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人民民主制度是不够的——简谈培育民主文化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一个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让坏人变得更坏。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已经成为常识。实际上,在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移植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走了样,没有发挥预想的功能。因为人们错误地理解了人和制度的关系。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一个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让坏人变得更坏。

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已经成为常识。尤其是讨论民主和独裁的时候,这句话几乎成为标准答案。如果说这句话是通过夸张或者修辞的方式来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那么,这句话是正确地。但是,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它却是错误的。这句话含有制度决定论的倾向。给人感觉似乎只要建立起一个理想制度,人就会发生变化,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

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初年模仿西方建立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度,鼓励多党竞争。但是,这套制度对袁世凯以及后来的北洋军阀并没有发挥约束作用,反而被北洋军阀玩弄于股掌之间。袁世凯并没有变好,致力于民主建国的好人宋教仁没有变的更好,而是被刺杀了。用现在的说法,劣币驱逐良币。在这套民主制度中,好人宋教仁被不择手段的军阀淘汰了。

实际上,在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移植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走了样,没有发挥预想的功能。台湾作家柏杨曾写过一本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大酱缸,外国的好制度一到这个酱缸里,就给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理解了人和制度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移植一种先进的制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并不存在能够离开人的制度。人们可以对制度进行抽象,理论化,形成相关的模型和理论。但是,这只是一种抽象。现实中的制度是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之中的。

仅有人民民主制度是不够的——简谈培育民主文化

比如,语法是语言的“制度”。但是,现实中的人并不是按照语法来说话的。他们是根据环境,根据交流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说话。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说话是否符合语法。但是,正是在人们交谈讨论中,语法规则才真正呈现出来。书本中的语法规则都是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抽象。只有不熟悉这种语言的人才会一边说话,一边思考这些话是否符合语法。

制度也是如此。制度和人是不可分的。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结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一个制度要真正运转,就要通过文化符号把制度内化为人的心理意识,如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种内化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和心理积淀过程。最后,社会制度要转化为个人的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无意识包含知识、评价、行动和情感,它是一种个人身上特有的性情倾向,表现为人的模糊的意识、情感和身体的姿势。在日常生活中,它是隐而不显的。但是,一旦相应的条件出现,人的这种无意识就会自发地表现出来。

功夫明星甄子丹在2011年拍摄电影《关云长》。关羽是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忠义”的象征。在《三国演义》,忠义已经在关羽身上内化为一种无意识和情感。屯土山约三事、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无不表现这种忠义。关羽的这些行为都是在特定情况下自发的情感流露,是一种一定如此,必须如此的强烈意志。这就是文化无意识。封建伦理只有转化为人的内心世界,封建制度才能运行。电影中还加入了关羽暗恋刘备新妾的情节。实际上,这完全是有着现代观念的编剧把自己的文化无意识错置到了关羽头上。从《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塑造逻辑来说,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看,这样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文化无意识是制度良好运行的基础。我们可以迅速构建一个制度,但不能迅速在人的身上生成文化无意识。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个离开人的制度也无法正常运行,最后演变成一个与初衷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东西。

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仅仅有制度构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教育,把人民民主转化人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形成文化无意识,或者说是不自觉的民主意识。只有这样,人民民主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我国要大力培育民主文化和民主意识。这种民主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句话往往被一些人视为老生常谈。但是,这些人忘记了,或者确实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旨是人的解放,是被压迫者通过斗争从旧的社会制度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现代民主文化发展的逻辑最高点。

第二,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权利意识,知道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解被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主动依靠法律维护、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能够主动承担自己的法律义务。公民文化更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强调主动参与政治活动。

第三,平等意识。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形成多样化的利益群体。民主政治意味着多样化的利益群体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和妥协。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必须有平等意识,每一方不论贫富,都有相同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平等意识表现为一种包容性。

培育民主文化要明确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封建糟粕,一种是拜金主义。封建糟粕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皇权意识。这表现在各种古装戏中,对皇权毫无批判地歌功颂德。这种意识还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比如,在一些地方媒体中,一说到政府成绩,就找到群众在镜头前感谢政府,或者是政府春节送温暖,困难群众感激得热泪盈眶。为群众做好事自然是好的,但是,这种媒体宣传却把政府放在群众之上,施舍恩惠,而群众则要感恩戴德。这与人民民主的本质是完全不相容的。拜金主义则是以金钱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一个人,金钱越多越成功,越高贵,越有地位,越有发言权。而普通百姓就是无能的草民,不应该有发言权,也不应该有参政的权利。他们只能等待有钱人来拯救。这种拜金主义隐藏在各种影视和娱乐节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

培育民主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文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大众消费年代,培育民主文化更是任重道远。它需要政府致力于培育民主文化,同时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从我做起。

【梁孝,察网专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612/32844.html