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严的《芳华》为谁开?

冯、严的《芳华》为谁开?

所有关于芳华的争论,都集中在真实性这一最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上。这条界限画的很清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当过兵的,在兵团的,插队的,工厂的,都认为作品不真实。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身边没有阴暗的人,而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阴暗的人是极少数。作品没有反映这个现实。

专题文章

  • 原广州军区干部张唯青讲话:为何《芳华》没有打动我的心?

    原广州军区干部张唯青讲话:为何《芳华》没有打动我的心?

    这一种近似野蛮的疯狂举动,不要说不可能发生在那个风气正人心齐,官兵团结如一人的部队里面,就是在金钱至上,世风日下,个性扩张的时代,都不易看到它的发生。

  • 被《芳华》压缩的时空中还有什么?

    被《芳华》压缩的时空中还有什么?

    与电影中对人物的善意与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理解相比,我们见证严歌苓用笔的冷,俗,甚至恶意:小说《芳华》的叙述者信奉超越一切时代的永恒的本质主义的人性之恶,而不相信人性之丰富、之可以随环境变更、内外力交错被不断重塑与变化。于是,几代人为之自我磨砺与共同进步的理想在她笔下成为“说假话、搬是非”;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为救战友奋不顾身的战士在她笔下被写成:看到旁边的人倒下去,为自己庆幸:好在不是我。

  • 冯小刚和严歌苓是两个割裂的“芳华”

    冯小刚和严歌苓是两个割裂的“芳华”

    严歌苓的芳华,尤其阴险的是,她活生生地嘲弄、解构、消毁了一个“雷锋形象”。自私小人是人性,雷锋精神是不正常的……我一位朋友的韩国妻子说,看了《芳华》一点也不感动,而是对两位好人的悲惨遭遇感到很“生气”

  • 《芳华》的背后,才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芳华》的背后,才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阵地就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就是争夺人心的阵地,是我们党最重要的阵地。我们自己不占领,长期空置,敌人自然就来占领了,严歌苓与冯小刚之流就来占领了。所以,冯小刚就因为这部电影明明是为了掏老兵们的钱袋子,但却成了老兵们拥戴的领军人物,成了老兵们扞卫的领袖。我们只有恢复和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宣传我军伟大的历史,宣传广大官兵辉煌的战斗历程,才能鼓舞现役的官兵,鼓舞官大人民群众,树立为国奉献、用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芳华》的一团乱麻

    《芳华》的一团乱麻

    对于《芳华》,赞美与批判意义都不大。如果社会不能形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历的共识,如果艺术工作者只是展现自己对各种流俗观念的附庸,对于这部电影的赞美与批判无非是其他所有领域的争吵转移了阵地,借着这部电影的话头,把所有说过的话再说一遍;把曾经吵过的架再吵一边。曾经吵翻天的言论,没有结论的依然没有结论。否定前三十年的,没什么改变。否定后三十年的,也没什么新意。这个一团乱麻的电影,在一团乱麻的舆论中,热闹一阵后,终究会被忘记。

  • 《芳华》叫座,因为理想时代芳华不再

    《芳华》叫座,因为理想时代芳华不再

    “活雷锋”已过时,“钱串子”才是王道。在这个对集体的感情逐渐消逝,对美好的赞扬已成笑谈的时代,冯小刚的《芳华》用富有个性的笔法重新书写那段红色记忆。那段遗失的美好,或许如芳华易逝,却值得我们怀念和记忆。

  • 金鸡奖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金鸡奖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所有关于芳华的争论,都集中在真实性这一最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上。这条界限画的很清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当过兵的,在兵团的,插队的,工厂的,都认为作品不真实。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身边没有阴暗的人,而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阴暗的人是极少数。作品没有反映这个现实。

  • 真实的“芳华”在这里:女兵谢楠的老山情怀!

    真实的“芳华”在这里:女兵谢楠的老山情怀!

    谢楠给儿子写信道:“好男儿志在四方”,作为一名军人,你不仅是妈妈的儿子,你也是人民的儿子,你的背后是祖国。所以你要肩负使命,忠诚地履行军人的职责。训练的目的是练就保卫国家的能力。一个人的理想与国家事业联系在一起,并为之付出奉献。那是至高无上的理想,青春才会无憾!

  • 冯小刚的《芳华》为谁开?

    冯小刚的《芳华》为谁开?

    《芳华》的中心是塑造了一个“活雷锋”刘峰在新中国几十年里屡屡受到压制与迫害的故事。可惜的是,其对雷锋解读是明显不符合那个历史时代的。现下某些媒体和专家早已阉割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借这个社会主义的外壳宣传西方普世价值的抽象人道主义内核。因此,年轻的一代人仅仅把雷锋精神误解为扶老奶奶过马路一类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冯小刚和严歌苓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只能说他们是有意的进行歪曲编造,先把当下一些歪曲违背了雷锋精神的东西说成是雷锋精神,然后再进行攻击。于是,电影就产生了反穿越式的时空错位。

  • 严歌伶和《芳华》们污名化雷锋背后的人性密码

    严歌伶和《芳华》们污名化雷锋背后的人性密码

    一些人一定要用他们自己能理解的“人性”来解构雷锋,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他们塑造出来的这样“人性”的雷锋才是真实的——做好事是有私心的,当英雄是有私心的,帮助人是有私心的,不过是为了女人、名利、小私欲,这才是他们能接受,能理解的所谓“人性”。

  • 对于《芳华》,我有些不一样的话要说

    对于《芳华》,我有些不一样的话要说

    对于《芳华》、对于那骨子里的绯糜实在与我的记忆相差甚远。不想危言耸听,但仍想说一句比起《芳华》国庆期间的《强军》虽是政论片,但更接近真实。如果我们祖国的军队真的只有芳华,那么国将不国,不枉也。

  • 芳华、大院记忆和被虚无的历史

    芳华、大院记忆和被虚无的历史

    冯小刚和严歌苓,对转型期间历史解构方式的不同。严歌苓强调的是历史语境、集体机器的社会性和暗流涌动的个体命运间或分或合的矛盾。而冯小刚无疑是恐惧集体意识的“个体-集体”同一化叙事的,但是他对文工团集体生活的温情却充满怀恋,以至于冯小刚将大量历史语境里的细节当作舞台布置,而文工团倒是个有单一矛盾“集体神圣性-个体世俗性”的孤立舞台,一个切切实实的时代“异在”。

  • 《芳华》人物论之:爱“整人”的文工团宁政委

    《芳华》人物论之:爱“整人”的文工团宁政委

    冯小刚们塑造很衰的“政委”、“指导员”形象,之所以在观众中还有一定市场,很大程度是因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代入了现实生活的经验——军队政工干部中,确实出现了类似徐才厚、张阳这样的败类,他们触目惊心的罪行玷污了整个政工干部队伍的荣誉。

  • 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撕人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别说部队了,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

  • 《芳华》是一部反战电影,你看明白了吗?

    《芳华》是一部反战电影,你看明白了吗?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反战文化在中国的勃兴,还因为中国出现了一个带有强烈买办色彩的既得利益阶层。这个阶层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的利益深嵌在美国建立并主导的世界秩序中,他们在欧美的利益甚至多于在中国的利益。他们深恐中国反对霸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会“招惹”战争,损害自己的利益。鼓吹“反战”,渲染战争恐怖,不过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曲折表达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冯小刚有意还是无意,他都做了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其实,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

  • 《芳华》:第一批55后已经开始拍“小时代”了

    《芳华》:第一批55后已经开始拍“小时代”了

    刘峰是个善良的暖男,却并不是雷锋;助人为乐也并不等于集体主义精神。充满各种红色文化经典符号的影片,却讲述了一个“小时代” 的青春故事。岁月静好的怀旧故事,是55后今天令人遗憾的艺术表述。

  • 冯小刚的《芳华》为何如此冰冷?

    冯小刚的《芳华》为何如此冰冷?

    冯小刚与影片中的人物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他用那些灰黑的影调告诉我们的并不是青春芳华的灿烂,而是折射出这个社会与时代的霉变,以引发我们的反思与警醒。关心为国家而战斗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承续久违的雷锋精神,将那抹灰黑涂抹成亮色,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以及像刘峰、何小萍这些人的人生重新灿烂起来,如此,我们将从感伤、痛惜变得激情飞扬,重现青春芳华。

  • 《芳华》无情,何必再见?

    《芳华》无情,何必再见?

    1840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尽管历尽艰辛,但总的来说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历史。不过,冯小刚、严歌苓们对这些没感情,他们所热衷的,是用个人的“伤痕”,以表现“人性”的名义来遮蔽大历史、控诉大历史,眼光始终超不出个人得失的狭隘眼界,他们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形成了相互呼应。其实,他们才是冷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