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美伊终究需要一个突破口使得两方坐上谈判桌以政治途径和外交方式化解彼此敌意和消除不信任,而这样的突破口是军事层面较量带来“契机”的可能性很高。在推行军事力量施压中考验的是双方的意志,一方是战争边缘政策的长期推行,一方是对强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进行勇敢对撞并长期坚持。不管军事冲突发生与否,可以肯定的是军事力量都会得到持续性增强,对于双方来说这是既定策略,而从军事对峙的高峰退却下来成为谈判的转折点则更像是一种既有的脚本。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美国海军一架RQ-4A“全球鹰”无人机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被击落,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宣称对这一事件负责,称这架“全球鹰”在进入伊朗领空后,在伊朗阿曼湾海岸的库赫穆巴拉克附近被击落。据美军中央司令部所述,伊朗革命卫队在6月20日凌晨4点05分用Khordad3型导弹击落RQ-4A“全球鹰”无人机,中央司令部的新闻发言人宣称被击中之前该机位于阿曼湾上空22209英尺(6769米)的国际空域执行侦查任务。这一事件后果严重,在此之前美伊关系本已高度紧张,两军前沿对峙与密集试探、而本次全球鹰的出动就是在美国声称伊朗击毁四艘商船和两艘油轮之后的军事任务计划的一部分。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A map shared by U.S. Central Command showed what the Pentagon claimed to be the location its RQ-4 surveillance drone was shot down as well as the Iranian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that hit it, June 20. The U.S. has argued its state-of-the-art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as downed over international airspace, something Iran disputes.

U.S. CENTRAL COMMAND PUBLIC AFFAIRS

随即,美伊关系更是进入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如果按照美国所说,无人机被导弹击毁的时候处于国际空域,那么“贸然”对美军如此先进和重要的战略级无人侦察机实施摧毁显然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举动。于是,美国部分高管声称要对伊朗实施报复性打击,以严惩伊朗的犯罪行为。那么,美军无人机被击落事件已过去一周,为何仍不见美国的军事报复行动呢?为什么美国高官扬言的报复性打击迟迟未到?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A map released June 20 by the Pentagon purports to show the flight path of the RQ-4A surveillance drone shot down by Iran's Revolutionary Guards while flying over the Gulf of Oman and Strait of Hormuz. The map's legend incorrectly refers to the alleged flight path of th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s "Location of UAV Shoot-dow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笔者以为,目前为止,使得美国所谓的报复性军事打击的高调声浪偃旗息鼓的原因是美伊两国尚未进入军事摊牌的战争状态,两国仍处于政治博弈的相持阶段。而在这场美伊国际政治博弈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军事力量。

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军事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从现实主义的观念来看,在国际政治博弈中的基础条件是拥有power。在传统现实主义来看,power的构成主要是和military power和econonmic power。这里的power既是实力,也是权力。实力是构成权力的物质力量,权力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其本身也可是政治追求的目标。而在本轮的美伊紧张关系中,美伊尽管前沿军事对峙一度到了伊朗击落美国RQ-4A“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的境地,但令人欣慰的是双方还未跳出政治博弈的界限,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图源美国国防部)

政治目的与军事目标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军事行为是达成政治目标的手段。政治目的对于决定军事力量的目标及其应作努力的分量都是一种标准。即任何的战争行为都不是独立事件,而是一种政治工具,这种工具的运用取决于每个阶段的政治目的。那么,在当前的美伊关系中,是否到了需要用战争来达成政治目呢?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An apparently hand-made drawing showed what Iran said was the path of the U.S. RQ-4 Global Hawk drone, originating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violating Iranian airspace before being shot down near the Iran's Kouh-e Mobarak region, June 20. The U.S. military has called such claims "categorically false" and argued the drone was hit over international airspace near the Strait of Hormuz.

FOREIGN MINISTRY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图源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推特)

如前所述,美伊当下仍处于政治博弈阶段。在国际政治博弈(Game)中,任何一个局中人(Players)都遵循最大化定理,抱有最大化期望值。身在局中的任何一个奕者(Players)都希望保持最大限度的理性,尽可能的理性分析局势,理性判断敌我和制定达成战略目标的战术策略。由此各方认真谨慎的研判现状和行为,这也就促成了战争并非突然爆发。在理性分析中,偶然性的因素并非全然导致战争开启,例如伊朗革命卫队击落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决策者需要通盘考虑的是这种偶发事件对战略目标是否有较大的影响。

但从引起战争的因素中去分析来看,过渡理性常常引起战争的爆发。这种理性常常促使,也要求决策者去猜测和判断对方的意图,而对意图的准确把握是很困难的。比如,敌手的战略构想与思维方式与你是否相同?敌对国家领导人是否真是表达其意图?雷蒙德·加特霍夫(Raymond L. garthfoff)就曾警告说:

【“任何计算和估量对方意图的努力都可能犯错,高估敌人的意图只需花费金钱,而低估则会付出生命,所以有疑惑时最好办法是假设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这种最坏的打算可能是安全保障的必要,也可能是造成过度恐惧与点燃愤怒的火石。诚如卡根所指出:

【“战争是恐惧导致的,是实力竞争的结果。人的恐惧经常是无形的和莫名的,它不仅来源于眼前的威胁,还来源于未来的威胁。”】

而罗伯特·杰维斯则指出理解美国为什么轰炸北越要从现实和知觉的关系角度去思考,一系列的战争动因与决策者的认知错觉有关。冯·克劳塞维茨认为两种动机将人类引向战争,一是直觉的敌意;二是战争的意图。

当伊朗革命卫队击落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时,美国是否予以军事回击?诚如博尔顿所言,伊朗之举是对美国的羞辱,美国必须以坚决回击打消伊朗类似念头和贸然举动。伊朗的军事“挑衅”行为伤害了美国的荣誉,被伤及面子和尊严的美国已经愤怒,其是否将把无处安放的情绪发泄在伊朗人民的头上?从现在的局势来看,一种明显的迹象是美伊双方的敌意是在增加的。值得敲响警钟的是,正如冯·克劳塞维茨所说:

【“仇恨的感情导致战争的进行,暂停军事行动的唯一动机是等待最为有利的时机。”】

美国正在等待时机,那么什么样的时机是更有利于美国的呢?军事行动为达到战术甚至战略目标的前提是具备充足的物力力量。从现在来开,美国在伊朗周边还没有可靠的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这意味着现阶段美国会对军事回击的选项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根据伊朗与伊拉克的两伊战争史来看,伊朗具有十足的耐心与伊拉克进行周旋,即便十年八年也可豁出去不计。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对伊朗而言,极限施压与两伊战争给予伊朗人民的耐性是不同的。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图源纽约时报)

所以美国的军事行动一定是配合经济的极限施压进行的,其正是基于伊朗政权稳定性的考虑。诚如鲁埃尔·马克·格莱赫特(Reuel Marc Gerecht)和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雷·塔克伊(Ray Takeyh)也写道,伊朗“脆弱的神权政体无法承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它是一个疲惫不堪的政权,或许正在走向灭亡”。美国认为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将导致伊朗民众的生计问题出现危机,届时再对伊朗继续动用军事压制会引起伊朗的政权动乱,民众反戈。同时,也能逼迫伊朗走上谈判桌。

故而,在伊朗革命卫队击落全球鹰之后,美国采取对伊朗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制裁伊朗总统鲁哈尼与外交部长及多位高官。美国进一步制裁伊朗使得伊朗经济更加艰难,这将严重影响社会情绪。一方面更有利于团结伊朗人民对美国的反制裁,但同时长期拖延下去也不利于伊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心思变之际,对伊朗进行颜色革命和配合军事行动是很可能的,而且这样的组合拳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更加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igns an executive order imposing new sanctions on Iran in the Oval Office at the Whit House on June 24, 2019 in Washington, D.C.

MARK WILSON/GETTY

2015年奥巴马政府时期达成的伊朗核协议使得美伊双方都达到了短期目标;2017年特朗普政府“说到做到”,坚决退出核协议。特朗普政府退出的原因是认为该协议并不能保证伊朗不提高核浓缩铀的浓度,也不能限制伊朗大规模的中程导弹发展。特朗普政府认为这样的协议实际上是伊朗以骗子行为获取国际社会对伊朗取消制裁,这与特朗普政府在伊核问题上的目标差距较大。特朗普政府要求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实际上是彻底阉割伊朗具备核武研发的能力和摧毁伊朗核计划的念想。但是,核武研发在今天这样的科技条件下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伊朗具备这样的能力。保留和发展这样的能力是确保伊朗在彻底解除国际制裁的谈判中的王牌,而核武计划上的模棱两可也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即伊朗采取了核武计划上进退有度的手段保障了谈判的底牌,但这样策略实际上也是美伊互不信任的原因。

退出核协议后,美伊各自加大了政治博弈的筹码。伊朗不断提高核浓缩铀的浓度,现在伊朗已经具备提高到7%浓度的能力。同时,伊朗不断试射和研发中程导弹,甚至声称研发了具备打击美国航母的中程导弹。再者,为了防止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以突袭的方式进行精确打击,伊朗接装了俄罗斯先进的S300PMU2防空导弹。美国则继续加大在海湾地区的海空巡航力度,美军对伊朗的抵近侦查每天都在上演,此次全球鹰就是对伊朗进行的“例行巡航”中被击落的。美国不断加位于迪戈加西亚的空军基地与卡塔尔的空军基地的战略轰炸机调换频率,动员北约海军在地中海与伊朗周边巡航警戒。而当击落全球鹰事件发生后,美国更是加快了在伊朗周边继续部署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步伐,还有议员提议必要时在中东增派12万或更多部队,以及确保每天向伊朗发射至多500枚巡航导弹的能力。6.27号美军中央司令部空军(US Air Forces Central Command)声明显示至少5架美军最顶级的隐身战斗机F-22低达卡塔尔乌德伊德空军基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联合情报中心(US Pacific Command’s Joint Intelligence Center)前作战主管卡尔•舒斯特尔(Carl Schuster)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F-22的存在是对伊朗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的强大威慑。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US Air Force F-22 Raptors arrive at Al Udeid Air Base, Qatar, June 27, 2019.

目前美国国内对是否予以伊朗军事报复性打击的声音有两派。一方认为特朗普及其政府应该在对伊动武问题上保持谨慎与克制,一方则认为应当对伊朗进行小规模的“有节制”的报复性打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则要求特朗普保持克制,理性和冷静。更是提醒特朗普及其政府,并严肃表明任何对伊朗的军事报复行动都必须经过国会的授权。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对特朗普总统说,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开的辩论”,国会应该“有真正的发言权”。舒默表示他担心政府“可能会陷入一场战争”。当然,是否对伊动武的争论理所当然的蔓延到大选候选人中。总统候选人、纽约州民主党人吉利布兰德(Kirsten Gillibrand)发表讲话。他要求特朗普在没有得到国会批准的情况下,不要派遣美国军队进入与伊朗的冲突。在特朗普的国安团队里面,面临着“战争贩子”的批评和指责的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第一时间表示了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一扞卫美国的尊严和惩罚伊朗的“犯罪行为”。国务卿蓬佩奥与副总统彭斯都是支持对伊朗强硬行动的代表人物。有趣的是,从白宫战情室会议简报来看,美军参联会主席邓福德将军却是反对军事行动的,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也表示现阶段的军事行动需要谨慎。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Outgoing Acting Defense Secretary Patrick Shanahan carrying a document labeled secret as he arrived for a meeting with President Trump about Iran at the White House on Thursday. (AP Photo/Alex Brandon)

特朗普本人的想法是暂时不会采取军事行动,将通过更大规模的极限施压迫使伊朗重回谈判桌。特朗普表示,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可能是一个“错误”,但“国家不会容忍”。特朗普说他有一种感觉,击落全球鹰可能是某人“放松和愚蠢”的结果,而不是伊朗蓄意挑衅的结果。当6.20号周四晚间特朗普取消了军事打击伊朗的行动之后,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特朗普给出取消军事行动的原因是军打击到可能会导致150名美军人员伤亡,这一代价不符合美军为损失一架无人机所做的采取军事行动的原则。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特朗普在美军对伊朗展开军事报复性打击前10分钟叫停了军事行动

(图源CNN)

特朗普的在关键时刻撤回军事打击伊朗导弹阵地,雷达等军事目标的计划是正确的。在一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战争面前,贸然进行军事行动是极其大胆的,尤其是假定对方回应的力度是自我想象的。尽管特朗普向来喜欢做一些大胆的,令人难以预测的和出其不意的事情来。但是在战争面前特朗普显得很谨慎,这种谨慎是来源他对力量的评估和推崇。从军事力量评估来看,美军在上周四晚间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伊朗的报复行动一定会很激烈,其原因在于:1、伊朗在美国的施压下不屈从的精神和意志,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之下一定会展示更加强硬的一面予以世人不会屈服的政治信号。2、美国在全球鹰被击落之后短期内没有彻底准备好预防大规模军事冲突之前就贸然军事行动将会打乱特朗普的伊朗政策,尤其伊朗的军事回击力度对美国而言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其进行遏阻。即伊朗对美国的军事回击力度的强弱大小与美国在对伊朗动武准备的军事力量的强弱有关,美伊都没有打一场大规模的长期消耗战的目的,也没有真正意义的战争对决的思想准备和战略目标。而各自军事回击对方的目的都旨在以打促谈,而回击的力度还得取决于在有尺度的范围内比较各自的军事力量和对牺牲代价的承受力,这里的有尺度即就是不会是另一场伊拉克战争或阿富汗战争。在这种军事力量的互相威慑上,的确是形成了“谁是胆小鬼”的零和博弈。

特朗普在其2016年竞选期间就曾多次批评美国当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并表示自己当选后会从中东撤出来。但特朗普政府2017年4月7号对叙利亚进行过多次巡航导弹的突袭,当时还是重要的东方大国领导人访问美国的时候,特朗普在与外国领导人会谈的时候把他刚刚下了令巡航导弹打击叙利亚境内目标的事情亲口说了出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与总体上从中东撤军的目标是不矛盾的,在中东采取军事打击与美国抽身中东的战略目标是不矛盾的,美军若对伊朗的进行军事战术行动,这与美国的中东战略收缩也不矛盾的。即便对伊朗展开军事打击,其意在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美国继续对伊朗施加制裁,对伊朗继续施加军事压力,使得局势进一步紧张,而从紧张局势的边缘以重大关键节点的事情的爆发来促使双方再回到谈判桌解决美伊问题这是特朗普的主要目的。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图源新闻周刊)

美国在伊朗周边囤积的军事物质装备足够后和动员能力集结到相当程度的时候,美军对伊朗采取比现在更为强硬的军事对峙和战术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升高。海湾国家,反伊朗国家都希望美国深度介入地区问题,美国也需要海湾国家的财力支持,比如军购和投资。故而,借由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之际,逐渐形成对伊朗更趋强硬的“联盟”恐怕是伊朗“敌对”国家所期待的。加大对伊朗的军事威慑力度是美国今后仍会源源不断投入资源的方向,与海湾国家进一步调整和统一对伊朗的政策恐怕早就已经在形成之中。但这种战略动向的目标始终是通过施压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与博尔顿主张更换伊朗政权的目标会有靠近的趋势,与蓬佩奥等主张对伊朗强势打击的目标也会交相呼应,其最终将以极限施压与营造战争讹诈的气氛逼迫伊朗就范。

美国有没有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需要呢?如前所述,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将伊朗带回谈判桌,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目标始终还是伊朗放弃核计划。但是正如前面笔者提到的一样,在相互军事威慑的层面来看,确实是零和博弈。问题还在于这种零和博弈会持续下去,因为都坚信军事威慑是保障安全的基础条件和谈判筹码。而美国对伊朗的军事威慑或者军事打击的目的在于将伊朗迫使到谈判桌来,这就给美国本身运用军事力量到达这一目标带来极高的要求。分寸的拿捏和时机的把握都极其重要,还在与美国需要在伊朗周边能够有全面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或者动员盟国出兵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防止伊朗全面反扑导致战争扩大化的威慑力量。即美国及其盟国以压倒性军事力量为后盾,威慑与吓阻伊朗的军事回击,以此压缩美国军事打击伊朗而遭到反弹的空间,对美国军事行动予以最大保障其万全之策。

但是要做到以上这些,美国的冒险是很大。美国国会是否同意这般大胆的计划的推进,再则,只要伊朗嗅到美国的战争动向,必然加快地区盟友力量的动员,这对西亚-东非地区的安全局势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此之外,这种军事上的“胆小鬼”游戏难以有令人信以为伊朗不会更加鱼死网破与美国进行的战争豪赌的理由。但是,美国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配合军事打击的计划实际上也是伊朗较为担忧的,尽管伊朗表现出很强势的一面,如冒险对全球鹰进行摧毁。摧毁全球鹰的举动的确是在美军意料之外,所以,美军也没有周详的预案能够第一时间对伊朗进行军事回击。在这一轮“胆小鬼”游戏中伊朗是取胜了,但随着美国继续增兵伊朗周边局势就很难说了。也由此,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需要还不能乐观排除的。

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前提有哪些?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必须具备以下前提:1、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军事力量了。尽管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史无前例的战争机器。但是,美国布防的地区很多,一旦需要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势必需要调配各地军事力量结集伊朗周边才行。2、国会授权。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美国战争消耗巨大。尽管特朗普也说一旦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将会很快结束战斗,也不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伊朗。快打快撤,但实际上想脱身却很难,即便伊朗也不会有升级战争势态的反击行动,没有打疼伊朗,没有动摇伊朗国内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伊朗会坐上谈判桌。鉴于此,白宫很难获得国会的授权。那么有没有获得国会授权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呢?当然是有的,一旦美军准备充分之后便可挑起军事行动的借口。类似于击落全球鹰这样的行动可能再次上演并成为获得国会授权的借口。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图源新闻周刊)

3、盟友的配合。以色列当然是很乐见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塔尼亚胡政府早就想对伊朗核设施采取袭击。沙特与阿联酋也会支持美国的行动计划。但是欧洲盟友在这一战争中是否对美国进行全力配合是个现实的问题。欧洲德法两国明确不对伊朗动武予以支持,两国都需要从伊朗进口石油,并通过与伊朗建立绕开美国制裁的石油结算机制。同时,对伊朗动武的风险是德法等国不能预估和想象的,战争带来的改变是欧盟难以应付过来的。欧盟始终还在联合俄罗斯,中国坚定支持伊核协议。美国联合海湾国家一旦对伊朗开展将会改变地区秩序,欧盟在伊朗问题上的角色会被边缘化,欧盟在对伊关系中更会受制于美国。因此,动员欧盟支持美国军事行动的成功率将是很低的。4、俄中等国势必也不赞成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美国军事打击将优先摧毁伊朗油气开采设施,击垮伊朗的经济。俄罗斯,中国等国都不会赞成,主要是俄罗斯在其中势必牵制美国行动更多。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C-R),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ohn Bolton (C-L),Russian Secretary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Nikolai Patrushev (R) and Israeli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Meir Ben-Shabbat (L) take part in a trilateral summit in Jerusalem on June 25. Russia defended Iran, while the U.S. and Israel warned they were prepared to take further action against the Islamic Republic.

MENAHEM KAHANA/AFP/GETTY IMAGES

军事力量迫使伊朗坐上谈判桌的可能性怎么样?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行动始终秉持的是为特定政治目标服务和为外交谈判提供筹码的原则。一旦采取军事进行势必升级地区局势,造成地区动荡和既有格局的破坏。不破不立,只有在矛盾激化和冲突加剧的时候双方才回走向谈判桌。故而,军事行动的成效还是不能忽视的,尽管主观上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上演。从力量的对比来说,将不会有利于伊朗,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很可能迫使伊朗最终示弱。但是这是在伊朗承受范围之外的军事打击之下才会有可能性,美国能否负担得起这样打击的代价,首先是伊朗周边“敌对”国家能否持续参与到这种不计代价的军事行动中。从时间上来看,伊朗是具有优势的。伊朗接近核门槛越来越近,在美伊谈判之前的种种威慑都会使得伊朗坚定提高核浓缩铀的提纯能力。尽管伊朗官方也多次宣称不会拥核,只想和平利用核能源。但这种对伊朗是否拥核的不安会使得美国在军事力量使用上选项空间收窄,更加趋于极端化,要嘛放弃军事威慑,要嘛加大军事威慑乃至使用军事力量。而这里的放弃军事威慑的可能性则很更低,其原因是退出伊核协议再放弃军事威慑,那么白宫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美伊关系呢?所以,当退出伊核协议就必然决定加强军事威慑是美国必须的选择,采取军事行动也成为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排除的选项。

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美国总统在其叫停对伊朗报复性打击之后,被人诟病为对伊朗的软弱。之后特朗普总统表示其在伊朗问题上没有“退回”战略。

美伊终究需要一个突破口使得两方坐上谈判桌以政治途径和外交方式化解彼此敌意和消除不信任,而这样的突破口是军事层面较量带来“契机”的可能性很高。在推行军事力量施压中考验的是双方的意志,一方是战争边缘政策的长期推行,一方是对强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进行勇敢对撞并长期坚持。不管军事冲突发生与否,可以肯定的是军事力量都会得到持续性增强,对于双方来说这是既定策略,而从军事对峙的高峰退却下来成为谈判的转折点则更像是一种既有的脚本。

注释已略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彪新立异”,作者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原标题:张常彪: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运用的角度分析美伊局势的走向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907/5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