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内阁又添“新血”,咋看?

特朗普政府此轮人事调整,适逢美朝首脑会谈在即、伊核问题面临关键抉择、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美俄关系持续紧张之际,意义重大。一是美外政或将整体趋于强硬。二是情报界“越俎代庖”现象严重。三是“特家军”构成日趋单一化。

特朗普内阁又添“新血”,咋看?

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正式上任,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团队的新一轮人事变动进入落实阶段。

一、都换了谁

此轮调整主要涉及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中情局局长等职务。具体情况是,罢免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提名现任中情局局长迈克·蓬佩奥接任国务卿,中情局副局长吉娜·海斯佩尔(女)接任局长,由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接替赫伯特·麦克马斯特,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目前,对蓬佩奥和海斯佩尔的提名尚待参议院批准,预计阻力不大,对博尔顿的任命则无需批准即可生效。

二、为什么要换

一是为配合战略转型。此轮人事变动是特朗普政府出台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后,首次对国家安全团队做出重大调整。新战略鼓吹“美国优先”和“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强调大国竞争,否定与对手进行接触并将其纳入国际制度和全球贸易的做法,同时又明确提出不寻求对外输出美式民主。这与新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的政治观点高度契合。

博尔顿作为总统的最高国家安全顾问,被视为新保守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但与传统新保守主义派人士不同,在赞成积极使用武力之外,并不关注推广美式民主,也不热衷于在非军事领域与国际社会开展接触。在贸易问题上认为中国的贸易行为存在欺诈,赞同提高关税,在移民问题上支持针对穆斯林国家公民的旅行禁令,观点更接近于特朗普的鹰派民族主义立场。

二是欲巩固执政地位。特朗普上台以来,一直饱受“通俄门”丑闻困扰。起用与普京关系密切的蒂勒森出任国务卿,是导致事件发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其极力撇清“通俄”嫌疑之际,麦克马斯却公开表示,俄罗斯干预美大选证据确凿,与总统相互“拆台”。相比之下,蓬佩奥则极力偏袒特朗普,宣称大选结果未受俄国影响。

同时,为尽快摆脱“通俄门”影响,特朗普急于在外交政策领域树立“硬汉”形象,以赢得国内支持。这与蒂勒森、麦克马斯特等稳健派的做法形成冲突,双方在气候变化、伊核协议、俄罗斯、朝鲜、中东、与盟友关系等问题上均存在严重分歧。

三是要树立个人权威。事实上,关于蒂勒森和麦克马斯特将“出局”,坊间早有传闻。两人与总统不仅政见不合,且私交欠佳。据媒体报道,麦克马斯特为人古板,与总统“从未和睦相处”,做简报时态度“生硬且居高临下”,蒂勒森则多次公开顶撞总统,甚至私下出言不逊。对于个性强势,“睚眦必报”的特朗普来说,这显然难以容忍。

三、换的意义何在

特朗普内阁又添“新血”,咋看?

特朗普政府此轮人事调整,适逢美朝首脑会谈在即、伊核问题面临关键抉择、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美俄关系持续紧张之际,意义重大。

一是美外政或将整体趋于强硬。舆论普遍认为,博尔顿和蓬佩奥出任要职,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博尔顿曾担任过小布什政府的助理国务卿,期间积极推动美国对伊开战,是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幕后推手之一,被媒体称为“好战分子”、“鹰派中的鹰派”,蓬佩奥则被视为“最为鹰派的共和党人”。两人在很多重大议题上均持强硬立场,例如:在中东问题上,强烈反对签署伊朗核协议,在海湾危机中支持沙特;在半岛问题上,支持对朝极限施压,甚至依靠动武解决朝核问题;在对华问题上,认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现行对华贸易政策明显不利于美国,同时积极支持发展美台军事关系。

二是情报界“越俎代庖”现象严重。传统上,美外交决策应由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卿主导,但特朗普上台以来,蒂勒森的地位不断遭到边缘化,本应“置身于政治之外”的中情局长却屡屡参与决策。特朗普上台后不久,即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重组,将中情局长增补进核心决策圈。蓬佩奥在任内开创先河,每日亲自向总统做情报简报,并大幅改革对朝情报搜集方式,成立朝鲜任务中心,深度参与了特朗普政府的对朝决策,是“历史上与总统走得最近的中情局局长”。作为历史上首位出任国务卿的中情局长,其履新虽有望扭转国务院的弱势局面,但也很可能进一步强化情报界在总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新中情局局长人选哈斯佩尔长期从事人力情报工作,是极少数“本土系”局长,因卷入海外“黑监狱”丑闻,在美国国内一直颇具争议。特朗普力排众议予以重用,一来表明情报专业人士地位得到提升,二来说明新政府对涉嫌违反人权的情报搜集手段较以往更加宽容。

三是“特家军”构成日趋单一化。此轮人事调整过后,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中已基本见不到稳健派和温和派的身影,国务卿、国防部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白宫幕僚长等核心岗位均由军方背景人士把持。这些人在政治上多为鹰派保守派人士,对外持强硬立场,对内在移民、同性恋等议题上态度保守,以至于有媒体将其称为“战争内阁”。成员之间的相同背景虽有利于提高团队决策效率,但由于缺少异见人士的制衡,也更容易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走极端。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