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不只有“自利”——论利他本能的存在及意义

人们只要排除了过度臆想和极端思维的干扰,学会并习惯于反思认识自我,就会轻易的感觉到:利他行为在人类的社会中无处不在,利他本能也与每个人相伴而生;基于利他的道德风尚虽有时处于低谷,但从未离我们远去;资本主义必将因为狭隘的自利人性观而失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必将因为包容的利他人性观而胜利。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人性不只有“自利”——论利他本能的存在及意义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七周年

导言:不要让“人性唯有自利”的狭隘视角局限了我们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认知和想象。

当代社会,人的自利天性被当做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由此引发了太多不好的后果。对此,本文并不质疑自利天性的正当性,而是想要指出这种对“自利”的绝对崇拜及迷性造成了一叶障目的后果,限制了人们对人性、自我及社会进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就如当年对宗教的迷信阻碍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一、思考人性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对人性的认识影响着一个人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的判断思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及社会。如一些人将自利的天性绝对化,自然会认为所有人的行为动机都是自利的,以此为规则看待世界、分析社会,则满眼皆是阴谋与欺诈,导致行为上过度防范,不敢接受他人的善意,只能去过一种孤家寡人的凄惨生活。

在社会层面,对人性认识决定着礼法制度的目的和特征。如宗教铁幕下的中世纪欧洲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明清中国,将自利的天性视为恶的源泉,建立了严苛的礼法制度限制打压个人的自利动机,使社会陷入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境地。但是到了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将自利的天性视为近乎神圣的善,它的伦理礼法纵容自利动机的泛滥蔓延,使社会恶性竞争过度分化,一方面成为少数既得利益者及投机冒险者的天堂,一方面又成为大多数无产者及老实人的地狱。

在文化文明的层面,对人性的阐述评判,更是一种文化或文明最为根本的基石之一,唯有对人性如何作出回答,文化或文明才能扎根社会现实,确立自己的礼法制度,获得传承发展。如基督教的“原罪”,儒家的“性本善”等都直接、间接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以此为基建立了种种不同的风俗礼法。也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阐述及回答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及文明。

可以说,对人性的认识关系到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关系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理论学说的建立,也关系到各种现实利益及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人们很有必要反思明确一下自己对人性的认识,再去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避免不知所以然的随波逐流。

二、对人性认识的历史

(一)否定并抑制人性本能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后的数百年间,亚欧大陆上诞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古代文明。文字记载中的那个年代百花齐放、群星闪耀,被一些人认为是自由激情、热血浪漫、恨不得穿越回去的时代,其中包括曾经的我。只是经过了时间的洗涮,沾多了人间的烟火,认清了自己的草根本质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相信在那个战争不断、混乱无序的年代,自由浪漫只属于那些万中无一带着主角光环的命运宠儿,像自己这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草根只能在“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的痛苦绝望中拼命挣扎。

在那样的背景下,人们最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如何消除战争与混乱及实现和平与秩序。对此,不同地区的先贤们以不同的语言提出了不同见解及办法,这就是古代文明的产生。也可以说古代文明的产生不仅仅因为某些个人的天才与圣洁,更源于那个时代对战争混乱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秩序的渴望。

导致战争与混乱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主观原因却在于人性的贪婪与狂妄。贪婪,过度的自私及占有,是人类绝大多数纷争的起源;狂妄,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满,断绝了通过“交流、沟通、谈判”来解决矛盾的可能。可以说,不解决人性的贪婪与狂妄,战争与混乱将永难止歇。因此产生了很多否定、抑制人性本能的古代文明,如,中国的法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

在古代的中国,法家的思想帮助秦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混乱,并为后来的统一及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的西方,形势更加的严峻复杂,同一片土地上难以计数的种族或部落,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没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没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却共同拥有着对资源及空间的占有欲,仿佛注定了他们屠杀或被屠杀的命运。然而基督教文明出现了,就像无边黑暗中的一抹曙光,它通过树立权威、统一思想、教人敬畏,使“自律、沟通、理解、信任”成为可能,从而为消除战争混乱、实现和平秩序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传承和建立人类的西方文明立下了不朽功勋。

(二)肯定并弘扬人性本能的现代文明

古代文明消除了战争混乱,实现了和平稳定,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生存及安全的渴望。但随着时间及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也渐渐拥有了更高的追求——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这样背景下,古代文明否定抑制人性的弊端也日渐凸显。

对人性的否定和抑制虽然有利于建立秩序、保持稳定,但是在宗教铁幕下的中世纪欧洲,对人性过度地否定和抑制也使人们变得懦弱麻木且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压迫、不敢直面问题、不敢追求未来,造成整个社会的万马齐喑和死气沉沉,因此也有了“黑暗时期”、“黑暗时代”的说法。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古代文明也从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摇篮变成了限制人类发展进步的牢笼。

发展的本质在于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的前提却是“想要改造世界和敢于改造世界”,也就是要有改造世界的愿望和勇气。就如明清中国比起同时代的欧洲,拥有优越很多的经济、人口等客观条件,却没能开启地理大发现、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等现代化的进程,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精英们”沉迷在天朝上国及人上人的幻梦之中,极度缺乏改造世界的愿望和勇气。

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则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古代文明笼罩下的社会,消极的人远远多于积极的人,导致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所以,当时的时代要求就是要教育引导更多的人树立改造世界的自信及勇气,让消极的人变成积极的人,把发展的障碍变成发展的动力。

在近现代的欧洲,那些想要并勇于改变世界的先行者们,经历了航海冒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发展、启蒙运动、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及其他种种斗争,付出无数牺牲之后,终于打破了宗教的权威和迷信,建立了肯定和弘扬人性的现代文明,帮助人们认识了自我的价值和力量,把无数被动接受的人变成了主动争取的人,把发展的障碍变成了发展的动力,促成了欧洲在19世纪奇迹梦幻般的高速发展,并使那片寒冷、贫瘠、偏僻的土地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三)推崇自利天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自利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最为常见,也最为普遍。在传统以及宗教的文化中,往往将“自利”当做是先天的“恶”,即使到了今天,“自私自利”一词也饱含着浓浓的贬义。扭转古代人们对“自利”天性的偏见,则成了现代文明必须解决的标志性任务。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奠基者—亚当•斯密通过经济学完成了“自利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善”的论证,从思想理论上扭转“自利是恶”的偏见。他在《国富论》第二章“劳动分工的根源”中写道:“给我需要的东西,就能得到你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易的意义。我们获得自己的饭食,并不是出于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私的打算。我们并不是向他们奢求仁慈,而是唤起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仅仅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证明了自利本能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一种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美德”。这个证明完成了对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反击,为资产阶级的“自利”确立了正当性和合法性,也成为了资本主义思想的核心,进而席卷全球、影响世界。

对自利本能的承认和强化,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肯定,激发了个人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升了个人的自信及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两百年来,资本主义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被“自利”遮蔽双眼的当代社会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建立开启了现代文明,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并广泛传播。伴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自利本能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古代“否定抑制”的极端走向了当代“神化迷信”的另一个极端。其表现就是当代的人们形成了“人性必然且只能是自利”的认知思考习惯。

认识一个东西,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特征,就如苹果,农民看的是种植与收获、工人看的是存储与运输,商人看的是贸易和价格,消费者看的是口感与营养,艺术家看的是形状与颜色等等。“人性”远比“苹果”抽象复杂的多,可是在当代被资本主义局限了思想的人们单单看到了人性的自利特征,而忽略了其他的全部,就如看到了一棵树木,而忽略了整片森林。

以自利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因纵容强化了人的自利本能,让人自以为是的滋生出更多不切实际的欲求,进而承受更多的因幻灭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因迷信断绝了人们对人性和自我的反思,阻碍了人们对人性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降低了人们的自控力和承受力,使人变得悲观脆弱。两者结合注定了其信奉者们欲求不满,怨天尤人的痛苦结局。

在现实中,对自利本能的迷信纵容导致了信任缺失,让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猜忌。对于个人,猜忌导致安全感缺乏,使人只能惶恐度日,难以安心的体验发展进步带来的种种益处;对于社会,猜忌激化社会矛盾,使无事变小事、小事变大事,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发展停滞。在历史上,过度的自利本能也曾结合进化论和民族主义,衍生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成为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原因。

可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自利”的迷信纵容,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幸福和社会对发展的追求。而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

四、利他本能的存在

婴幼儿阶段的小孩子,受后天影响较小,他们的行为也更清晰更准确的反映了人的天性本能。用心观察和体会小孩子的行为及动机,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行为如争抢食物、争抢玩具等确实体现了人的自利本能,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也不需要否认,但更应该看到小孩子们身上还有着太多太多不好用自利动机来解释的行为,如对父母的依恋,对小伙伴的喜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其他很多的情绪情感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一、人性本能有很多,如那些凌驾于思考之上的情绪、情感、活动等等,甚至思考也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我们经常见到思考服务于自利,却很难见到自利服务于思考,因此人们将自利当做了凌驾于思考之上的天性本能。二、人的本能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方法进行强化或削弱的。例如,人的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强化,人的喜爱、恐惧等本能也可以通过思考及其他方法进行削弱或加强。三、人的本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的。例如因喜欢而好奇,因讨厌而恐惧等等。总之,人类的很多行为的动机不应该只用自利来加以解释,特别是人类社会中曾经、正在、还将出现的无数利他行为。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同样,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数急公好义、互帮互助、不计名利、舍己为人的事情,都不是经过思考后的理智行为。还有,利他的行为同样出现在很多动物身上,特别是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越发明显,如生育、抚养、合作捕猎、相互预警等等诸多行为的动机都很难用自利来进行解释。想要解释好这些利他行为的动机,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及一些动物身上拥有着一种“利他”的本能。

我认为,自利本能源于人或动物对当前自身存在的维护,而利他本能则源于人或动物对未来的恐惧或期盼。例如心理学中,人的“从众”心理及行为,不能简单的定性为人的劣根性,因为这也体现出了人们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和防御。总之,自利着眼于现在和存在,而利他则着眼于未来和发展。拥有了现在和存在,才能拥有未来和发展,因此说,利他产生于自利,但高于且不同于自利。

五、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自利与利他的行为,从静止、孤立的角度来看是矛盾对立的,但从运动的、发展的、联系的角度来看,两者就变成了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就如中国传统思想中“阴”与“阳”的相克相生。如,一个人在学习时,初期耗费社会的资源是利己的,但通过学习人成长为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快的劳动就成为了利他;一个企业的生产,初期付出自己的精力及物资,生产出有益于他人的产品,此阶段是利他的,后期产品销售完成利他之后,得到销售收入,就转化为利己。总之,利己的结果往往源于利他的行为,利他的结果也往往出自利己的行为。可以说,自利与利他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或许人类社会中唯有兼具自利与利他两种特性的事业才能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

自利与利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平衡。它们的相互转化则提供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保护能力。所以,人们不能简单的为两者贴上善恶的标签,打破二者的平衡,走向迷信偏执的极端,而是应该秉持中庸之道,明确自身的追求和现实的状况,该自利则自利,该利他则利他,这样才能得到人与社会共赢的结果。

自利与利他之间的转化:以“自利”为目的,着眼于现在的利益,人们需要做出的“自利”行为;但是以“自利”为目的,着眼于与未来的发展,人们却往往不得不去做出“利他”的行为。相对的,以“利他”为目的,着眼于现在的利益,人们需要做出的“利他”的行为;但以“利他”为目的,着眼于与未来的发展,人们却往往不得不去做出“自利”的行为。具体变化如下图:

人性不只有“自利”——论利他本能的存在及意义

六、承认利他本能的意义

从人的精神境界来看,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的精神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其中功利境界,在于思维与自利本能的结合;而道德境界,则在于思维与利他本能的结合。可以说,利他本能的发现与承认是打破功利思维习惯,提升精神境界的必然要求。

从追求幸福的角度来看,对利他本能的肯定可以消除人们因过度自利产生的猜忌和恐惧,增强安全感;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悲观情绪,更好的融入社会,坦然的去感受发展进步带来的成果。相反,人如果不能肯定利他本能的存在,则必然会因过度利己和过度算计,深陷在自以为是的猜忌和惶恐之中,远离幸福,沉沦苦海。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基于利他本能的各种行为,虽有损于当下,但却有利于未来,当下的利他行为有极大的概率帮助人们在未来获得保护和机遇。可以说利他的本能及行为,是以当下的“小吃亏”换取未来可能的“大幸运”。这就是因其无私,方能成其大私的道理。

从社会影响来看,对利他本能的肯定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有了信任,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时,无论什么方法和措施应用起来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了团结,人与人分工合作就会更具效率,社会发展自然也会更快更好。反之,不承认利他本能的存在,必然会损坏人与人的信任和团结,将无数的时间、精力、资源将浪费在内耗之中,使社会陷入到停滞和混乱之中。

因此说,唯有肯定了利他本能的存在,个人及社会才能克服因过度自利带来的种种弊端。

七、一些需要注意的思想误区

基因可以进化,本能同样也可以进化。利他的本能自人类开始分工合作、结成群体、组成社会以来就一直伴随在人类左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但是利他的本能始终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不知”事物的过度臆想。因为过度的臆想会像“疑邻盗斧”那样扭曲人的感知,使人产生错觉。就如人们有太多利他的行为,都不是思考计划的结果,只是随性随意而为,却被不少人牵强附会的用“自利”来臆想解释,结果将正常的行为动机曲解为“伪善、阴谋或愚蠢”,从而无视了利他本能的存在。这也是我国古人为什么要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

二是非善即恶的简单思维。因为简单偏执的思维,同样会扭曲人的感知,使人产生错觉。当以利他为善,并将其神圣化时,人们会误以为“利他”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美德,从而畏惧远离;当以自利为善,人们往往会将“利他”邪恶化,将其当做愚蠢或阴谋,从而讨厌拒绝。可见,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会阻碍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辩证、讲中庸的道理。

三是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肤浅理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它们的真正作用在于提供一种的视角,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一方面明确自身的能力以树立自信,另一方面明确自身的局限以学会谦虚,最终将自信和谦虚完美融合形成健康的人格。现在一些肤浅的人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同于外在的权利及福利,并把所有的不如意皆委过于外在的社会及环境,断绝了反思和认识自我的道路,丧失了感知和分辨人性本能的能力,抹黑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题外话,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认知,靠的不是知识积累和逻辑思考,而是对世事的感悟和对自我的反思。所以,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虽然叫嚣追求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但却恰恰是最不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人。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等为集体主义献身的那些人,往往才是真正理解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精髓的人。

人们只要排除了过度臆想和极端思维的干扰,学会并习惯于反思认识自我,就会轻易的感觉到:利他行为在人类的社会中无处不在,利他本能也与每个人相伴而生;基于利他的道德风尚虽有时处于低谷,但从未离我们远去;资本主义必将因为狭隘的自利人性观而失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必将因为包容的利他人性观而胜利。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人性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806/4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