳忠律师陈丽玲质疑王是以“证人身分”被传唤,检警搜索、拘提的程序却充满瑕疵,王炳忠被押上车时高声抗议检警的作法是“白色恐怖复辟”,更直接切中问题本质。要了解台湾为何再次上演戒严时期“抓匪谍”的场景,民进党推动的“转型正义”为何越转越倒退,我们必须先对《国安法》订立前的戒严历史有基本的认识。

台湾王炳忠事件 为何是白色恐怖复辟?

艺术家陈界仁2010年作品《军法局》,以台湾的冷战/反共/戒严时期(1949-1987)中,国民党政权审判、关押政治犯的法庭与监狱为背景。(资料照片)

台湾戒严体制的本质

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台湾省戒严令》,赋予军事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权力,严格管制人民出入境,限制人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此外,政府也用《惩治叛乱条例》等相关法令条文对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党外人士及无辜株连者遂行逮捕、军法审判、关押或处决,此即“白色恐怖”。

国府在台湾实施戒严的背景,源自于1940年代末的“国共内战”和“国际冷战”,失去民心而从大陆节节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为保政权,在台建立军事独裁的反共戒严体制;而美国在韩战爆发后,为避免共党势力进一步发展到台湾,也公然将军舰开入台湾海峡,介入中国内战,并对国府施以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将台湾扶植为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前哨。一言以蔽之,台湾戒严体制的本质,就是一种“反共亲美”、“维持国家和民族分裂”的安全体系。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持续38年之久的戒严体制终告结束。然而,国民党同年施行的《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1992年更名为《国家安全法》),不但延续许多戒严时期的管制措施,第二条也明定“不得主张共产主义”,明显维持“反共”的基本架构,直到2011年才正式删除此条文。

而民进党在2000-2008年及2016年至今的两度执政,则彻底暴露出其对过去国民党的“反共”意识形态的全盘继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反中”和“台独”立场。从陈水扁任内推动钜额的对美军购案和“入联公投”,到蔡英文否认九二共识,研拟“保防法”和“反渗透法”,加强台美军事交流,无不显示民进党比国民党更卖力地扞卫、发展“反共亲美”的安全体系。

倒行逆施的民进党

众所周知,王炳忠等新党青年军的立场是“反独促统”,调查局此次出手搜索、拘提新党青年军为代表的统派,指控其违反《国安法》,不得不令人感到历史的讽刺。回顾解严前夕,民进党人曾走上街头反对制订《国安法》,而今日高举两岸统一旗帜的新党主席郁慕明,当年却是维护国民党政权法统和戒严体制的“反共爱国联盟”的成员。

台湾王炳忠事件 为何是白色恐怖复辟?

时移世易,新党在中国崛起的今日,一反过往的反共立场,在台湾高调主张两岸统一;而民进党则深陷反共反中的窠臼,对内讨好资本家、戕害劳工权益,对外则更加依附美日,与东亚区域和平为敌。

民进党政府日前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声称要开放戒严时期的政治档案、清除威权象征、平复司法不法及还原历史真相。然而,此次王炳忠事件中,调查局疑似“共谍”就抓人的行径,无异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再次暴露出民进党扭曲历史、倒行逆施,根本从未走出反共戒严体制的阴影。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12/4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