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今已逝,大视野当回归 ——沉痛悼念李希凡先生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树,比经济政治的建树要艰难千百倍,剥削阶级的传统根深蒂固,老人家的评估的确不错,一反一复人们才看得更清,王震同志就很典型。前者的建树,毛泽东殚精竭虑,举步维艰;而后者卷土重来,只要开放闸门,打开潘多拉盒子,轻松愉快,就可以洪水滔天。随着毛泽东走下神坛,胡适作为学术和思想文化的旗帜重新走上了神坛。胡适代表的精英文化与低俗明星文化是孪生兄弟,姊妹篇,后者离不开前者的“启蒙”开路,前者是后者的指归,只有在这沧海横流的市民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垃圾文化、商业文化和娱乐至死文化中,它才能完成自己的最终实现。后者更切近、更直接地反映资本的需求,“审美距离”比前者近得多。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小人物”今已逝,大视野当回归 ——沉痛悼念李希凡先生

希凡先生走了,我们痛失一位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近日,有三位广义文化界的人物去世引起了国家的关注,除了希凡,还有金庸和李咏。社会的反映冷热迥异,他们的存在与反响,无不折射时代,折射着这个时代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变化与不同社会力量的消长。审视一下这一现象,不失为更好的纪念。

希凡先生进入国人视野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评红”,随着毛泽东主席的谢世,评红、批武训传和清宫秘史等等都作为“左”、“过激”、“文化专制”的典型事件而遭否定,于是,希凡也成了“突出政治”、“打棍子”、“群众运动处理学术问题”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负罪,在思想文化史上成为负面的叙述对象。

1954年至今已经60多年过去了,虽未出现再否定,但历史自身却沉淀了许多人为的虚无灰尘,从而为我们重新审视多年前的人与事,提供了松动得多的环境和大些的视野。

毛泽东刚刚“走下神坛”前后,在主流话语里,什么“反修防修”,什么“革命理想高于天”,什么“鞍钢宪法”,更不要说什么“党是领导一切的”,那都是老头子“极左过激”“阶级斗争扩大化”思维、“个人崇拜”随心所欲编造的呓语!熟料历史会残酷地与成功者开玩笑,不要20年,“修 ”不光在我们的北邻变成了现实,而且惨不忍睹。而眼前,生活无情地给毛泽东上述的错误平了反,你可以创新诠释,但无法视而不见,塞万众耳目。

比较下邓力群同志当年落选中委前后的遭遇与逝世时所获的评价,即可看出环境气候的变化。“左王”变成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起作用的不是偶然因素,情势与人们观察历史的眼界,已经今非昔比了。两个三十年,不要互相否定了。

在我党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主席之超拔卓绝,许多方面为他人所难望项背,比如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比如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大智大勇,无往不胜,比如他重视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高度,这都使他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不过领袖的选择与确立也是不易的,破除“海归”的迷信就经历了从一大到七大的漫长历程,才赢来了“反对的人不多”。对于抓意识形态,毛泽东与他的战友往往是进过努力才得以同步。

在那封支持“小人物”的着名的信中,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拦阻,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官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很清楚,他支持“小人物”的目的不是“整”谁,而是为了发起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清算。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你死我活斗争易取得共识,思想文化领域状态,许多人缺乏清醒认识,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毛泽东与战友们的认识并不同步。电影《清宫秘史》是“和而不同”,《武训传》他力排众议勉强发动起来。

不破不立,不破旧意识形态,建立不起新的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保护,政权与经济基础不能巩固。枪杆子和笔杆子,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靠两杆子,后来苏东的塌陷,就是从意识形态入手的,雅科夫列夫现象是普世的。

因评红而发动的批判,是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大举措。

这些批判,后来都否定了,拨乱反正,堂而皇之。60年回首,能否让生活自身再“实践检验”一下呢?

新的否定,也是战略举措。霹雳开头,所向披靡,一路急转直下。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树,比经济政治的建树要艰难千百倍,剥削阶级的传统根深蒂固,老人家的评估的确不错,一反一复人们才看得更清,王震同志就很典型。前者的建树,毛泽东殚精竭虑,举步维艰;而后者卷土重来,只要开放闸门,打开潘多拉盒子,轻松愉快,就可以洪水滔天。

随着毛泽东走下神坛,胡适作为学术和思想文化的旗帜重新走上了神坛。虚无解构革命年代成为时髦,“重写文学史”,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取代了“鲁郭茅”,洋大人一句话,就能将张爱玲捧上神坛,成为“海派文化之母”,成为亿万白领小资和新老文学大师的偶像。一路深化下去,连文学的外衣也成为妨碍,资本主导荧屏打造的明星文化,事实上成为塑造国民精神的主流,范冰冰和赵薇们是亿万青年的青春偶像,是的,范冰冰、冯小刚、张艺谋们作为“国家精神塑造者”一点不错,实乃实至名归。

胡适代表的精英文化与低俗明星文化是孪生兄弟,姊妹篇,后者离不开前者的“启蒙”开路,前者是后者的指归,只有在这沧海横流的市民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垃圾文化、商业文化和娱乐至死文化中,它才能完成自己的最终实现。后者更切近、更直接地反映资本的需求,“审美距离”比前者近得多。

再深化点,“自传说”与《武训传》和《清宫秘史》还是共生盟友,是近亲血缘关系。胡适走上神坛,武训、老佛爷、李中堂、曾文正公们自然也得回来,重新发出耀眼光芒。“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道”,是跨越时空“普世”的——普世云云,绝不限于美利坚代表的先进文化。

“重写文学史”之后,巴金做梦也想不到,“高老太爷”与“鲁四老爷”会华丽转身成“新乡绅”,被成功阶层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柱。刘文彩“软埋”后,转世为开明士绅;杨白劳没钱依法还债,喜儿嫁黄世仁才是脱贫的最佳选择,过激是误入歧途。在“娶妻当如潘金莲,嫁人要嫁西门庆”的观念更新大潮中,土豪们闪亮登场,一跃成为时代骄子。

随着西门庆变“成功人士”,金瓶世界中的诸多古老宝贝,诸如妻妾二奶、包养外室、开苞买春、主仆跟班、豪奴保安、恶霸赌徒、问卜打卦、堪舆禳星之类,在今天土豪的生活中,也都重现辉光。与“民国范儿”携手演奏着新世纪的雅俗交响乐。

文化与生产力,他们都占了。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生活作了活生生的论证,还要“去意识形态化”吗?

在解构大潮中,讲意识形态就是“极左”的同义语,有着“原罪”;几十年“去政治化”,却“去”出了新的“政治正确”,美国人就最讲“政治正确”。

这些,不是启蒙理念结出的果实,是生活之树的无价馈赠。

红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所当然地被边缘化,胡适的学术范式不言而喻是正宗,是红学的主流。索引探轶与形形色色的野狐禅红学你方唱罢我登场,时髦得很。老索隐派还是靠学问,当代索引,有了荧屏霸权就可天马行空任意八卦——除了马克思主义红学,谁都可以走红!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才懂得什么叫“学阀”。学术腐败,比官场逊色不多少。博导称老板。“先上床后上镜”,并不是演艺界的专利。论文泡沫,论文造假……无奇不有。往昔举国人们欢呼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如今,变成弱势和低端的工人阶级,多么渴望成为人家的一部分啊。

教育市场化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武训是教育扶贫的先驱。

试看今天爆屏的宫斗戏,才知道《清宫秘史》筚路蓝缕的难能可贵。

……

生活已经给我们“新启蒙”了,我们迟早要面对的。

正视思想文化界的现状,就必须重新认识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大举措。

应当放到这样大视野中去认识和评价“小人物”。

不忘初心不易,坚守初心更难。举世披靡,一生历尽坎坷如丁玲且再历坎坷,被部级名作家骂为“具有‘一切坏女人’的毛病,表现欲、风头欲、领袖欲、嫉妒”,希凡没有丁玲陈涌那样的“被整”资历,能够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矢志不渝,人格和操节令人佩服。以贺敬之的身份,提名文化部长且为精英所不容,希凡能够在艺术研究院长期任职,即可见其人格魅力,可惜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宪之,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811/4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