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俄罗斯的历史烟云中:珍视历史、崇敬英烈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导游告诉我们: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乡村,凡是经历过战火浩劫的地方,都有这样的烈士墓、纪念馆和英雄雕像,而在那些地方,也总有日夜燃烧、熊熊不熄的长明火,让世人永不忘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果然,在圣彼得堡市区,在着名的皇村,我们都看到了那一簇簇仿佛永不熄灭的火焰。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穿行在俄罗斯的历史烟云中:珍视历史、崇敬英烈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克里姆林宫宫墙

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4周年盛大阅兵式。观看现场直播,再次使人们回顾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法西斯德国那段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也再一次使我对俄罗斯这个民族产生深深的敬意,这是一个不忘初心、缅怀历史、牢记过去的伟大国家。

穿行在俄罗斯的历史烟云中:珍视历史、崇敬英烈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俄罗斯阅兵式

穿行在俄罗斯的历史烟云中:珍视历史、崇敬英烈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红场无名烈士墓

俄罗斯那辽阔的地域,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素有“战斗”称谓的民族,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可以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俄罗斯凝铸成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度。行走在这广袤的国度,仿佛穿行在厚重的历史烟云中。

这是一个不肯忘怀历史的民族。他们可以随口说出,某个地方果戈理或托尔斯泰曾悠闲散步,某个地方红军曾浴血奋战;他们可以指着一幢幢敦实厚重的大楼,自豪地说,那是二三百年前的建筑;他们可以指着其中的一栋说:这是以前的作家大楼,哪些作家在这里住过,在这里写出了哪部伟大的作品……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俄罗斯人非但没忘,反而将过去视若珍宝。他们为拥有这样的历史而骄傲、自豪。

这是一个胸怀博大、记住了一切的民族。从莫斯科城的创立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到圣彼得堡的创建者彼得大帝,甚至像叶卡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这些在我们的历史书中,被作为“反面人物”提及的沙皇,他们的雕像或纪念物,也随处可见。在红场边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外,有一尊雕像,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米宁的商人和一个叫波扎尔斯基的公爵,他们曾在17世纪波兰攻占莫斯科后,组织义勇军解放莫斯科,因此受到尊崇和热爱。俄罗斯人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荣耀和感恩。

去过的人都说,俄罗斯有两多:教堂多,博物馆多。因为俄罗斯信奉东正教,遍布城乡犹如洋葱头的教堂就非常引人注目。还有就是他们无处不有的博物馆。据说,仅莫斯科就有80多个,内容涉及我们所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如克里姆林宫的军械库、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普希金故居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东方各族人民艺术博物馆、中央列宁博物馆、卫国战争博物馆、波罗的诺战役全景画博物馆、综合技术博物馆、农奴创作博物馆等等。我们看了几个,其馆藏量之丰富,令人咂舌;随便一个馆进去,不花个大半天时间,你就没法走出来。感觉里,仿佛任意给一个项目或点子,俄罗斯人就可以弄出一个博物馆,来证明他们的历史和记忆。虽然他们整个民族的历史,也不过一千余年。真有些匪夷所思。

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历史,似乎可以用老托尔斯泰的书名,“战争与和平”来概括:战争的文化与和平的文化,苦难的文化和幸福的文化,一文一武,交相辉映而相互渗透,构成了其血与火、诗与剑、痛苦与浪漫交替的文明史。

到莫斯科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去了闻名已久的红场。在红场西面,沿克里姆林宫围墙根,有一座无名烈士墓,是为纪念二战中的卫国战士而建的。深红色的花岗石墓地上,卧放着一面军旗,两名持枪卫兵,庄严站立在墓地两侧。墓碑上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垂不朽”的字样。墓地中间,则是一簇俄罗斯特有的长明火,永不熄灭地燃烧着。

穿行在俄罗斯的历史烟云中:珍视历史、崇敬英烈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莫斯科二战胜利广场

我们去时,正遇上无名烈士墓的卫兵换岗仪式。三名士兵远远地迈着正步过来,虽没有号乐,也没有口令,但他们全副武装、步伐一致、动作整齐,显得格外庄重严肃。加上那一队队前来瞻仰的人群,那一张张崇敬肃穆的脸庞,折射着这个民族对英雄和历史的敬重。

导游告诉我们: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乡村,凡是经历过战火浩劫的地方,都有这样的烈士墓、纪念馆和英雄雕像,而在那些地方,也总有日夜燃烧、熊熊不熄的长明火,让世人永不忘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果然,在圣彼得堡市区,在着名的皇村,我们都看到了那一簇簇仿佛永不熄灭的火焰。

导游还告诉我们,在红场举行婚礼,几乎成了莫斯科年轻人的传统。每当那时,新人们都会到烈士墓前拜谒,献一束鲜花,祭一杯香槟,留一张合影。红场婚礼,可说是俄罗斯人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写照。荣誉、祖国、责任,已构成了俄罗斯的社会氛围和民族传统。

这是一个善于铭记的民族。在克里姆林宫参观时,我们看到排队等候参观的人流。从那庄重、虔诚的神情里,不难感悟到他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怀念。在胜利广场,一门门熏有战争硝烟的火炮,一辆辆留着累累弹痕的战车和坦克,静静地讲述着这个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而俄罗斯城市的雕塑,也多以历史画面、英雄人物为题材。坦克、战车、大炮,甚至报废的飞机,都成了他们的特殊饰品,成了纪念和感怀历史的凭证。

在我们所到的两座城市中,到处矗立着民族精英的雕像。人们深深缅怀那些给整个民族带来荣光的名字。他们甚至将那些繁华的地段,慷慨地交给一些诗人和作家。比如着名的高尔基广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普希金广场,都在城市中心醒目处。据权威部门调查,1999年,普希金的名字,在俄罗斯媒体上的出现率,仍高居榜首。而在俄罗斯,以普希金为名的广场、街道、建筑、纪念馆和博物馆,也可以说是难以数计。连普希金当年读书的皇村,也被改名为“普希金城”。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名人,是多么引为自豪和崇敬。

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们也有过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早在普希金千年以前,就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子、被誉为“谪仙诗人”的李白、“诗中圣哲”杜甫;也还有伟大的曹雪芹、被称作“民族魂”的鲁迅。他们的诗篇虽然也如普希金那样脍炙人口,流传广远,成为贯穿民族文化心理的血液,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好像至今没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或上海的繁华地段,找不到任何一位诗人、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相反,一些地方为争抢历史名人效应,追逐利益,扭曲文化,甚至连水浒传里的西门庆也不放过,鲁皖三地都大言不惭是他的故里。可以套用韦庄那句着名的诗句来形容,“(西门庆)一生风月供惆怅,(‘西门庆故里’)到处烟花恨别离”。更为恶劣的是东北某地打着招商引资招牌,为日本侵略者亡灵立碑的丑事,令国人震惊,有学者讥讽是中国土地上的靖国神社。

也许,在俄罗斯人心里,记住战争,是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战争,正如记住灾难和痛苦,是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灾难和痛苦。而记住幸福,记住诗意,记住曾经的浪漫,则是为了摆脱或忘却那些苦难,创造更多的幸福、诗意和浪漫。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度上,在这广袤国度上生活的人心里,苦难也许永远无法回避,但诗意和浪漫,却像“伏特加”一样不可或缺。这是他们抵御严寒、摆脱苦难的又一种重要方式。

一个不肯忘怀过去的民族,是有底蕴的民族。一个珍视自身荣誉的民族,是有尊严的民族。而一个看重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则是能够创造未来的民族。或许正因如此,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俄罗斯都能显得沉稳淡定,气度雍容。

而将民族的荣誉感,建筑在历史之上,建筑在过往的文化和文明之上,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对历史的回忆和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向心力、向上力和凝聚力,将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可以说,厚重的历史记忆,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广的精神积淀,早已成为俄罗斯“战舰”上马力巨大的发动机。在这永不衰竭的动力面前,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有在那底气充沛的轰鸣声中,俯首臣服的份儿。

爱伦堡在他的伟大着作《人·岁月·回想》开篇即说:“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这句话也许可以说明,俄罗斯那厚重的历史烟云,是如何形成的。

【秦晋,陕西省汉中市委政法委退休干部,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汉中市党史特邀研究员,陕西省汉中市政协《汉中文史》执行主编。曾参与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纪念馆的布展筹备。】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905/4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