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成就“有声有色的大国”,应拒绝机会主义,防止引狼入室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据环球网报道,9月12日,《印度时报》、ANI新闻网等多家印度媒体又开始炒作中国“入侵”。ANI新闻网援引多个消息人士的话称,解放军在上个月(8月)至少3次越过实际控制线,进入北安恰尔邦。印媒称,这是“入侵”。
一、印媒突然炒作解放军“入侵”,既是其近期外交与防务“重大进展”的膨胀,也是其可能生事的先兆
就在印媒称解放军进入北安恰尔邦的期间,8月2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访问印度,与印国防部长希塔拉曼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加强合作,促进两军关系发展,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交换了意见。在这之前,4月27日至28日,习主席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武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达成了重要共识,印度媒体称“这是一场心贴心的交谈”。6月9日至10日,莫迪再次抵达中国,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从常理上看,中印都不应该破坏逐渐升温的两国关系,中国军队更不会在其国防部长访问印度期间做出过份的行动。事实上,印媒所称的区域是尚未划定的争议领土,就此炒作中国军队“入侵”,如果不是个别人故意为之,就是印度的某种策略。炒作该消息的《印度时报》虽不是政府所有(印度所有的报纸都属私人),却是反映印度政府观点报纸,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也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在涉及重大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基本上可以排除个人捣乱的因素。由此可见,此次印媒炒作解放军“入侵”,是印度为实施某种策略的序曲,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以获取实际利益。
正如环球网报道该消息时所称,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了。上一次印媒报道中国军队进入北安恰尔邦还是去年的7月25日,那时中印洞朗对峙正酣,印媒炒作情有可原,既可以混淆视听,又能增加谈判筹码。这一次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就在印度近期外交和防务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中。
9月6日,美国与印度在新德里举行首次外交与国防“2+2”对话,双方的外交与国防部长举行了会谈,讨论了两国在所谓“印度-太平洋”战略架构下的合作,双方同意建立热线并签署《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强化反恐、共同促进“印太”战略实体化等,还探讨了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角色以及如何与其他地区参与者合作以确保海上和空中安全的事宜。在这次会谈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中,签署《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最值得关注。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在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控和侦察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共享,但由于印军相对于美军技术上的代差,此举等同于印度在防务安全上大幅倒向美国,成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准盟友。据报道,美国目前只与北约、韩国和以色列签署了该协议。
既然投了“门生帖”,就要有实际行动来表白自己的忠心,而且有了强力后援撑腰之后,印度的自信心又开始膨胀起来。印媒此番炒作,就是在多次挑衅中国未获成功但也未得到教训之后,又一次跃跃欲试,很可能还有进一步的行动,以策应美国在南海、台湾问题上的行动,同时获得更加实惠的利益。另外,这次美印“2+2”对话,取得的成果主要是防务安全方面,而印度更关注的还是经济利益,不排除印度以防务合作为突破,扩大到政治经济合作,加入美国攻击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盟。
二、印度想打“中国牌”、借力美国,成就“有声有色的大国”,无异于缘木求鱼、引狼入室,这种机会主义策略不仅短视,而且危险
印度自诩“不结盟”政策,实际上是在不结盟的旗帜下朝秦暮楚,合纵连横。自上世纪中期独立之后,印度首先与苏联交好,与美国冷淡,但并不影响其接受美国的援助。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势如破竹,印军一败涂地,尼赫鲁紧急向苏、美等国求援。在苏联大量援印之后,美国也援助印度18个步兵旅所需的武器弹药和79架C-119运输机,期望印度用这些武器同中国打一场持久战。谁知中国速战速决,打赢了一场政治军事仗,也由此可见当时中国领导人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然后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巴基斯坦在美国反恐战略中的地位下降,美国开始日益重视印度地缘大国的作用。在相互之间的经济及其他联系逐渐密切之后,中印关系也热络起来,2005年,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尽管中印确有从战略和全局上真诚推进两国关系的愿望,但由于印度在历史问题、边界问题、周边邻国关系以及不能正确看待中国发展等等,与中国合作时经常有猜疑、对抗,比如,印度领导人访问边界争议地带、贸易投资摩擦、挑起边界事件等。近年来更有打“中国牌”以增加在美国战略中份量的意味,当美印关系疏远时便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当美印关系密切时,便琢磨着向中国捅刀子。
今年初,美国发动了无差别的贸易战,虽然主要针对中国,但印度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为此,印度总理莫迪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到访中国,8月7日,印媒《经济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印度不加入美、日、澳对抗“一带一路”的三边倡议。其后便有了印度反制美国关税大棒的的底气和措施,更迎来了美印“2+2”会谈的重大进展。
印度希望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为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将其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的着力点定位于美国,将左右摇摆、朝三暮四作为发展策略,无异于缘木求鱼、引狼入室。
印度洋是21世纪世界舞台的中心,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拥有世界九分之一的海港和五分之一的货物吞吐量,其中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是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世界八大油气储备地带中,印度洋地区有三个,其油气储备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另外,全球65%的战略性原材料也储备在印度洋地区。控制了印度洋,就控制了世界海权的中心。印度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是扼控印度洋区域的关键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印度在战略思维上继承了“大英帝国”的遗产,具有强烈的建立世界大国愿望。印度独立后首位总理尼赫鲁曾说:“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国内许多精英也坚持印度要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甚至认为印度洋应该是印度的洋。印度最着名的地缘战略思想倡导者潘尼迦在着作中写到:“印度洋对印度至关重要…因而印度洋必须继续真正属于印度…”。当实力与野心不相符时,往往就是祸患来临之时,尤其是战略与策略错误的时候。印度主动借力美国来抗衡中国,是不折不扣的引狼入室。
美国作为拥有全球利益的霸权国家,绝对不会不知道印度洋及印度的战略价值。冷战时期,印度洋的控制权被美苏两国分别掌控,苏联解体后,美国大幅收割了苏联在相关地域的权益。近年来,美国借反恐之名突入阿富汗,加上之前经营多年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美军在印度洋形成了陆海相连的军事体系。当然,与霸权目标相比,美国在印度洋的兵力还稍显不足。特朗普上台后,大力推行印太战略,今年5月份,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美军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进一步整合了印太地区的海军力量。以后,美军对印度洋的掌握将越来越强,对于想真正拥有印度洋的印度,美军带来的一定是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其实,美国也在打“中国牌”,名为遏制中国,实为挺进印度洋。
当然,印度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然也不会这么强调掌控印度洋的重要性。其国内许多人早就提出,真正的威胁来自印度洋。但是,其国内某些人沉醉于表面的平静和蝇头小利,用饮鸩止渴的方式推进其大国战略,总有一天会坠入危险的深渊。
三、中国和平崛起是印度的福音,印度应抛弃成见,放开眼界,与中国携手共同发展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曾有过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友好时期。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印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了国际关系划时代发展。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印度领导人对形势错误的估计、对国家利益不切实际的坚持,以及对中国西藏问题的干涉,中印矛盾逐渐激化并爆发了边境战争,两国关系转冷并进入低俗。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印关系逐渐正常化,但仍时有矛盾摩擦,关键是两国信任度不够。除了历史遗留的因素外,外界的挑唆是主要原因。比如,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军火供应国,军火是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但它在支持印度发展军备时毫不计较金钱和利润。近年来,总有人炒作中印同为人口大国、资源消耗大国、中低端制造业大国等等,认为两者是“天然的竞争对手”,渲染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权国家和霸权逻辑面前,两国的发展都是对方的有利因素。尤其从印方来看,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倡导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各国携手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和平发展问题,这对于面临诸多安全和发展压力的印度,是一个重大利好。
中国声明,就算将来发展起来了,也决不称霸。这绝不是一句虚词。中国既没有称霸全球的愿望,也没有称霸全球的资源。美国着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说,美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球霸权国家。这既体现了美国式霸权话语的傲慢,也洞悉了未来国际发展格局。美国能称霸全球,有自身实力的因素,也有许多偶然因素。美国的霸权虽然呈现衰落之势,但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未来就算美国的霸权彻底旁落,也不会其他国家有能力成为全球性的霸主。印度不应该受人蛊惑,为根本不存在的威胁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中印携手,21世纪必将是亚洲的世纪。印太地区具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完全能够支撑中印两个大型发展中国家共同崛起。正如双方2008年签署《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所指出的那样,中印关系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亚洲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印共同崛起。
【尹建杰,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809/4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